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亞雄
自能課堂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質(zhì)疑、習慣”為核心,引導學生課前自主預習,課堂自主探究,課后自主拓展,通過“自能”學習促進“自能”發(fā)展。語文作為最具創(chuàng)造性的學科,除了課堂形式、教學策略的改進之外,教學資源的巧妙整合同樣也是引導學生自能學習和發(fā)展的重要方法,本文將以李白詩歌整合教學為例來論述。
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認為,學習的實質(zhì)在于學習者能在學習新知識時,與自己原有的認知結(jié)構(gòu)之間建立起實質(zhì)性的和非人為的聯(lián)系。李白詩歌學生從小學就接觸了不少,有一定基礎(chǔ),但對李白其人、其詩風還未有整體的理解。《行路難》是初中語文八下中的一篇,是李白豪邁飄逸詩歌的代表作,也是對李白生平及思想理解的絕佳材料。而八下附錄《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一詩同樣寫于李白生涯晚期,同樣寫得豪邁飄逸,比之《行路難》,除了儒家的積極進取之外,又多了狂放不羈與道家的灑脫。
將這兩首詩歌優(yōu)化組合起來進行整合教學,既加深學生對李白其人其詩的理解感悟,又能豐富拓展學習內(nèi)容,還可以在整合中相互比照,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提高學習效率。
(一)整合教學目標,激發(fā)學生求知欲。
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求知欲與表現(xiàn)欲,尤其是青少年,他們渴望了解知識,也渴望探究、運用知識,面對兩首詩歌,我反復品讀、比較,尋找整合點,確定教學目標:
1.品味重點詩句,體會全詩激蕩起伏的豐富情感。
2.理解李白豪邁飄逸的浪漫主義詩風和儒道交織的思想。
3.掌握知人論世和通過關(guān)鍵詞句理解詩歌的方法。
在這個教學目標的設(shè)計中,就有對李白《行路難》情感變化的合作探究,有對李白《行路難》情感如此跌宕起伏的追問,于是也有了對李白其人與思想的探尋,更有通過運用《行路難》一詩總結(jié)出的李白詩歌特點,來當堂解讀《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一詩。通過這一整合,學生從單純的“文本詩歌”中走了出來,走向了靈動真實的“人本詩歌”,也在課堂中將知識獲得與知識運用整合起來,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
(二)整合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得方法。
整合教學的課堂中,教師善于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并為學生搭建支架幫助學生總結(jié)規(guī)律、概括方法,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詩意的理解、思考。
在《行路難》的整合教學中,老師適時提供鏈接材料,不僅讓學生豁然開朗,明白了李白遠大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更領(lǐng)悟到知人論世的詩歌品讀方法。
課堂中,老師提問:“李白說‘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僅僅是想要登太行、渡黃河嗎?”學生馬上回答說:“詩人以渡黃河和登太行象征自己的理想和志向?!崩蠋燅R上追問:“那么李白的理想是什么?”學生能答出李白有遠大理想?yún)s不清楚李白真正的理想抱負是什么,此時老師出示鏈接材料:
“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海縣清一?!保ā洞鷫凵酱鹈仙俑莆臅罚?/p>
“試涉霸王略,將期軒冕榮?!保ā顿浗捻f太守良宰》)
學生馬上就領(lǐng)悟到,李白游歷、隱逸、創(chuàng)作等,都是在積累自己的名聲,期待有一日能直取卿相,成為像諸葛亮一樣的名臣,大濟蒼生,也理解了李白積極入世的儒家思想。
跌宕起伏的情感變化是這兩首詩歌的重要特點,這里老師運用情感曲線圖,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李白詩歌情感的豐富變化與強烈起伏。
《行路難》:
苦悶—悲憤—開朗—茫然—豪邁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煩憂—灑脫—自信—豪邁—憂愁—激憤—灑脫
(三)整合教學材料,提升學生思維力
開放性和彈性是自能高效課堂應有的品質(zhì)?!罢Z文的外延與生活相等”,這不僅道出了整合的必要,也表明整合的方向。在詩歌常規(guī)教學中,往往著重于分析一首詩歌,分析教材,而通過整合,把特定學習與已有知識經(jīng)驗、時代背景整合,書本知識學習與文化思想整合,在對比與變化中創(chuàng)造出一個更為廣闊的語文學習天地,學生的個性化思考得到培養(yǎng),也極大提升了學生比較、歸納、遷移等思維能力。
通過學生合作探究、互助閱讀后,學生對《行路難》一詩豐富、變化的情感有了直接把握,此時老師再次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探究:飽含情感的誦讀總有直達人心的魅力,深入的思考探究更會讓經(jīng)典成為我們遙望遠方的階梯。同學們能否結(jié)合本詩的情感及其變化來總結(jié)李白詩歌的特點?
學生根據(jù)情感曲線圖答出了李白詩歌隨性自由、變幻莫測,不管是強烈的不平還是失意的哀感,他都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就是李白豪邁飄逸的詩風。但一首詩歌還不足以完全體現(xiàn)這一詩風,于是在整合教學中,對《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一詩的品讀就起到了很好的印證作用,同時學生很自然地對該詩的結(jié)尾提出了疑惑:李白在《行路難》一詩的結(jié)尾寫到“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表達自己矢志不渝的儒家志向,為何又在《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一詩結(jié)尾寫到“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豈不矛盾?
對于學生的這一疑惑,老師適時給出鏈接材料:
“功成拂衣去,搖曳滄州旁?!薄顿浶l(wèi)尉張卿二首》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李白一生追求儒家“入世從政”,但李白也深受道教思想影響,追求灑脫與自由;他的政治追求是理想化的先“兼濟天下”后“獨善其身”,也就是他詩文中反復體現(xiàn)的“功成身退”。所以他在仕途受挫時,也能求仙問道,借仙、道安撫自己狂放不羈的內(nèi)心。
通過整合教學,學生不僅理解了李白跌宕起伏的情感變化,更領(lǐng)會到情感變化背后更為深刻的是李白一生儒道交織的思想矛盾。
課堂結(jié)尾,老師將兩首詩歌的情感曲線圖用一雙翅膀描繪出來,引起學生一片驚呼,這雙翅膀正是對李白思想的形象描繪。課堂拓展了李白詩歌中的“鳳鳥”意象:李白自比為鳳凰,他向往鳳凰的壯志凌云與高貴自由,于是,他的詩歌中既有“鳳凰上擊九千里”的宏圖壯志,又有“仙人借彩鳳,志在窮遐荒”的自由喟嘆。李白在現(xiàn)實困境中苦苦掙扎,但其執(zhí)著追求理想的信念、豪邁飄逸的詩風卻成為他絢麗的翅膀,李白如同一只孤獨而又高貴的鳳鳥展翅高飛,留下令世人景仰的靈魂。
(作者單位:湖南師大附中博才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