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前茶
我認(rèn)識的一位自媒體大V,10年前從國有銀行離職后,擺脫了她認(rèn)為的“刻板無趣”的點鈔生活,成為自由撰稿人,滿足了自己閱讀、寫作、聽音樂的愛好。
10年間,她把自家房子換到近郊,將60平方米的庭院打造成文藝圈內(nèi)有名的私人花園,種下了花開不斷的歐洲月季、鐵線蓮。平時除了照料兩個孩子,送他們上學(xué),其余時間她就待在小庭院里,沖杯花草茶寫作,或者用園子里的材料自制糕餅、果醬、沙拉,過著神仙般的日子。
然而,兩年前,她忽然在城中開了咖啡館,開始早出晚歸看店,令眾人大跌眼鏡。
稍有經(jīng)營意識的人都知道,開咖啡館可不是一件風(fēng)花雪月之事。你得找店鋪,估算周邊客流量,找優(yōu)質(zhì)咖啡豆、好的烘豆師、靠譜的店員,還要跟星巴克、COSTA這樣的品牌競爭……
雖然她運氣不錯,也有經(jīng)營意識,3個月后就薄有盈利,但1年后盤點,發(fā)現(xiàn)利潤也只夠支付鐘點工的工資,以及她開車上班的油錢。
她的鐘點工阿姨也甚為不解:“家務(wù)事你都會做,做得比我還好,干啥出去開咖啡館自討苦吃?”
她回答:“待在家里久了,創(chuàng)作力會慢慢耗竭,像手機沒了電。開咖啡館,就為留一個接觸社會的插電接口。”
我訂閱了她的公眾號,自打開了咖啡館,她的寫作風(fēng)格的確變化很大。繁瑣細膩的閨閣風(fēng)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質(zhì)樸茁實的文風(fēng),一種巧妙的想象力。
她坐在咖啡館一隅,觀察形形色色的顧客:進來買點心的憔悴媽媽,為了安慰自閉癥的孩子;在咖啡館與男友吵架、流淚、分手,此后默默來這里,喝了3個月咖啡的小姑娘;看上去做體力活的中年男子,肩上殘留著石灰粉末,猶猶豫豫進來點了咖啡,拍照發(fā)微信,留言安慰遠方的親人,說他過得很好……咖啡館像一個奇妙的“場”,它可以孵化別致的故事,連漂浮在空氣里的咖啡香,也會打開想象力的開關(guān)。
與外部世界“插上電”之后,她發(fā)現(xiàn)自己與丈夫、婆家的關(guān)系都和煦了。她逃脫了封閉生活帶來的狹隘心態(tài),也逃脫了為針尖大的矛盾,還有與親人慪氣的文藝中年的敏感。格局大了,眼界寬了,肯定懶得在小事上斤斤計較。是啊,有那么多事要考慮,那么大的世界要運作,哪有時間鉆牛角尖?
(若子摘自《莫愁·智慧女性》2018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