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1287年的一天,經(jīng)過數(shù)月的艱苦跋涉,馬可·波羅來到中國成都。當(dāng)他推開驛站窗戶時,看到了一幅令他震撼的景象:安順廊橋如長龍一樣游蕩在800米寬的南河上,紅色的廊屋在霞光的照耀下呈現(xiàn)出一派富麗堂皇,橋上是熙熙攘攘的人流。橋下是穿梭往來的船舶,一座廊橋盡顯天府錦繡。即使在遍布橋梁的水城威尼斯,他也不曾見到如此氣勢恢弘的橋梁。這個游歷世界的旅行家對安順廊橋終身難忘,把它記錄在了《馬可·波羅游記》之中。
然而,馬可·波羅并不知道,安順廊橋并不是當(dāng)時中國最壯麗的廊橋,像這樣的廊橋在中國比比皆是,假如他看到今天遺存在中國各地的廊橋,不知他是否會發(fā)出“世界之人無有能想象其甚者”的感慨來。
《中國土木建筑百科詞典橋梁工程》中是這樣定義廊橋的:在橋面以上立柱構(gòu)頂,橋面形成長廊式的走道的橋梁。由于地域風(fēng)俗不同,廊橋形成了各式各樣的形制,我們通常將廊橋劃分為木拱廊橋、石拱廊橋、簡支木平廊橋、伸臂式木平廊橋等幾種類型。
我國歷史上曾有過上萬座廊橋,歷經(jīng)風(fēng)雨保存下來的大致還有3000余座。在崇山峻嶺之中,溝壑縱橫,急流險灘。為了方便出行。先人將足夠的智慧集中到河流上,遇水搭橋,山河從此貫通。千年來,一座座廊橋猶如彩虹般從河流上跨越而過,連接著千村百鎮(zhèn),天塹從此化作坦途。加上山河助陣,廊橋呈現(xiàn)出立體建筑的精彩,而以廊橋為紐帶,山水與人文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成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
對于中國廊橋誕生于何時何地,早已無從考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史料的蛛絲馬跡中尋找出結(jié)論一中國廊橋發(fā)端早在西周,最遲也不晚于西漢。唐宋,廊橋營造技術(shù)已基本成熟,趙伯駒、李嵩等名家創(chuàng)作了不少廊橋畫作,讓今人得以一睹宋代廊橋的風(fēng)采。明清,廊橋在長江以南得到大量普及。清中期后,廊橋發(fā)展到了巔峰,人們將屋、亭、臺、樓、閣、殿、水榭等傳統(tǒng)建筑都搬到了橋上,橋頭延伸出門樓、牌坊、碑亭、廟宇等附屬建筑,形成了水上宮殿或水上園林的格局。此時的廊橋,承載了許多角色:交通工具、祭祀宗廟、休憩場所、交易市場、娛樂平臺、團結(jié)鄉(xiāng)民的紐帶、傳播文化的長廊……
我生活在浙閩廊橋帶上,從小與廊橋為伴,在我眼里,它們不僅是普通的橋梁,更是一個個活著的生命。從2005年以來,我追尋著這些跨越兩千年的交通圖騰,足跡遍及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南等20余個省級行政區(qū),對300余座具有代表性的廊橋進行了實地尋訪。每走訪一座廊橋。我都會為它整理出一份詳細的檔案。久而久之,我尋找到了廊橋的分布規(guī)律,密密麻麻的點在全國范圍內(nèi)形成了多個廊橋聚集區(qū),一幅清晰而壯觀的中國廊橋版圖在我面前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