葦眉兒
在話劇《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中,得了漸凍癥的莫利教授對他的學(xué)生米奇說:“我年輕過,你老過嗎?”
我不曾老過,仍在年輕的路上踽踽前行,可我看到《爸爸小時候》書中手繪的那些風(fēng)俗畫冊,聽到書里唱響的一支支民謠老歌,忽然間,就好像遠(yuǎn)離了喧囂與浮躁的城市,回到了過去。明明屬于爸爸的過去,卻輕易地勾起我的情緒,讓我不由自主和聲共鳴……
《爸爸小時候》是一本詩集,更是一本圖集,那柔和的暖色調(diào)和質(zhì)樸的言語像個溫聲細(xì)語的說書人,輕易就將每個閱讀者帶回了過去。
我讀此書時,母親恰經(jīng)過,瞧著我翻頁大多是圖畫,充滿好奇。彼時我正翻到《挖野菜》,她便說起從前與外婆在山間、田埂邊挖野菜的故事,她難得地滔滔不絕,神采奕奕,神情姿態(tài)讓人覺得她像個孩子——一個比我還小的,爛漫又無邪的孩子。想來,這就是這本書的魔力了,輕易就能將人帶回過去,軟化人的情緒。
借用艾青的一句詩,“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張曉楠這本《爸爸小時候》,讓我捕捉到爸爸小時候那些溫暖而又溫馨的吉光片羽,六十首清澈如水、輕盈似羽的小詩歌,六十幅質(zhì)樸如土、拙笨可愛的小畫作,像天空飛翔的燕子,銜來我們漸行漸遠(yuǎn)的本真。
單是一首首小詩的題目,足以喚醒久居都市的你我麻木塵封的心,看吧——
奶奶的棉花田,一把蒲扇,向日葵,麥茬地,偷瓜的孩子,母親的紡車,爺爺?shù)拇?/p>
推鐵環(huán),砸梆兒,抽陀螺,摔四角,打水漂,捉迷藏,套知了,貼春聯(lián),燃爆竹,包餃子,涂泥巴,打彈弓……
雞蛋換杏嘍,破爛換糖哎,粘缸焗甕哩,捏面人嘍,爆米花嘍……
這一幅幅畫面、這一聲聲吆喝,讓我像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貪婪地吮吸,盡情地浸潤其中。我陶醉在鄉(xiāng)間的小徑,野外的小溪,田間的地壟,凝視水井旁暗綠的青苔,聆聽老牛牧童的合奏,感受田野吹來的帶著植物氣息的風(fēng)……我的老家,我的童年,我的那些孩子一樣的快樂和傻乎乎的模樣……
回不去的童年,走不到的鄉(xiāng)村,一本《爸爸小時候》裹著甜甜的回憶,帶著淡淡的鄉(xiāng)愁,帶著你我,躲過喧囂與浮躁。
悄悄地回一趟老家,回一趟童年,回到那個已經(jīng)失落已久的精神原鄉(xiāng),打開記憶的匣子,拾起可能失落了的淳樸與美好。
編輯 喬可可 152518891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