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麗
大自然是最美麗的調(diào)色板,鵝黃攜粉綠共舞,姹紫與嫣紅交輝,描繪出天地間和諧生動的畫面。在眾多色彩中,有一種顏色低調(diào)卻不容忽視。它是搖曳的紫藤花的顏色,是馥郁的紫丁香的顏色,是浪漫的薰衣草的顏色。它就是紫色。
“紫”由“糸”和“此”組成,“糸”表示這個字的意思與絲織品有關,“此”表示這個字的讀音與之接近。不過,“紫”字的早期字形跟現(xiàn)在略有區(qū)別,金文寫法是“糸”左“此”右,到了篆文以后才逐漸固定為“此”上“糸”下的寫法。
《說文解字》曰:“紫,帛青赤色也?!薄白稀睆漠a(chǎn)生之初就是指紅和藍合成的顏色。今天,這種色彩以“紫紅”“青紫”“玫瑰紫”等形式為人們所熟悉。
中國古代將青、赤、黃、白、黑視為“正色”,其他顏色稱為“間色”?!白稀弊鳛橐环N間色,自然難免遭受非議?!墩撜Z·陽貨》中記載:“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孔子把紫色與鄭聲相提并論,將二者分別視為高貴的“朱”和正統(tǒng)的雅樂的對立面,好惡之別,溢于言表。因此,“紫”常與另外一種間色“紅”捆綁在一起,有所謂“紅紫亂朱”“紅紫奪朱”等說法,體現(xiàn)著雅與俗、善與惡、正與邪的對立。
然而,由于受到皇權的青睞,“紫”的非正統(tǒng)身份發(fā)生了180度大逆轉,很多跟皇家有關的事物都披上了一層“紫”,封建君主的衣、住、行都離不開它。
從服飾的角度來看,“紫衣”曾經(jīng)是君王的服飾,例如《左傳·哀公十七年》:“良夫乘衷甸,兩牡,紫衣狐裘?!备鶕?jù)史料記載,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國君著紫色服飾。后來,高級官員的官服多用朱紫色,因此,“朱紫”被用來借指高官,例如白居易《偶吟》:“久寄形于朱紫內(nèi),漸抽身入蕙荷中?!?/p>
從居住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有一批由“紫”構成的詞語,均可以指帝王宮禁、宮廷。例如唐代皇甫曾《早朝日寄所知》:“長安雪夜見歸鴻,紫禁朝天拜舞同”中的“紫禁”。杜甫《詠懷古跡》之三:“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中的“紫臺”。明代何景明《昔游篇》:“三千艷女羅紫宮,傾城一笑揚雙蛾”中的“紫宮”。白居易《驃國樂》:“德宗立仗御紫庭,黈纊(tǒu kuànɡ,黃綿制成的小球,加在冕的兩旁,表示堵塞耳朵,不妄聽是非或不義的言語)不塞為爾聽”中的“紫庭”。除此之外,還有“紫殿”“紫閣”“紫闥”“紫闕”“紫闈”等詞語,均指帝王所居之地。
不過,這里的“紫”并非代表具體的顏色。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將星空分為所謂“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其中,紫微垣居于中央,是古人心目中天帝的居所。而人間的皇帝自稱“天子”,天子居住的地方也就有了“紫禁”“紫臺”“紫宮”等一系列稱呼。自然,作為明、清兩代皇宮的北京故宮,其“紫禁城”之舊稱,也是與此一脈相承的。
從出行和舉行活動的角度來看,古代帝王出行有隆重的儀仗,比如用紫色的車蓋,因此,“紫蓋”被用來指帝王車輦。例如南朝梁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陪龍駕于伊洛,侍紫蓋于咸陽?!贝送?,帝王祭祀大典用的祭壇也是紫色的,稱為“紫壇”。這就是李白《擬恨賦》“握瑤圖而倏升,登紫壇而雄顧”中“紫壇”一詞之所指。
紫色還跟中國本土的道教關系密切。傳說老子過函谷關之前,守關人看見有紫氣從東而至,沒過多久,老子就騎著青牛而來,守關人便知這是圣人。因此,紫氣被視為吉祥的征兆。杜甫《秋興》之五中的一句“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描繪的是西王母自瑤池駕臨,老子騎牛西去的祥和畫面。
道教崇尚紫色,與之相關的神仙和事物也都被冠以“紫”。比如說,南朝梁沈約《郊居賦》:“降紫皇于天闕,延二妃于湘渚。”“紫皇”指的是道教傳說中的神仙?!侗阕印?nèi)篇·祛惑》:“及到天上,先過紫府,金床玉幾,晃晃昱昱,真貴處也?!薄白细笔莻髡f中神仙住的地方。唐代盧照鄰《羈臥山中》:“紫書常日閱,丹藥幾年成。”“紫書”是指道教經(jīng)書。等等。
可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紫色雖非正色,卻由于它跟帝王、圣人、神仙的緊密聯(lián)系,而被賦予了神秘、富貴的氣質(zhì),成為一種祥瑞、沉穩(wěn)、莊重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