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海峰 朱麟 季政一 李繼坤
大網膜扭轉梗死是臨床上十分罕見的急腹癥,有單中心報道其發(fā)生率僅為0.18%[1],全世界文獻報道約300例[2]。大網膜扭轉可引起明顯的腹痛及胃腸道癥狀,易誤診為闌尾炎、膽囊炎等其他急腹癥,術前很少能明確診斷,往往行腹腔探查術后才確診。我院2017年8月收治1例嵌頓疝并發(fā)大面積網膜扭轉梗死的病人,現分析如下。
病人:男性,45歲,因“右下腹疼痛2 d”入院。病人入院前2 d開始右下腹痛,伴腹脹,排氣、排便減少,無惡心、嘔吐,無便血、黑便。當地醫(yī)院行全腹部增強CT示:右中下腹內占位,腸系膜來源腫瘤伴出血考慮,脂肪肉瘤可能大,周圍淋巴結偏大,部分病灶疝入右側腹股溝。C反應蛋白21.9 mg/L。轉來本院。病人有右側腹股溝疝病史20年,否認腹部外傷史及手術史。體檢:體溫38.4 ℃,體型較胖(體質量指數27.5 kg/m2),腹平坦,全腹輕壓痛,以右下腹較明顯,無反跳痛,伴輕度肌衛(wèi),腸鳴音弱。右側腹股溝區(qū)稍隆起,可觸及一約2 cm×3 cm×3 cm大小腫塊,質中,無明顯壓痛,手法復位未成功。血常規(guī):白細胞計數12.88×109/L,中性粒細胞10.72×109/L。初步診斷:①腹痛待查:腹腔腫瘤?②右側腹股溝嵌頓疝。入院后完善檢查,予禁食、抗感染、抑酸、止血、補液治療。20 h后,病人訴腹痛加劇,體檢:體溫38.8 ℃,右下腹壓痛明顯伴肌衛(wèi),腸鳴音無亢進。右側腹股溝區(qū)腫塊輕度壓痛,不能回納。急查全腹部CT平掃:右腹部大網膜密度增高(CT值約17 HU),其內見血管增粗、密度增高,部分疝入右側腹股溝,大網膜梗死?(圖1、圖2)。腸系膜血管造影:小腸、右半結腸血供良好。急診行腹腔鏡探查術。術中見:腹腔內暗紅色血性腹水800 ml。整個大網膜順時針扭轉3圈,呈20 cm×10 cm×7 cm塊狀,紅黑色,集中于右側腹且與壁層腹膜和小腸廣泛粘連。右腹股溝斜疝內環(huán)直徑3.5 cm,疝嵌內容物為大網膜且粘連緊密。壁層腹膜明顯充血水腫且有大量淡黃色液體滲出(圖3、圖4)。行嵌頓疝松解術、大網膜切除術。病理:(大網膜)脂肪組織內血管擴張充血及出血伴部分區(qū)梗死(圖5、圖6)。術后3個月,病人再行腹腔鏡下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totally extraperitoneal,TEP),恢復良好。
大網膜扭轉梗死的發(fā)病機制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種。原發(fā)性常與以下因素有關:①大網膜解剖變異:大網膜右半側肥大且蒂部細長,大網膜分叉或呈舌狀,副網膜出現等。網膜內脂肪分布不均勻,網膜內靜脈迂曲、擴張與伴行的動脈失去平衡,是誘發(fā)因素;②肥胖:有研究提示超過70%的病人過度肥胖[3];③腹腔內壓力突然變化:如劇烈運動后體位改變,飽餐后胃腸蠕動增強[4]。繼發(fā)性常與以下因素有關:①大網膜本身病變(腫瘤、囊腫);②下腹部炎性病灶及粘連;③女性的卵巢囊腫及腫瘤;④疝囊粘連等。大網膜扭轉發(fā)生于兩固定點周圍,常為部分性網膜,多按順時針方向旋轉360°~720°,形成不可逆的狀態(tài)。扭轉多為急性,其后果與扭轉的程度、時間及血運障礙等有關。發(fā)病起初僅有缺血缺氧,未發(fā)生壞死時,疼痛主要由大網膜植物神經受刺激所致,出現臍周或上腹區(qū)疼痛。病情進展至網膜缺血壞死、引起腹膜炎時,疼痛將轉移到病變所在部位[5]。
大網膜扭轉梗死的診斷:大網膜扭轉可見于任何年齡,但以40~50歲多見,男性發(fā)病率是女性的2倍,兒童占報道病例的15%[6]。病人常表現與闌尾炎、急性膽囊炎、憩室炎、腎結石以及一些婦科疾病相一致的癥狀和體征[7]。雖然目前尚無特異性的檢查手段,術前很難做出正確判斷,但外科醫(yī)師應提高對大網膜扭轉的認識,詳詢病史及體檢常能提示一些特點,如疼痛為持續(xù)性加重而非陣發(fā)性,雖有右下腹固定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但其位置常偏麥氏點的內上方,觸診有時能在病變區(qū)觸到腫塊。當急腹癥病人一般情況穩(wěn)定,且診斷急性闌尾炎、腸梗阻、腸套疊、絞窄疝、膽囊炎、卵巢囊腫扭轉等依據不充分,在基本排除腹腔內重要臟器疾病時應想到本病。對疑似病例尤其腹穿抽到淡血性液體、血性腹穿液中淀粉酶升高不明顯者也應考慮到本病的可能。
圖1 術前CT:右腹部大網膜密度增高,其內血管扭曲(白圈內) 圖2 術前CT:部分網膜疝入右側腹股溝(白箭頭所示) 圖3 術中腹腔鏡探查:大網膜嵌頓在右側腹股溝區(qū) 圖4 術中發(fā)現:整個大網膜順時針扭轉3圈,已梗死 圖5 大體標本:網膜腫塊約20 cm×10 cm×7 cm大小(白箭頭:兩端固定點) 圖6 病理:脂肪組織內血管擴張充血及出血伴部分區(qū)梗死(HE染色,×40)
B超或CT檢查有助于診斷,可在腹直肌后與橫結腸前的臍周區(qū)域見一邊界清楚的卵圓形或餅狀軟組織腫塊影,B超顯示為高密度回聲,CT則顯示為脂肪與非脂肪性組織的混合密度?!安∽兾恢霉潭ā笔浅暀z查的一個特有描述,正常腹腔內容物會隨著呼吸而移動,而炎癥性的網膜組織由于粘連在腹膜上,在改變體位檢查時保持固定不動[8]。大網膜梗死CT上通常表現為脂肪密度、體積較大(直徑>5 cm)、具有包膜的腫塊,相鄰升結腸周圍可出現軟組織條索。典型的CT表現為同心圓征,大網膜扭轉導致血管牽拉,管腔變窄或閉塞,甚至扭曲成團[9-11]。而早期或較輕的大網膜梗死可僅表現為結腸前方脂肪層的渾濁,密度增高。需注意是,一旦大網膜壞死滲出,在B超或CT檢查下可表現為回盲部或闌尾周圍積液,造成闌尾炎滲出、局限性腹膜炎的假象。本例中,外院CT將梗死灶周圍滲出誤認為腫瘤壞死出血,值得重視和思考。
治療方法包括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大網膜扭轉診斷明確的病人,在病情穩(wěn)定的情況下,監(jiān)測CT變化,短期的試驗性保守治療是可行的。Fadi等[12]報道了7例成功的保守治療病例,均為部分大網膜梗死,影像學隨訪顯示梗死的大網膜最后呈萎縮或者纖維化改變。但保守治療也增加了腹腔膿腫形成、腸梗阻、感染性休克的風險[13]。手術治療應限于保守治療失敗、網膜膿腫、腸梗阻以及診斷不明的情況[14]。本例中,病人曾考慮診斷為腹腔腫瘤,在當地和我院均行抗感染補液治療,但腹痛癥狀未能緩解,感染表現加重,手術成了最佳選擇。Patel等[15]認為網膜一旦嵌入陰囊,手術是唯一選擇。手術方式包括網膜切除術和扭轉復位術,以前者為主,后者曾有1例文獻報道,術后恢復期病人有長時間的腸梗阻和發(fā)熱[16]。由于大網膜扭轉常造成網膜靜脈的栓塞,故手術切除的范圍應較實際范圍略大,防止遲發(fā)性壞死及靜脈栓塞。腹腔鏡已廣泛應用于急腹癥,術中可廣泛探查,明確診斷及治療,具有極大優(yōu)勢。
大網膜梗死灶切除后是否行一期疝補片修補術,目前仍有爭議。2013年歐洲內鏡外科協會(European Association Endoscopic Surgery,EAES)制定的《腔鏡腹股溝疝手術共識》中提出:腹股溝嵌頓疝可以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即使須行腸管切除也可使用補片修補[17]。但我國《成人腹股溝疝診療指南(2014年版)》中明確指出:在污染的情況下不建議使用合成修補材料[18]。由于腹股溝嵌頓疝的血運障礙、菌群易位、手術區(qū)域被污染或感染,故被認為是補片修補的相對禁忌證。對于術前已明確存在腸管穿孔、嚴重腹膜炎等病人,應盡快解除病因,避免使用補片修補,不推薦腹腔鏡手術[19]。本例中,病人壁層腹膜明顯充血水腫且有大量淡黃色液體滲出,感染表現明確,在與家屬溝通后,患方決定不行一期疝補片修補術。
如病人條件允許,行一期疝無張力修補術,在手術方式上,TEP較腹腔鏡腹膜內置網修補法( 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IPOM)或腹腔鏡腹膜前腹股溝疝修補術( 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TAPP)有明顯優(yōu)勢。因為切除梗死大網膜的操作位于腹腔內,而腹股溝疝修補操作則局限于腹膜外間隙,相互之間沒有通連,感染的風險降到最低。補片選擇上,腹股溝嵌頓疝手術區(qū)域存在炎性反應,建議選擇大網孔(網孔直徑>10 mm)的輕量型聚丙烯補片(light-weight mesh,LWM),以利于液體、炎性細胞等結構自由通過以及組織長入[19]。生物補片比人工合成補片具有更好的生物組織相容性,耐受感染的能力更強,降解后沒有異物殘留,可用于存在污染或潛在污染的手術創(chuàng)面。然而,對于創(chuàng)面存在明確感染的手術,生物補片也并不推薦使用[20]。Ayodeji等[21]認為闌尾應當同時切除,以避免闌尾炎發(fā)作,以及再發(fā)大網膜梗死需二次手術。本例中,大網膜與壁層腹膜和小腸廣泛粘連,但闌尾血供良好,且大網膜全部切除,故未行闌尾預防性切除。
綜上所述,大網膜扭轉是罕見且難以診斷的疾病,外科醫(yī)生應提高認識。詳詢病史、仔細體格檢查、結合輔助檢查,有助于減少誤診。如診斷不明,或病人癥狀持續(xù)甚至加重,應實施手術,腹腔鏡手術具有極大優(yōu)勢。嵌頓疝合并大網膜扭轉的病人,需行手術治療。大網膜梗死灶切除后是否行一期疝無張力修補術,應根據病人全身情況及局部污染程度而定。謹慎的術前評估、合理的術式選擇、正確的補片使用以及熟練的腹腔鏡操作是手術成功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