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天
在炎熱的夏季里,人們熱得大汗淋漓,于是打開電風(fēng)扇或空調(diào),力爭涼爽舒適些。那些怕熱的動物,又該如何打發(fā)酷熱難熬的日子?這你就不用費神了!原來,動物們會以其獨特的方式來降溫防暑,以求安全地度過煉獄般的酷夏季節(jié)。
昆蟲
生活在澳洲西部的白蟻,巢雖然建在地下,但在地面上堆起一座高兩三米的楔形土丘。白蟻穴內(nèi)四通八達的通道與蟻丘上的排氣孔相通,蟻巢里面的熱空氣就通過排氣孔排到外面了,外面的涼爽空氣則可以補充進來,形成空氣對流,從而降低了巢內(nèi)的溫度。當(dāng)外面的溫度比巢穴內(nèi)低時,白蟻們便會堵住一些排氣孔,以保持巢內(nèi)的溫度。
在盛夏,蜜蜂蜂巢里既不通風(fēng),合住的伙伴又多,因此蜂巢里面的溫度很高。怎么辦?蜜蜂自有它們的獨特妙招:一部分工蜂就飛到巢外去取水,然后往蜂巢里噴灑;另一部分工蜂就在蜂巢的入口處排成一行,一起使勁地扇動雙翼鼓風(fēng),讓風(fēng)帶走巢內(nèi)的一些熱量。這種降溫法,比人類單純使用電風(fēng)扇還要高明。
哺乳動物
你知道夏日里大象是怎樣防暑降溫的嗎?大象有兩個很大的耳朵,天熱時,耳朵血管里流通的血很多,這樣可以起到散熱的作用。此外,大象也用長鼻子吸水往身上噴灑,這樣可以使身上變得涼爽起來。然而,通過科學(xué)家最近研究發(fā)現(xiàn),以上兩種方式都不是大象的主要降溫方式,大象主要是以反射的方式來散熱的,因為它的皮膚涂滿灰塵,這些灰塵的顏色比皮膚顏色淺,可以反射來自太陽光的輻射熱,約占總散熱量的80%。
牛的皮膚也沒有汗腺,它們又是怎樣防暑降溫的呢?黃牛是通過蹄窩和鼻孔來排汗降溫的,水牛則是通過泡在水里洗澡使身上變得涼爽起來,一天洗上一次涼水澡,就可以達到防暑降溫的目的了。
馬達加斯加島上的倭狐猴,體重在150克左右。倭狐猴以水果、花朵和昆蟲為食,在食物豐富的雨季里,它們抓緊時間使勁地吃,可使體重增加40%,肥胖的尾巴里儲存著大量的脂肪。在食物缺少的干旱高溫的季節(jié)里,它們便蜷縮在樹洞里,一覺睡上7個月。它們是唯一有休眠習(xí)性的靈長類動物。
在南非的西部,有一種體態(tài)肥胖的野兔,由于它們體內(nèi)的脂肪非常肥厚,因此一到干旱酷熱的季節(jié),便熱得受不了啦。為了躲避酷暑,它們只好找個僻靜又安全的處所,在那里躺倒大睡,一直睡到天氣轉(zhuǎn)涼了,再出外覓食。像這種需要夏眠的野兔,在全世界也是“僅此一家、絕無分號”的。
鳥類
巨嘴鳥的喙長17~24厘米,寬5-9厘米,幾乎與身長相等,而且喙的表層有很多微細血管,其表面積占體表總面積的30%—50%。在炎熱季節(jié),巨嘴鳥的喙白天時的溫度,要比日落時高10℃左右,它多余的體熱顯然是通過巨大的喙來釋放的。科學(xué)家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巨嘴鳥通過鳥喙所散發(fā)的熱量,是它靜止時產(chǎn)生的熱量的4倍,比起非洲象耳朵的散熱效果強多了。
鵜鶘的大嘴下部掛著一個嗉囊,當(dāng)鵜鶘捕魚時,嗉囊會鼓得大大的,像個網(wǎng)兜,有12升左右的容量。鵜鶘的嗉囊,不僅是捕魚、裝魚的工具,而且在夏季高溫季節(jié)里,還可以作為“空調(diào)器”。它鼓起嗉囊,便可以散發(fā)多余的體熱。
魚類
生活在非洲的肺魚,每當(dāng)旱季來臨、河水干涸之時,它們就鉆進淤泥里,用淤泥給自己做一個小屋,藏在里面睡大覺。肺魚會給小屋留一個開口,利用它那發(fā)育不太完全的肺進行極其微弱的呼吸。它們一覺就睡上6個月,當(dāng)旱季過去、雨季到來,河里又有了水,它們才醒轉(zhuǎn)來,從小泥屋里鉆出來,在河水里暢游。
某些動物的降溫防暑“高招”,說穿了其實并不神奇,這是它們各自的種族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為了更好地適應(yīng)自然環(huán)境、求得生存,逐漸形成的一種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