劉平
摘要 近代著名藏書家倫明一生與書結(jié)下不解之緣,他以“儉”聚書,以“勤”訪書,以“恒”校書,畢生為續(xù)修《四庫全書》奔走。他在<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自序中指出“書之聚散,公私無別,且今后藏書之事,將屬于公,而不屬于私,今已萌兆之矣”。倫明大部分藏書歸公,安身于中國國家圖書館。無論是在古籍的搜集和整理方法上,還是在藏書史、文獻學等方面,倫明的書緣都給今人以啟迪。
關鍵詞 倫明 藏書家 藏書史 書緣 文獻學
分類號 G256
DOI 10.16603/j.issn1002 - 1027.2018.02. 016
“藏書盈庫兼?zhèn)}富,續(xù)補可嗣四庫書。安得群儒策群力,提要遠追遜代初?!奔貢摇姹灸夸泴W家、閱讀學家、大學教授于一身的倫明(1878 -1944),字哲如,“少年持志,終生嗜書”,冼玉清云:“五十年來,粵人蓄書最富而精通版本目錄之學者,當推東莞倫哲如先生?!眰惷骶蹠S厚,選書精湛,歸書以公,為典籍之保存、文化之傳承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在近代藏書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羅志歡教授的《倫明評傳》,從生平、藏書、學術和交游等方面,全方位回顧了倫明的事跡并客觀評價了其成就,熊靜、李雅、鄭麗芬、錢昆等亦從不同角度對倫明進行了研究,拙作擬在學界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從“聚書途徑”、“藏書志趣”、“致用旨歸”三個方面探尋倫明與書結(jié)下的不解之緣。
1 多元的聚書途徑
倫明在《續(xù)書樓藏書記》中曾闡述其聚書之心得:“凡余之得書也,以儉、以勤、以恒?!彼浴皟€”傾囊購書,以“勤”廣覓精槧,以“恒”抄錄校書。每到一地,便抽空到廠肆、書店、小書攤覓書,一反京中“士大夫深居簡出,肆伙晨起挾書候于門,所挾書率陳陳相因”的舊習,往來朋友間亦以書會友,若遇價昂者或罕見本,則借閱后白行抄錄,不僅提升了學識內(nèi)涵,而且促進了藏書的收集與流通。
1.1 獨遇奇書不論錢——傾囊購書
“平生絲粟惜物力,獨遇奇書不論錢。書坊質(zhì)庫兩歡喜,只有妻孥餓可憐?!薄顿I書> 一詩描述了倫明購書之苦樂,其一生的活動區(qū)域,不外乎學校、官場,書肆更是閑暇時的去處,訪書、購書足跡遍及北京、上海、天津、開封、廣州、南京、武昌、蘇州、杭州等地。為了購書,他一清貧教書匠,四處搜求、節(jié)衣縮食,遇有佳本,不惜重金購置,如價格不菲,便與書賈討價還價,或變賣家當,動用妻子妝奩等,如無余財,借債、押物為常有之事,“廿年贏得妻孥怨,辛苦儲書典笥裳。”
光緒二十八年(1902),25歲的倫明考取了京師大學堂,“壬寅(1902)初至京師,值庚子之亂后,王府貴家儲書大出,余日游海王村、隆福寺間,目不暇給,每暮必載書滿車回寓?!彪m初到北京,但他不失時機地收購了達官貴人們拋出的大量書籍,買到不少善本。光緒三十三年(1907),30歲的倫明從京師大學堂畢業(yè)回到南粵,先后在廣西和廣東從事新式教育,曾擔任兩廣方言學堂教務長兼經(jīng)濟科教授、廣州西區(qū)模范高小校長等職,閑暇之余,常逛古舊書肆,并特別留意廣東地區(qū)藏書大家的書藏流向?!坝喽∥矗?907)旋粵,時南??资先f卷樓書初散出,而鶴山易氏、番禺何氏、錢塘汪氏(官于粵者)所藏亦散,余皆得擇而購之。同時潮陽丁氏持靜齋藏書,間有見于坊肆者,屢屬友謀之,未得間,而書已盡矣。順德李侍郎文田家,多藏明清之際野史,余輾轉(zhuǎn)請托,竟不獲一閱,是二事余甚憾之?!彪m有遺憾,但這一時期倫明搜集了不少廣東和做官于廣東的著名藏書家散出之書。倫明也曾遠赴焦作、沈陽等地任職,其見書如朝圣,個中苦楚波折、經(jīng)濟窘迫,難以盡言。
1.2 佳槧一見愛欲奪——篤勤覓書
“我生寡嗜好,聚書成痼疾。佳槧如佳人,一見愛欲奪?!眰惷鳛榱藢W⑺巡氐浼踔翏亝s官員、教授等顯位,降尊紆貴為書賈,開設了“通學齋”,經(jīng)銷古今圖書。訪書、覓書完全進入了自覺不自覺、無有目的而達目的“莫知其然而然”的自然境界。倫明曾自述訪書情形:“蓋小販中有打鼓者,收賣住戶破舊器物書紙,轉(zhuǎn)鬻于市攤,市攤以得之賤也,亦賤售之。游人熙熙,稍縱即逝。久之,稍熟習,則留以相待者有之。又客之載書而返也,篋中琳瑯,得之者在捷足,余先時而探其訊,則預伺焉,若為他人所先,視其籍跟蹤而求,十不失一?!币蚱淇偸巧砼患拼笠?,腳蹬一雙破鞋襪,出沒于大小書攤之間,凡有用之殘篇小冊,斷簡零書,無不收納。久而久之,北京大小數(shù)百家書鋪伙計、沿街書攤小販無不認識他,也樂于向他提供圖書信息,打趣地稱他為“破倫”。面對或憐或嘲的議論,倫明一律置之不顧而泰然處之。文化典籍對人生志趣的召喚力可見一斑。
1918年至1919年間,為了方便搜集和管理藏書,倫明曾多次親自回廣州訪書?!皻q戊午(1918),余在廣州麥欄街邱某家,見宋槧王右丞、孟浩然、韋蘇州諸集,舊抄《宋二十家文集》,畢秋帆、錢竹汀諸家?!顿Y治通鑒》等書,并宋拓蘭亭書面多種,皆孔氏抵債物,轉(zhuǎn)數(shù)主而至邱也,為憮然久之?!庇殖Ec粵中藏書家徐信符、莫天一等賞奇辨異、交流心得。1924年至1927年間,倫明因就任道清鐵路局總務處長之職,居焦作三年,期間曾多次到附近的懷慶、衛(wèi)輝、清化等地訪書,每次都有收獲。1931年夏,倫明在上海訪得罕傳本、嘉慶間梅花書院原刊本《二洪遺稿》一部,并據(jù)原本影印三百余部,撰跋附后。是年由同業(yè)處訪得清初禁書番禺屈大均所撰之《翁山文鈔》一部計十卷,為常熟薛熙評本、康熙間刻本,書內(nèi)凡忌諱處皆有墨釘。此書后由商務印書館伊見思代《廣東叢書》編委會購去,影印于《廣東叢書》第一、二集內(nèi)。約1933年4月,倫明得到“東方文化事業(yè)總委員會”的贊助,應日本漢學研究團體“斯文會”的邀請,前往東京幫助鑒定該會所藏的中國古籍。在日本工作期間,他常常到當?shù)氐臅鴶偦驎晁言L圖書。1934年秋,又在北京訪得高郵王氏三世稿本若干種。由他與陳垣、余嘉錫、孫人和諸人集資合購。其中包括王念孫所撰寫的《段懋堂(玉裁)墓志銘》《與江晉三論音韻書》等。1937年夏歷7月,倫明由京返粵。是年訪得南海曾氏“面城樓”的宋、元、明善本十二種,其中有宋刊本宋熊節(jié)所撰《新編音點性理群書句解》二十三卷,訂十六冊,鈐有“玄律周京圖書”“長洲吳氏”“棟亭曹氏藏書”“堇齋考藏印”等印記。
1.3 異進留得精抄本——恪敏錄書
“不愛臨池懶讀書,習勞聊破睡工夫。異進留得精抄本,算與前賢充小胥?!辟徺I之外,倫明若碰到佳本欲購而不得,便以借抄補購書之窮,常常親自抄錄,“書之為物,非如布帛粟米,取之市而即給,不得已乃以抄書補購書之窮。有抄之圖書館者,有抄之私家所藏者,又有力不能致,而抄之坊肆者;有抄白原稿本者,有抄自傳抄本者,又有猝不易得,而抄自刻本者?!薄冻瓡吩娨嘧匝猿D旯陀萌?,隨時為之抄寫。孫殿起記云:“某歲津門書賈以重值購人清翁覃溪方綱未刻稿數(shù)種,先生得知亟赴津往觀,以其價奇昂不可得,乃設計攜歸旅邸,盡三晝夜之力摘其切要而還之?!庇龅綍F質(zhì)高的情形,倫明則千方百計借閱之,晝夜不輟地抄錄校讎。古代文獻的傳布全靠抄錄,即使有了雕版印刷之后,一些孤本秘笈,未刊稿本仍靠抄錄流傳?!缎梁ヒ詠聿貢o事詩》傳八五“丁傳靖”中記載倫明曾多次向其借抄河北豐潤張允亮收藏過的《明季清初二十八科進士履歷>《崇禎十五年縉紳錄》等書。中國文獻典籍的長流廣積,與歷代藏書家的書癖筆痕、執(zhí)志抄錄密不可分。
2 鮮明的藏書特色
倫明因志業(yè)于續(xù)修《四庫全書》,故“辟續(xù)書樓以庋南攜之古本,日校群書其中?!逼湓趶V州和北京兩地的藏書樓和書齋都稱為“續(xù)書樓”,由此表明續(xù)修《四庫全書》的決心。而如何擇書以藏,倫明在古來藏書者與治學者已有門徑之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既能通目錄糾厚古薄今之弊,又能明版本補近書禁書之漏。
2.1 補近漏以續(xù)書
文獻學家羅繼祖在《東莞倫氏續(xù)書樓》中總結(jié)倫明藏書特點云:“尤重清人著述,為續(xù)修《四庫》計也?!逼渥x書、選書眼光別具一格,提出“書至近代始可讀”,認為乾隆時編纂的《四庫全書》并不完備,于清代尤為疏漏,因此大有增補、??焙屠m(xù)修的必要。倫明重視清人著作和清代出版物在其生活的時代無疑是開風氣之先。他曾自豪地說:“鄙藏之書,可作續(xù)修《四庫》資料者,已達十之七八?!币晕匆娪凇端膸烊珪氛咦疃?,清人著作、清刻精抄之本不勝枚舉。倫明鐘情于清人著作原因有三:其一,認為“前賢著錄,多屬一隅之見”,亟待“發(fā)潛德而闡幽光之”。有云:“始余讀《漢學師承記》《文獻征存錄》《詩人征略》《書目答問》等書,意謂清人述作,略具于斯矣。乃訪購所及,時出各書稱引之外?!逼涠瑐惷髟f:“自來藏書家貴遠賤近,肆賈之智識因之。若者宋本、元本、明嘉靖本;若者影宋抄本、明抄本、名家手校本;又若者白棉紙、開花紙;不問書之良否,而惟版本、紙質(zhì)是尚?!彼J為一味追求所謂宋刊、元槧、明抄,離開圖書內(nèi)容和學術價值去談版本形式是不對的,不問書之良否,而惟版本、紙質(zhì)是尚的風氣,不過是“肆賈之智識”,應該加以撥正。因而反對腐儒厚古薄今之說,否定藏書家貴古賤今、崇遠薄近之論??梢妭惷鲗Ξ敃r藏書界的積習有一種清醒的認識。其三,倫明認為《四庫全書》“宜校、宜補、宜續(xù),而續(xù)最要,且最難?!惫势渥珜憽独m(xù)修四庫全書提要》,大多借助所藏的豐富的清人著作,并注重收集當代書籍以及《四庫全書》未收之書,為搶救、保護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竭盡全力。臺靜農(nóng)的《北平輔仁舊事》寫道:“國內(nèi)專力收藏清人著作的,不過三數(shù)家,要以他(倫明)所收的為最多了。他在北平數(shù)十年,日常出入于大小書坊。他想編續(xù)《四庫全書》,故齋名續(xù)書樓,這一宏愿,當然不能達到,后來他的書歸了北京圖書館?!?/p>
原北京圖書館研究館員冀淑英先生(1920 -2001)就現(xiàn)存于國家圖書館的倫明藏書的數(shù)量、質(zhì)量、內(nèi)容和特點作過詳細介紹,并給予極高評價:“我們館差不多有七八百種書是倫家的書。倫家的書絕大部分是清刻本或清代著述。我館建立乙?guī)炀褪且郧蹇瘫竞颓迦酥鳛橹?,建庫時是從大書庫挑出來的一批書和零買進來的一些為基礎。倫家的書,是整批買進的?!薄皞惣視袀€特點,就是收了很多禁書,包括乾隆時禁毀的書和《四庫》不收的書。再有一個特點,就是書中多有倫明的校跋。我們的館藏有乙?guī)齑娴那蹇瘫竞颓迦酥鞔虻鬃?,再加上倫家的書,以及多年來零買的書,在清刻本和清人著作方面,我們才大大地豐富起來?!焙迫鐭熀5那迦嗽娢募瑢τ谇迨芬约爸袊幕z產(chǎn)的研究甚有價值。
2.2 通目錄以編書
晚清名臣張之洞以“門徑”來比喻目錄學對于讀書人之重要性,他在《輶軒語·語學》中以“讀書宜有門徑”為標目明確提出:如果讀書“泛濫無歸,終身無得(雖多無用)。得門而人,事半功倍……此事宜有師承,然師豈易得?書即師也。今為諸君指一良師,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讀一過,即略知學問門徑矣?!眰惷鲗⑵洚吷拇蟛糠志?,都用在了續(xù)修《四庫全書》及其提要上,而其動力,源之于他對目錄學重要性的認識,他不僅十分清楚目錄的功用,而且將編纂目錄的重要性提高到關乎國粹興亡的高度?!熬幱喴粦畷浚源亚笠?。查教部直轄之圖書館,收藏非不富,然皆就舊有而保存之,初未調(diào)查我國現(xiàn)存之籍共有若干。例如經(jīng)部,除四庫所錄外,其未收者若干種。在修四庫后成書當時未錄者若干種?;蚺f本尚存,或尚有抄本。其最精要之某種則不可不多方求之,或就藏書家移錄之。蓋此圖書館為全國之模范,其完備亦當為全國冠。況邇來舊書日少,且多輸出,私家藏貯,不可持久。若無一大圖書館辦此,則國粹真亡矣?!眰惷髡J為圖書館藏書不僅要豐厚,而且更要重視書籍的編目,以方便搜查。并指出“嘗謂我國學術之發(fā)揮光大皆在乾隆以后,若此小半截不全,大是憾事?!鼻⌒迺畷r多所忌諱,未著錄并未存目者甚多,且晚出之書為當時所未有者也甚多,至于乾隆后之著述未收入的就更多。因此,他建議乘“為時未久,各書搜求尚易,且宿學現(xiàn)存者亦尚有人”的有利時機,組織專人從事此項工作,爭取“一、二年而功成”,并毛遂白薦,請求陳垣將續(xù)修《四庫全書》及其提要的事委派于他,但此信寫后不久(第二年5月),陳垣辭去教育部次長職位,倫明的提議也就不了了之。
此后,倫明又多次參與有關方面續(xù)修《四庫全書》及其提要的計劃,但都屢屢受挫。1931年后,他參與日本人主導的東方文化事業(yè)委員會組織的續(xù)修四庫提要工作。據(jù)統(tǒng)計,在全部六十類提要中,倫明參與撰著的有十一類,負責整理主編的有經(jīng)部尚書類等五類、史部傳記類、集部別集類廣東部分??箲?zhàn)爆發(fā)后,倫明回到廣東,在十分艱苦的環(huán)境下,仍以一己之力續(xù)修《四庫全書提要》。孫殿起后來在回憶與老師交往事宜時記載:“1942年(辛巳)秋,耀卿三游廣州……先生謂耀卿言:‘吾近數(shù)年撰提要稿,于學問尤見進益,至其群經(jīng)傳授源流支派無不洞悉,近年在粵有所聞見,輒筆書之,積稿盈篋云云”。倫明晚年孜孜不倦地為撰寫提要而研讀群經(jīng),探索源流支派日有所進,為續(xù)書做著不懈努力。
2.3 明版本以辨書
通目錄方可求所需之書,然書有先刻、后刊,亦有真、有偽,去偽存真需多閱讀相關的書籍與實際經(jīng)驗的累積。例如,宣統(tǒng)間,日本田中氏刊印莫友芝的《鄙亭知見傳本書目》(以下簡稱《鄙目》);未幾,邵章又刻其祖邵懿辰《四庫目錄編注》(一名《批注四庫簡目標注》,后稱《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以下簡稱《邵目》),倫明認為“二書無甚同異”。經(jīng)過一番考證,始知“侍郎(李文田)殆從此移錄。而莫(友芝)、邵(懿辰)二公亦如是耳?!敝赋觥侗赡俊范嘤姓饕渡勰俊?,而有大量材料為《邵目》所無。這兩部書目各有特點,是考證《四庫全書》版本的重要參考書。
《書目答問》是一部頗有影響的書目,在近現(xiàn)代流傳很廣,它給初學者指引治學門徑,對研究者也有極大的參考價值。盡管它本身存在某種程度的錯誤和不足,但實踐證明這是一部頗具水平的書目,白光緒二年(1876)刊布以來,有大量翻刻、校補版本面世。在主要撰述人張之洞去世以后,關于誰是真正的作者曾有爭議,成為近代學術界的一樁公案:一說為張之洞白撰(或張之洞白撰.繆荃孫助理);一說為繆荃孫代作;一說為依據(jù)書坊舊本而成。陳垣主張“張之洞白撰說”,曾撰《藝風年譜與書目答問> -文,肯定《書目答問》的作者是張之洞,繆荃孫僅為助理。倫明先主張“繆荃孫代作說”,后又主張“依據(jù)書坊舊本說”。1919年至1929年的十年間,倫明對《書目答問》進行研究,批校補正全書,“通校全書的有胡玉縉、倫明兩家。胡氏批校以考訂古籍為主,內(nèi)容固多精審,而涉及原書補闕糾繆之處不多。倫氏批校以考訂版本為主,所補正于原書的明刊本與葉(德輝)本有些重復,但多比較罕見的清刊本?!眰惷鞯靡嬗谑詹赜胸S富的清人著述和清刻清抄本,方便其進行認真考訂,其批校本題記云:“余過錄此本在己未夏間.距今歲一周星矣。時時檢覽,偶有所見,亦注其下,未有識別,竟致混淆。憶乙丑始晤葉先生于都門,談次各相見恨晚,約互抄借所未有書。別數(shù)月,余一寓書長沙,候起居不得復,未幾,先生遂遭橫禍。比聞其藏書散出,滬上舊都直隸書局售得其一部,以目見示,佳本十不二三,未知其他又失落何所,為之愴然,因授筆記之于此。己巳夏四月六日書于沈陽故宮之通志館,東莞倫明?!眰惷髡J為,《書目答問》系據(jù)“江陰某君記錄舊本而成”。且《邵目》《鄙目》用的也是舊書坊“紀錄秘本”。《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云:“江陰繆筱珊先生荃孫,為近代大目錄學家。張之洞《書目答問》乃先生代作,據(jù)年譜則作于二十四歲時也。頗疑先生早歲從宦川滇,地既偏僻,又乏師承,何能博識若此?陳慈首云:‘是書蓋江陰一老貢生所作。先生得其稿,又與張之洞共參酌成者。慈首嘗令江陰,所言或有據(jù)。此書津逮藝林,至今治學者無以易之,功亦大矣。而先生一生以書為事業(yè),實肇于此。”此說雖有“以傳聞代替事實”之嫌,但亦不失為一家之言,亦體現(xiàn)出倫明“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精神。
2.4 知??币孕迺?/p>
校勘古籍,乃是古典文獻研究較高層次的方法,必須明目錄、版本,方能為之。倫明在自題《校書》詩中就曾不無自豪地表示“一字辛勤辨魯魚,益書益己竟何如。千元百宋為吾有,眼倦燈昏擱筆初”。經(jīng)過他??钡臅?,大致可做到“千元百宋為吾有”。1934年,倫明為邃雅齋校訂《邃雅齋叢書》。內(nèi)收《三傳經(jīng)文辨異》四卷、《孔子三朝記》七卷及目錄一卷、《史記釋疑》三卷、《尚友記》不分卷、《師友淵源記》不分卷、《筠軒文鈔》八卷等八種稀見文史著作,是現(xiàn)代出版史上一套著名的叢書。邃雅齋開業(yè)于1926年,是琉璃廠中頗有名氣的書店。該店由張樾丞出資,董金榜(會卿)、劉英豪(子杰)、郭景新(子璋)三人合伙經(jīng)營。它不僅售書、收書,還出版書籍?!跺溲琵S叢書》主要由劉英豪、郭景新具體操作。董氏先策劃后總其成。董氏在《序》中,對叢書之制及其源流,詳細辨析,闡明此套叢書以傳刻罕見不彰之書為職司,很具水平,絕非一般書商所能。實則這與倫明的參與有直接關系,《序》云:“東莞倫哲儒先生儲藏之富,鑒別之精,并時無兩。廚中秘笈概允相假,因擬次第流布,以茲編為發(fā)軔。原書為刻為抄,概就攝印,不煩剞劂,并謝校讎?!笨梢娺@套叢書的立意、選目、出版,都接受了倫明的指導和建議,甚至所據(jù)底本也多取白倫明的藏書。
據(jù)現(xiàn)存的倫氏批校本來看,倫明校書極講章法,所選校本均為珍、善之本,如有多種校本,則以各色工楷小字抄寫于頁面空白處,不改原文,版面整潔精美,堪稱精品。中國國家圖書館現(xiàn)藏倫明校本——《玉管照神局》、《歷代紀元部表》、《金石林地考》、《元和郡縣圖志》,以岱南閣刻本為底本,據(jù)孫伯淵跋抄本校錄?!抖旁姼接?gt;《漱六山房讀書記》《日知錄校正》《丁氏遺著殘稿》《蒿庵集》,清張爾岐著,一函四冊,前三冊為乾隆癸巳刊本,第四冊為抄本,輯錄了刊本未收的張氏詩文,卷末有倫明過錄張氏遺囑,故第四冊可能由倫明輯佚。此外,倫明代友人校訂的書籍尚有張次溪的《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張樾丞的《邃雅齋叢書》等。“書不???,不如不讀,??敝?,厥善有八。”??辈粌H能靜心養(yǎng)性,以利己;又補缺殘本為全本,以利人。
3 開明的致用旨歸
藏書不易.持久保藏亦難,故一般藏書家都堅守唐代杜暹的“鬻及借人為不孝”的古訓,對藏書保管嚴密,不輕易借人,或只作局部開放,允許朋友借抄。明清兩代藏書家在文化學術上的貢獻是巨大的,但作為社會文化財富的保藏者,他們比較封閉,缺乏開放性,因而限制了藏書的社會作用。至近代,這一狀況發(fā)生了改變。20世紀以后,傳統(tǒng)的藏書私有、子孫世守的觀念已日趨淡漠,它隨著近代公共圖書館的設立與發(fā)展,以及視圖書為“天下之公器”的觀念的樹立,而在社會學術文化的發(fā)展中退居次要地位。于是,私藏轉(zhuǎn)公藏為大多數(shù)藏書家所認同。如康有為、梁啟超、石德芬、梁鼎芬、鄧實等嶺南藏書家,都反對把藏書作為私有財產(chǎn)秘不示人的陋習,而主張圖書流通,開放私人藏書供士人閱覽,甚至將家中所藏捐獻給國家。
倫明壯歲多獲藏書家舊物,晚年學益精粹,嗜書成癖,鑒裁甚精,收儲至富,可稱汗牛充棟、蔚為大觀。其對來之不易的藏書十分愛惜,“平時他告訴家里人等任何人不準擅自動他的書籍。一般朋友難進他的書房?!钡珜W者和識書、懂書之人卻十分開放,樂意利用自己的藏書為學術研究服務。例如,張蔭麟云:更有一意外之獲,近從倫明先生處,得讀余數(shù)年來謁求而未得之《通志堂集》,喜可知矣。據(jù)此書可補正本傳之處甚多;錢玄同云:余在未借得劉氏家藏稿本以前,有十余種已先向趙斐云、倫哲如兩君借得傳抄本錄印……《中國民族志》,此書系鄭君向倫哲如君借得原印本錄印。張蔭麟撰《納蘭成德傳》,南桂馨、錢玄同編撰《劉申叔遺書》時,倫明盡舉家中所有與之,均鼎力相助。胡適撰寫《醒世嫻緣考證》,也用到了倫明抄錄的李葆恂的《歸學庵筆記》、佚名的《般陽詩萃》等珍貴材料。
倫明精研藏書史,深為“學術之患,世道之憂”而思慮。在總結(jié)了書之聚散的主客觀原因后得出結(jié)論:“書之聚散,公私無別,且今后藏書之事,將屬于公,而不屬于私,今已萌兆之矣?!彼熬蛯ψ约旱牟貢鴼w宿有了打算,抗戰(zhàn)中,目睹日本侵略者在中國大肆劫掠文物古籍的罪行,更加強了他欲將所藏歸公的愿望。1941年2月至8月間,北平圖書館(今中國國家圖書館)館長袁同禮滯留香港,聯(lián)系轉(zhuǎn)移北平圖書館300箱善本運入美國,寄存到美國國會圖書館暫時保管之事。倫明囑托當時在香港的冼玉清,希望將自己的藏書歸于北平圖書館。當時或因戰(zhàn)亂無暇顧及,或因“條件不符而罷”,最終未能遂愿。病勢危急之時,倫明歸書以公的愿望越來越強烈,曾貽書張伯楨,“屬以所藏書介歸國立北京圖書館”。但未等到消息,1944年10月,倫明懷抱未遂之愿而溘然長逝,藏書由其家人保存和管理。
為了實現(xiàn)倫明生前的心愿,也為了保存?zhèn)惷饕曋疄椤靶悦钡恼滟F典籍,陳垣、冼玉清、袁同禮等一批學者為之奔走努力。1945年9月間,冼玉清隨嶺南大學從粵北迂回廣州河南康樂村,始知倫明已于去年十月病終東莞故里,至為惋惜?!耙蚝唐浔本┘覍?,請以藏書歸公,卒歸北京圖書館,成先生志也。”同年12月28日,北平圖書館館長袁同禮在給胡適的一封信中,談到正在接洽的私家藏書中,包括倫明的藏書,信中寫道:“適之先生著席:戰(zhàn)爭結(jié)束以來,故家文物紛紛散出,除海源閣已收歸國有外,正在接洽中者只有傅沅叔、倫哲如(在平)、潘明訓、劉晦之、劉翰怡及潘氏滂喜齋(均在滬)……”
1946年12月13日,通學齋伙計告知鄧之誠:“倫哲如書決定由北平圖書館出資收買,價由圖書館組織‘評價委員會定之,等于發(fā)官價而已。其書裝大木箱三百余,皆有清一代文集?!编囀蠂@之“富哉!”1947年春,“又經(jīng)陳援庵(垣)丈再商始成,去先生之逝已三年矣?!逼洳貢鴼w于公藏,終可慰倫明于九泉矣。1947年3月11日,通學齋店員雷夢水告知鄧之誠,“倫哲如藏書近以一萬萬元歸北平圖書館”,故胡適有“他(倫)家藏書很富,聽說后來也賣光了”之言。“賣”是事實,但相對倫明藏書的數(shù)量及其學術價值而言,所謂“賣”,實無異于“捐”。當時鄧之誠就為之憤憤不平,直截了當?shù)卣f:“此價在平世不及萬元,得值僅十之一耳!無異掠奪?!?/p>
關于倫明藏書歸于北平圖書館的交接經(jīng)過,倫繩叔有一段記錄:“先父一生從事學術,除著作外,當以所存之書籍聞著于社會,命之日倫氏續(xù)書樓。然吾輩后生不得保守,乃決議讓與北平圖書館。此乃八姐慧珠由港與袁同禮氏商洽而定。今由圖書館派人幫予同整目錄(前目錄已遺失,僅余五冊目錄),迄今已告完畢矣。(民三十六,一月,廿九日)?!眰愔厩逡鄰母篙吥莾旱弥?,當時“場面比較壯觀,幾大卡車,運了好幾次?!眰惷鞑貢鴼w公后,時任職于北平圖書館的王重民曾檢閱這批藏書。在1947年6月17日致胡適信中云:“今日檢閱倫哲如的藏書,有蔣師焓《詠懷詩注》兩本,末附紀昀、戴衢亨《蔣公墓志銘》兩篇,秦贏《東橋先生傳》一篇,始恍然為十余年前編《文集索引》時記得那個名字?!?/p>
時人對倫明藏書的去向也多有記述。冼玉清云:“先生(倫明)久欲編印《續(xù)嶺南遺書》,其弟子李校勁庵允經(jīng)紀其事,并允向粵督陳濟棠措款,先生盡以所藏粵人著述秘籍授之。李君來香港執(zhí)教,以書寄存北京大學圖書館。先生來書囑訪李君求交代,李君唯唯。其后鄧之誠文如教授亦有函來,囑轉(zhuǎn)告李君速為處理。今李君遠適異國,秘籍之下落如何?中心耿耿。蓋編印《續(xù)嶺南遺書》,乃粵人應有之事也?!边@批粵人著述是倫明生前準備用來續(xù)修《嶺南遺書》的,現(xiàn)是否仍存于北京大學圖書館及其去向有待查考。葉恭綽云:“節(jié)予(倫明)好藏書,恒節(jié)衣縮食以求,以每一書之版本齊備為的,亦一特色,歿后其家不省,任市儈擇尤抽取,而棄其余,乃拉雜賤售之,不知其優(yōu)點在各本齊備,一拆散即無價值也。其藏書本擬以萬金悉歸余,余因乏力未果,此與不收曾剛甫遺書同一憾事,然余之藏書今亦已不能保,固不足悔矣?!编嵰菝返摹稇浫~恭綽老人》云:“他(葉恭綽)藏書很多,不少是原來藏書家倫明的藏品,倫明逝世后,恭綽購存之?!笔钦f與葉恭綽的自記頗有出入。魏隱儒的《藏書家倫哲如》云:“倫氏卒后,將廣州藏書全部讓于廣東省圖書館。北京所藏部分,于1947年全部歸北京圖書館?!钡珦?jù)查考,尚無實物和文字資料證明倫明在廣州的藏書“讓于廣東省圖書館”。
4 結(jié)語
倫明一生含辛茹苦、節(jié)衣縮食地搜書、訪書、藏書、校書、編書,潛心于學問,其在1929年發(fā)表的《續(xù)書樓藏書記》中說“計童齡迄今垂四十年”,或從光緒二十八年(1902)京師求學到1935年發(fā)表《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亦有三十多年的訪書、藏書經(jīng)歷,其間“際群籍集中之時,日積月累,有莫知其然而然者”。他不但有豐富的藏書實踐經(jīng)驗,而且有獨到的觀點,其雖言“以搜訪故書及過錄批校之事耗去一生精力,著書時間反而被奪去”,然往來奔波之余仍既述且著、筆耕不輟,所知見者有《續(xù)修四庫全書提要稿》《目錄學講義》《清代史籍書目提要》《建文遜國考疑》《漁洋山人著述考》《倫哲如詩稿》《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續(xù)書樓讀書記》《續(xù)書樓藏書記》等。就內(nèi)容而言,涵蓋版本目錄學、史學、文學等;就形式而言,關涉詩文創(chuàng)作、史志編纂。其文獻、史志高屋建瓴、考證源流;詩詞文學博洽多聞、深邃開闊,體現(xiàn)“文章文學共創(chuàng)”之特色。斯人遠矣,書痕書韻猶存。倫明以綿薄之力,無論在藏書史與文獻學,還是在學術史與閱讀學等方面,都給后學者以借鑒和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