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6月19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草案)》提請三審。草案規(guī)定,電子商務經(jīng)營者搭售商品或者服務應當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不得將搭售商品或者服務作為默認同意的選項。
由于折扣力度大、價格便宜,許多消費者已經(jīng)習慣了在網(wǎng)上買機票、訂酒店。然而,“買的沒有賣的精”,許多旅游APP都將保險等服務作為默認同意選項,消費者在下單的同時,不知不覺地購買了并不想買的增值服務,多花了冤枉錢。近年來,這種“默認搭售”做法備受人們詬病,去年10月,演員韓雪還在微博發(fā)帖,怒懟攜程旅行網(wǎng)"搭售"。
買賣本應是你情我愿的事情,電商可以搭售商品或者服務,但買與不買的決定權應該在消費者,不能讓電商替消費者做主?!断M者權益保護法》對此有明確規(guī)定,“消費者享有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的權利。消費者有權自主選擇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經(jīng)營者,自主選擇商品品種或者服務方式,自主決定購買或者不購買任何一種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項服務?!庇纱丝梢?,“默認搭售”的行為在法律上是站不住腳的。那么,電商又為何能夠做的理直氣壯?
問題就在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雖然賦予了消費者自主選擇權,卻并未具體規(guī)定商家侵犯消費者自主選擇權該承擔什么責任,這也就給了商家肆無忌憚的底氣。同時,搭售涉及的金額往往不大,一些消費者不愿再花時間和精力,找消協(xié)投訴,和商家理論。更重要的是,默認搭售是否經(jīng)過消費者同意,是否違背消費者的真實意愿,這一關鍵問題在現(xiàn)實中也很難界定。電商可以辯稱,默認同意搭售是為了方便消費者,如果消費者不愿意搭售,自己可以點擊取消;既然沒有主動取消,就說明消費者本人同意搭售。因此,即使消費者事后發(fā)現(xiàn)被套路了,往往也是百口莫辯,難以自證清白。
去年11月,國家工商總局反壟斷與反不正當競爭執(zhí)法局局長楊紅燦公開表示,尊重企業(yè)的自主經(jīng)營,可以在不違反法律規(guī)定的情況下“搭售”,但不能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過,單純強調(diào)不能損害消費者權益,呼吁電商平臺停止默認搭售行為,顯然無異于與虎謀皮。今年春運就是生動的例子。在機票捆綁銷售的問題被督促整改后,幾大購票平臺在火車票銷售方面依然存在默認搭售、捆綁銷售等問題。一些網(wǎng)站的有償服務選項隱藏很深,消費者很容易就被這些網(wǎng)站“套路”,不明不白花了冤枉錢。
遏制默認搭售,關鍵要明確違規(guī)后果,提高違規(guī)代價。今年1月,中國民用航空局發(fā)布《民航旅客國內(nèi)運輸服務管理規(guī)定(征求意見稿)》,提出承運人或者銷售代理人違規(guī)以默認選擇方式為旅客做出購買付費服務的選擇,“由民航行政機關給予警告,并處1萬元的罰款;情節(jié)嚴重的,處2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的罰款”,受到輿論廣泛好評。如今,電子商務法草案三審稿擬將“不得將搭售商品作為默認同意選項”寫入法律,輔以相應的罰則,相當于給消費者的自主消費權“拉上高壓線、通上高壓電”,有望從根本上堵塞電商平臺強買強賣的漏洞,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