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葭 遲海迪
黃濬《花隨人圣庵摭憶》中寫道:“舊京畫史,予所記者,庚子后,以姜穎生、林畏廬兩先生為巨擘。大雄山民,純學耕煙,蒼勁密蔚。補柳翁則師田叔,問學大小米。論工力,姜自在林上,林則譯書,作古文,能事多勞,畫以人重。予于民國初年,始識穎生翁,不久遂聞其下世。畏廬先生,則住居連蒼,數(shù)來談宴,極口詆姜畫粗獷,文人相輕,畫家尤甚,無足怪也。民國三四年間,武進陶寶泉殊有名,至五六年間,陳師曾肆力于畫,筆力高古,為一時推重?!薄?〕“黃濬為林之弟子”〔2〕,從黃濬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在時人看來,林、姜二人的繪畫功力,姜在林之上,而林對姜也頗有微詞。黃濬少年時入京,自謂居京三十年??梢娮酝砬逯撩駠跄?,當時的畫壇以姜筠、林紓的聲名最盛。
姜筠(1847—1919),字潁生〔3〕,別號大雄山民,安徽懷寧人。光緒十七年(1891年)舉人,官禮部主事。姜筠是晚清民國京師最有影響力的畫家之一。其山水初無師承,后專學王翚,書法蘇軾,兼善篆刻?!包S賓虹認為‘京師近二十年來,畫家無不崇尚石谷’的風氣均與姜筠的倡導有關。”〔4〕姜穎生“在當時畫名甚高,與蘇州顧麟士(鶴逸)并稱南北兩大畫家?!薄?〕蕭愻為姜筠表侄〔6〕,早年來京,隨姜筠、陳昔凡學畫,并多為姜筠代筆〔7〕。
《仿王原祁山水圖》紙本立軸,淺絳山水。全圖山脈取“之”字形構圖,山峰綿延雄偉,樹木蒼郁挺拔,亭臺屋舍散落其間。此畫自題仿王原祁筆法,山石用長披麻皴,橫豎筆點苔,筆法嫻熟,墨色滋潤。山石屋宇以淡赭色暈染,部分樹冠以淡花青色罩染。設色清麗雅致。上題“樹念青靄合,崖夾白云濃。仿麓臺司農(nóng)法。辛亥正月花朝日。大雄山民姜筠”。鈐“臣筠之印”朱白文印,“潁生”朱文印。
《仿趙大年夏山圖》紙本立軸,小青綠山水。近景為翠竹梧桐坡石屋宇小橋,中景為湖邊園林,遠景為湖堤叢樹。蜿蜒水面上,荷葉田田,畫上姜筠自題,仿趙大年筆意,實際還是采用的“四王”的筆法,構圖豐富充實,用筆工致,濕筆長披麻皴塑造坡石,根據(jù)山體的不同以橫、豎筆點苔,設色淡雅恬靜,一派早春三月景致,綠意濃濃。上題“竹塢未昏光晻曖,蓮汀當暑亦清寒。戊戌(1898年)三月仿趙大年。穎生姜筠”。鈐“臣筠之印”朱白文印,“潁生”朱文印。
《山水團扇》圖繪巍峨峰巒、潺潺山泉和虬曲古松。遠景處兩峰夾峙處,深山飛瀑傾瀉而下,水流至近景處逶迤潺湲的山溪。山溪邊坡岸處古松或直或彎,現(xiàn)顧盼朝揖之姿,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華,此作幅面雖小,但構思縝密,筆墨精到。上題“瀑布界天瀉云窟,長松拔地攙煙霄。楊萬里句,戊戌(1898年)九月,止涯仁兄同年大人屬正,潁生弟姜筠”。鈐“姜筠”白文印,“宜軒”朱文印。
姜穎生師法路線清晰,山水總要宗法王石谷,李浚之評其“氣魄沉雄,筆姿蒼健,得意之作幾入耕煙之室?!薄?〕
文人相輕,畫師亦相輕。林紓對于姜筠的畫藝是頗有微詞的。《春覺齋論畫》載:“石谷老年,真所謂從心不逾矩矣。然論者頗病其刻露。余謂石谷之刻露,正步步示人以真詮,授人以用筆法,不須搔首弄姿,求媚于人。猶之大家美人,不為時世之妝,而被服人咸莫及。唯不善學石谷如近人某某者,粗枝大葉,自鳴真率。余見之輒笑,稱為石谷之埏埴。而某某尚狂鳴罵人,詆麓臺如芻狗。夫麓臺固有霸悍之氣,前人論之頗詳,然寧如夫己氏顢頇,墨守石谷之似,不自知已走入魔道矣。”〔9〕該書又記:“大凡畫家得古人之形貌易,得古人之天機不易;得古人之規(guī)矩易,得古人之氣韻不易。如某某者,窮老盡氣學石谷,水石樹木位置處無一非石谷,而石谷之精神一毫無有。此特匠氏眼中胸中之石谷,去石谷已千萬里矣。凡天機氣韻,純視其人之學養(yǎng)胸次。譬如歐曾學昌黎,試問那一筆是昌黎?倪高士學北苑,試問那一筆是北苑?若不能變化,一味求肖,是雕刻木偶工夫,非畫家天趣矣?!薄?0〕
黃濬“于民國初年,始識穎生翁,不久遂聞其下世。畏廬先生,則住居連蒼,數(shù)來談宴,極口詆姜畫粗獷,文人相輕,畫家尤甚,無足怪也”〔11〕。在《春覺齋論畫》中林紓多次提到近人某某雖殫精竭慮地師法王翚,但只是墨守石谷成法,已墮入魔道。聯(lián)系黃濬《花隨人圣庵摭憶》中所記林紓對于姜筠的“極口詆姜畫粗獷”的言論,此“近人某某”似有影射姜穎生之嫌疑。黃濬“文人相輕,畫家尤甚”的評價可謂中肯。
姜筠 仿王原祁山水圖 97.5cm×30cm 紙本設色首都博物館藏款識:樹粘青靄合,崖夾白云濃。仿麓臺司農(nóng)法。辛亥正月花朝日。大雄山民姜筠。鈐印:臣筠之?。ㄖ彀紫嚅g) 潁生(朱)
姜筠 仿趙大年夏山圖 114.5cm×55.3cm 紙本設色 1898年首都博物館藏款識:竹塢未昏光晻曖,蓮汀當暑亦清寒。戊戌潤三月仿趙大年。穎生姜筠。鈐印:臣筠之?。ㄖ彀紫嚅g) 潁生(朱)
林紓(1852—1924),初名群玉、秉輝,字琴南,號畏廬,別署冷紅生,晚年自稱蠡叟、補柳翁、踐卓翁、長安賣畫翁等。福建閩縣(今福州)人。家境貧寒,性喜讀書。二十余歲開始在村塾授徒,“林紓自二十九歲起從陳文臺先生學畫至中年”〔12〕。壯年曾游臺灣,歸后客居杭州。1901年,林紓由杭州至京,任金臺書院講席,又受聘五城學堂,為總教習,授修身、國文等課。1924年,逝世于京師永光寺街寓所。著有《畏廬文集》《畏廬詩存》《春覺齋論畫》等。“山水渾厚,冶南北于一爐”〔13〕,花鳥韻致生動。
林紓早年花鳥畫師承陳文臺,并將陳文臺的翎毛畫法變之以如山水,除陳文臺以外,山水畫宗法沈周、藍瑛。后廣益多師,從其傳世畫作和《春覺齋論畫》中可知,有王維、趙佶、趙伯駒、王翚、吳歷、楊晉、黎簡、龔賢、戴熙等。對于古人的學習,他認為應該先似后變才能成功,“畫固求肖古人,尤以能變古人,方為名家?!薄?4〕
林紓從陳文臺習畫達二十六年之久。在其所撰的《石顛山人傳》中寫道:“紓事山人二十六年,得山人翎毛用墨法,變之以入山水?!薄?5〕林紓師事陳文臺日久,繼承陳文臺的花鳥畫技法,并將陳文臺花鳥畫的墨法用之于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入京后山水畫風為之一變。
淺絳山水,一河兩岸式構圖。近景繪水岸竹林掩映下一撫鶴高士,在坡角有一小舟水邊???。遠景為河岸,坡石紅樹竹林邊一高士坐于舟上,船夫立于船尾持槁?lián)未I绞灾袖h、側鋒交互使用勾勒輪廓,以折帶皴營造山石質(zhì)感。濃淡墨寫竹林前后層次。濃墨點苔,上復點石綠。人物舟鶴以細筆勾勒。坡坂上雜草以豎筆直點。全圖坡石竹林都染以石綠,坡石略加赭石敷染。遠景中的紅樹,以墨筆勾勒樹葉后,以紅色渲染。在以綠色調(diào)為主的畫面中,增添了一抹俏麗之色。上題“瀨急若聞雨,竹深稀見山。姬巖知不遠,抱鶴渡漁灣。吾鄉(xiāng)姬巖之勝邇推方廣,余兩至方廣不至姬巖也。十研老人生時談姬巖推為洞天,余蓋聞之黃子程先生云。畏廬林紓識于宣南榕蔭堂”。
作品《水墨山水》,圖中萬壑千巖,近景處一策杖文士與一攜琴小童悠游古松茂林間;中景山高林密處數(shù)間屋舍隱現(xiàn);遠景峰巒巍峨。全圖意境靜寂,筆墨秀潤沉郁,山石樹木用墨蒼秀,筆法渾厚。上題“墨井風流二百年,一時同調(diào)只耕煙。邇來拋下藍田叔,吮筆來師水墨仙。余少時喜作大屏巨幛,月可兩紙。氣調(diào)近藍田叔,潞河劉仲維極論以為外道,五十以后始改轍,師清暉老人。前數(shù)年從劉聚卿家借得漁山真本,寢饋三閱月,恍然有得。知黃鶴山樵家法矣,此欲東坡所謂鰲山悟道時也。” 在其《春覺齋論畫》中也曾談到因劉仲維對自己畫風的提點,促使他入京后山水畫風的改變?!巴鲇褎⒅倬S先生,喪未五十日也。余思其人,輒為愴然。劉生平誚余畫,有人拾以告余,余以為傳聞之誤。前數(shù)年相見京師,即大詈,謂余若沉酣于沈石田、藍田叔而不知反,將終身不見天日。余感其言,假得吳漁山真本,寢饋其下,經(jīng)月恍然,悟山樵之所以用筆矣。于是盡棄沈、藍之法,一力追逐漁山、石谷。成就與否,余不敢知,然自信是鰲山悟道期也?!薄?6〕在林紓畫作及《春覺齋論畫》中都明確指出他的山水畫風少時近藍瑛,是劉仲維指出他專師沈周、藍瑛的弊端,由此至1902年后(五十以后)他改習吳歷、王翚,并上溯王蒙。“余早年取藍田叔一路,往往寫大樹于下,其上作高巖峭壁,皆成童山〔17〕,一望即瞭,自覺毫無意味。比年稍稍學山樵,雖不能得幾微之益,然涂轍已更,思致漸別,重巒疊嶂,亦漸有眉目,即以樹石為眉目耳?!薄?8〕林紓的山水畫有繁密、簡括兩種風格。簡括山水近浙派,畫面構圖取近中景,近景高樹,中景“童山”峭拔險峻;繁密山水似將王翚與王蒙雜糅,畫面構圖多置崇山峻嶺,皴法取王蒙的牛毛皴。而畫面的恬淡靜謐氛圍更近王石谷(如圖2右)。以其《春覺齋論畫》所言,是得“空明巖凈之致”,“使畫外之人見之而生煙霞之思”?!?9〕
對于林紓,時人似有“畫以人重”之議,林紓是晚清文學家,以意譯西洋文學名著蜚聲文壇,其畫名多為其“譯才”之名所掩。即便是在顧廷龍為林紓《春覺齋論畫》所作之跋中,首先也是先介紹林紓如何“溝通中西文化”而后才談及林紓的繪畫。“畏廬先生善為古文辭,譯泰西文學名著百數(shù)十種,人莫不稱其最先介紹之功。顧余事六法,亦臻上乘,得之者珍為球璧。以先生于學問藝事,世皆研精入微,其獨到處,為人所不可及也。右春覺齋論畫遺稿,乃萃數(shù)十年中揮翰之心得而成,評陟古人,期于至當,闡論法理,敢斥時風。蓋論畫之作,曾無有如此之俊偉者也。先生之畫,師法漁山。漁山嘗浮游澳門,多觀西方名跡,故其設色頗受薰陶。先生既私淑之人,又見聞之廣出漁山上,融化筆墨,自宜更甚,故實為溝通中西文化之一人?!薄?0〕林紓因其意譯西洋文學名著,并師法吳歷,所以被顧廷龍歸結于“融合中西”的畫風。而觀林紓畫作與林紓的繪畫理論著作,實際情況又是如何?林紓確實自來京后畫風有所轉(zhuǎn)變,但是否畫風“融合中西”,林紓傳世畫作與著作似乎與顧廷龍跋文中的觀點頗有出入。
林紓師法吳歷確鑿無疑。在其1910年所作的《溪堂山翠圖》上題:“山翠侵入作夏寒,宣南無此好林巒。年來多讀漁山本,摹得溪堂萬竹竿。庚戌五月下澣〔21〕,吳墨井法,寫呈拱北觀察大公祖大人雅鑒。弟林紓并識?!薄?2〕對于吳歷畫法的學習,林紓如饑似渴。他認為“漁山、石谷,均發(fā)源于山樵,苦學山樵,萬萬不能有弊”。其《松溪晴嵐圖》上題:“山如潑黛草如茵,一片晴嵐欲向晨。上界清都寧過此,恨無拄杖聽松人。年來寢饋墨井道人,如饑思啗,欲極力追摹,甫能貌似。計能得山樵真本,臨之經(jīng)年,則漁山或可至也。紓記?!薄?3〕
姜筠 山水團扇之一 絹本設色 1898年 首都博物館藏款識:瀑布界天瀉云窟,長松拔地攙煙霄。楊萬里句。戊戌九月,止涯仁兄同年大人屬正,潁生弟姜筠。鈐?。航蓿ò祝?宜軒(朱)
姜筠 山水團扇之二 絹本設色 1908年 首都博物館藏款識:云深窗失曙,松合徑先秋。張蠙句。戊申七月,幼品仁兄大人正之,大雄山民弟姜筠。鈐?。航蓿ò祝?大雄山民(白)
林紓 山水 140.2cm×41.3cm 絹本設色 首都博物館藏款識:瀨急若聞雨,竹深稀見山。姬巖知不遠,抱鶴渡漁灣。吾鄉(xiāng)姬巖之勝邇推方廣,余兩至方廣不至姬巖也。十研老人生時談姬巖推為洞天,余蓋聞之黃子程先生云。畏廬林紓識于宣南榕蔭堂。
吳歷,字漁山,號墨井道人,常熟人。工詩書,善繪事,兼善彈琴。與王翚同學畫于王時敏,其畫作心思獨運,氣韻厚重沉郁。對于吳歷熔鑄中西畫法于一爐,清人多持認同觀點。葉廷琯《鷗陂漁話》載:“惟漁山老年好用西洋法作畫,云氣綿渺凌虛,迥異平日?!砟曜鳟嫼糜醚蠓ā!薄?4〕趙爾巽《清史稿》延續(xù)此種觀點:“晚年棄家從天主教,曾再游歐羅巴。作畫每用西洋法,云氣綿渺凌虛,迥異平時?!薄?5〕李濬之《清畫家詩史》云:“山水宗大癡,尤得六如神髓,初受學煙客,臨縮宋元,嘆為神技,嘗浮海遠游,經(jīng)數(shù)萬里。畫益奇逸,間參用油繪之意,色墨渾融于實境,晦明遠近形神畢肖,直合古今、中西法派镕鑄筆端,自成絕詣,故稱山水大家,曰四王吳惲。而真跡傳世則較惲王尤罕有?!薄?6〕吳歷繪畫是否使用“西法”,研究者爭論頗多。筆者認為其山水畫仍是遵循著傳統(tǒng)文人畫的體系,宗法宋元為多。吳歷《墨井題跋》曾寫道:“畫不以宋元為基,則如弈棋無子,空枰何憑下手。懷抱清曠,情性灑然;落筆自有山林之趣。畫要筆墨酣暢意趣超古;畫之董、巨,猶詩之陶、謝也。”〔27〕陳垣認為“咸同間葉廷琯著鷗陂漁話。謂漁山老年作畫,好用西洋法,迥異平日,葉德輝觀畫百詠和之,清史稿吳歷傳亦因之,然墨井畫跋曾有言,曰:去澳未遠,有大西小西之風,禮文俗尚,與吾鄉(xiāng)相背,書畫亦然。我之畫不取形似,不落窩臼,謂之神逸,彼全以陰陽向背形似窩臼上用工夫。據(jù)此,則謂漁山畫用西洋法者,殆咸同間人理想之詞,漁山畫不爾也”〔28〕。
吳歷晚年入天主教,林紓翻譯西方文學名著,同屬推動中西文化交流,身份背景有相似之處,但是綜觀二人畫作,遍檢畫論文字,仍是遵循著化古人筆法,成自家面目的傳統(tǒng)習畫之路。正如林紓在《春覺齋論畫》中所說:“蓋古人用筆,各家有各家之長,筆路如是,縱揮灑滿幅,總是一個筆路。驗之久久,則古人筆法,稍稍純熟,即能放筆自為矣?!薄?9〕對于西畫林紓是頗不認同的,他曾說:“西人畫境,極分遠近,有畫大樹參天者,而樹外人家林木如豆如苗,即遠山亦不逾寸,用遠鏡窺之,狀至逼真。若中國山水亦用此法,不惟不合六法,早已棘人眼目?!薄?0〕對于“狀至逼真”的可肖的西畫,林紓是抵觸且不提倡的。
他的作品《山水冊》,遣興之作,筆墨簡括,山石造型方硬,色調(diào)濃艷。近景為林樹屋宇,遠景層巒疊嶂。從近景樹木的紅葉可推知,作者所繪為秋景。
前文曾談到林紓的山水畫有繁密、簡括兩種風格。其簡括風格的山水仍是延續(xù)藍瑛風格的山水,此類山水構圖簡潔,用筆剛勁迅急,風格硬朗雄健,畫面視覺沖擊力強,與王翚式的恬淡風格迥然不同。此件山水冊頁上林紓曾寫道“余年六十有九?!笨赏茢啻思剿畠詣?chuàng)作于1921年。黃濬在《花隨人圣庵摭憶》中寫道:“補柳翁則師田叔?!薄痘S人圣庵摭憶》為民國時期出版的一部筆記資料,原稿最初連載于《中央時事周報》,續(xù)刊于《學?!罚鹌?934年至1937年間?!?1〕通過畫作和黃濬的評述,可見至上世紀二、三年代,林紓的簡括風格山水仍在延續(xù)藍田叔的方折造型的山體、細碎的苔點、快速的用筆。
林紓的設色山水,有淺絳與小青綠山水,還有一種以薄染青綠法為之的山水畫,青綠用色薄而濃艷。據(jù)林紓的作品可知,他的設色山水雜糅了王翚、楊晉的山水設色之法。林紓1914年所作《垂柳煙汀圖》上題:“南宗少為青綠,石谷間一為之,余步武青暉,一無所肖。寫后愧悔彌目?!薄?2〕1920年所作《仿古寫生冊》上題:“西庭老人以淺絳加入石綠,為石谷諸人所不敢問津者,直超入神品。余妄意學之,自知不類。然乞兒入金谷園,亦必偷取其一二而出,即余是也。寫既不期一笑。畏廬林紓。”《山水冊》似是用此種“以淺絳加入石綠”之發(fā),色薄而濃艷。〔33〕《春覺齋論畫》中對于楊晉的設色山水頗多贊譽“楊子鶴之學耕煙,可謂亦步亦趨,無一筆舍耕煙矣。梁溪謂子鶴未能另出手眼,擺脫師規(guī),縱極工妙,終不免為石谷所掩。鄙意石谷終亦不能掩西亭。西亭寫老梅高竹及翎毛牛馬之屬,或有石谷涉筆所不到者,大段師石谷而旁通以他技,亦足自成一家。梁任公家藏西亭山水,用筆謹嚴已極,用青綠而能不為北宋人所囿,的是清暉家法。然清暉晚年,老筆頹唐,亦多可議處。西亭兢業(yè),不敢恣肆,此正是西亭過人處,何掩之有”〔34〕!
林紓對于繪畫一道,認為須兼有法、理、趣三者?!爱嬛坏?,實兼法、理、趣三者而成。舍法而言畫,盡人知其不可。然有法而無理,雖絢爛滿紙,觀之輒令人欲笑。……至于畫趣,則自關其人之胸襟及其蘊蓄,傖人不足語矣?!薄?5〕學習古人繪畫之法理,林紓的方式是“余每見名人巨幛或長卷,先將全局一覽,觀其結構之疏密,主客之朝揖,默識片時,即揀畫中精神專注之處,亦以盈尺之眼光注之,體驗其用筆之輕重,用墨之濃淡,皴擦本何家數(shù),一一思索。蓋多則不詳,貪亦易忘,但從小小處著眼,會得此數(shù)訣,參以各家之法,便可放手而行”〔36〕。畫外之趣最為難得,“畫有天然稿本,得諸無心者為最佳”〔37〕。形、理之上,畫家的畫外之天趣定要使觀者望畫而體畫之妙,生“游憩之思”〔38〕。畫家兼具法、理、趣則成名家,而趣之上尚有更高的境界—“神韻”,“神韻”難求,須用心體會,獨具高致。
林紓 山水冊頁 紙本設色 首都博物館藏鈐?。呵倌希ㄖ欤?/p>
“法律尊古人,景物宜師造化。”〔39〕除卻師古人,繪畫藝術還要注重生活與寫生,師法造化。林紓善于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山水之美,與今人實地寫生方法不同之處是他多采取默記的方式,將山光水色“天然稿本”,瞑目默記,歸而圖之?!坝嗝康缴剿髅奶帲也挥^山水,而先觀樹木。凡樹木叢蔚,有足與山水相映發(fā)者,則記而寫之。又次則觀廬舍,廬舍位置得宜,不落傖俗者亦佳。又次則觀林下水邊之人物,在在都可入畫。方庚辰春至西湖,過孤山垂楊之下,湖水宛轉(zhuǎn)抱小石梁,一美少年垂釣其間。余大悅,以為佳品,將記而圖之?!薄?0〕
林紓 晚學齋圖卷 33.5cm×105cm 紙本設色 首都博物館藏款識:時流悼暮齒,無為輒嘆惋。淵明固作達,時亦苦歲晏,視家為逆旅,舊宅南山畔。我終不謂然,往往發(fā)嘲訕。一日幸無恙,推枕超清旦。霜鬢任日(縞),不學終吾患。孰料宋夫子,逾我乃萬萬。澄澄松花江,結廬據(jù)高岸。積書過萬卷,縹緗日堆案。髯松偃高蓋,修竹過檐半。哦嘯追羲軒,蕭閑屏婚宦,拂袖謝節(jié)鉞,捫心釋冰炭。得魚可二尺,烹炙佐夕爨,此樂詎有極,寧以簪組換。丙辰冬至,為鐵梅先生寫晚學齋圖并記小詩,弟林紓識。鈐印:林紓私印(白)
林紓 山水冊12開 25.7cm×30.5cm×12 紙本設色 首都博物館藏款識:峰巒突兀勢褒斜,去訪山中處士家。萬綠環(huán)扉深不見,略昂頭處有梅花。今年春本擬至鄧尉一行,尋以事不果,林怡春太史為述虎山之勝,令人神思飛越。然香雪海之梅不知如何,若吾所見超山之宋梅,固人間第一也。余年六十有九,腳力尚健。明年果不逢亂者,則青鞋布襪行矣。庚申七月既望,偶作十二幀以遣興。畏廬林紓識。鈐印:閩縣林紓(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