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軍 吳懷友
選舉民主究竟有何魅力讓資本主義國家對其推崇備至呢?馬克思深刻指出:“每一歷史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的基礎。”從這個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來審視,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資本主義國家只是“管理整個資產階級的共同事務的委員會罷了”,在西方選舉民主的表象下掩藏著資產階級不能言說的真實意圖。
真相一:西方選舉民主造就“權錢交易”的政治市場,為資本俘獲政治提供公開合法的制度性平臺
在資本主義國家的選舉民主中,各大資本(利益)集團以選舉捐助(政治獻金)的形式,出錢支持自己選中的代理人(如議員或總統(tǒng)候選人)參加競選,代理人再用資本集團捐助的錢去爭取選民手中的選票,爭奪國家權力;選舉獲勝后,當選者再按選舉捐助金額多寡論功行賞,對各捐助者或加官晉爵,或用手中權力制訂有利于各捐助集團的政策予以回報,以確保資本增值和利潤最大化。這樣,選舉民主實際上就成了各資本(利益)集團、政客與選民之間進行“權錢交易”的政治市場。
有了選舉這一政治市場,資本在政治領域中便有了用武之地。選舉這一政治市場為“權錢交易”提供了合法化平臺——選舉捐助制度。從此,資本可以公開地自由馳騁選舉沙場。有人戲謔道:“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反腐敗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將腐敗現(xiàn)象合法化?!?/p>
真相二:西方選舉民主既有民主屬性更有權貴稟性,是資產階級利用民主的形式來行使權貴統(tǒng)治的基本方式
從形式上看,資本主義國家的選舉實行一人一票,同票同權,公開公平公正,所有職位對所有人開放。應當承認,與封建世襲制比較,資本主義國家的選舉民主的優(yōu)勢是客觀存在的,也曾在歷史上發(fā)揮過重要作用。恩格斯提醒人們應該注意,資本主義國家的選舉具有親精英的權貴稟性。在西方國家,選舉民主的權貴稟性體現(xiàn)在:其一,選舉總是附帶各種限制性條件的。其二,選舉是各類社會精英表演的舞臺,選舉過程是各類資源的大比拼,選舉結果總是擁有豐富資源、良好形象、能言善辯的候選人勝出。其三,選舉民主總是由實力雄厚的資本集團和名聲顯赫的政治家族把持和操縱的。
真相三:西方選舉民主有分散和誘導民眾力量的功用,為資產階級打壓社會底層的廣大普通民眾提供了工具
在許多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家看來,民主就是多數(shù)人的統(tǒng)治。他們篤信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的一句話:窮人的統(tǒng)治必定會侵犯有產者的私產。19世紀法國政治思想家托克維爾將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進一步發(fā)揮,并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詞——“多數(shù)暴政”。這個詞一經提出,即在西方知識精英中廣為流傳,表明整個西方精英階層對真正民主心懷擔憂與戒備:他們擔心作為多數(shù)的無產階級及其他勞動階級掌握政權,真的會均分作為少數(shù)的資產階級的財產。所以,西方資產階級精英為了保護少數(shù)有產者的財產,就去限制、改造、馴服真正的民主。
西方國家之所以鐘愛選舉民主,就是為了利用選舉來分散人民力量,使之不能團結起來與自己進行對抗,從而達到保護資產階級利益、維護資產階級統(tǒng)治地位的目的。
真相四:西方選舉民主以形式民主取代實質民主,借選舉授權之名褫奪人民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利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界精英和知識精英齊心協(xié)力,將選舉包裝打扮成為民主的標志。一方面,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一步一步地擴大民眾的選舉權,順勢地將民主簡化為選舉。另一方面,西方理論界也完成了“選舉即民主”的論證。
選舉變身民主,給民主帶來一系列重要改變:一是將人民變成選民。二是將人民決定問題的權力放到第二位,而將選舉挑選國家領導人放在了第一位,其實就是用選舉的民主形式排除了人民決定和管理國家事務的實質權利。三是變人民主權為人民授權。四是將多數(shù)民眾民主變?yōu)樯贁?shù)精英民主。
上述種種變化,實質上是以形式民主取代實質民主,不僅沒有促進民主的發(fā)展,相反是對真正民主的背叛。
從理論上說,選舉是國家治權問題,而民主關注的是國家主權歸屬問題,實質上是人民與國家的關系問題,也就是國家政權由誰來掌握的問題,表明國家的性質。一個國家的主權與治權可以統(tǒng)一行使,也可以分開行使;可由主權者親自行使,也可以由選出的代表行使。民主的內容除民主選舉外,還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jiān)督等。顯然,西方國家將民主僅限于選舉,是片面的,是有預謀的:借選舉授權之名,巧妙地將人民排除在國家治理之外,褫奪了人民參與決定和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利。
(摘自《紅旗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