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怪袊鴤鹘y(tǒng)的天下觀以黃河中下游為中心,以華夏民族為主干,「中國」就是天下的中心,中國的統(tǒng)治者也理所當然的就是天下的君主。這樣的認知囿于古代社會的生產(chǎn)力水平、地理知識和交通條件,成為了中國人傳統(tǒng)的「世界觀」。
明清時期,隨著鄭和下西洋以及傳教士的來華,徹底刷新了國人對世界的認識。而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卻沒有那么容易動搖,鄭和下西洋實則是為彰顯大明的富強與國威,傳教士的來華活動也在「禁教令」之下受到了限制。
如果說政治與經(jīng)濟是難以逾越的兩座高山,那么知識與藝術就像是涓涓的溪流,獨辟蹊徑,聯(lián)通東西。十七、十八世紀東西之間的交流并非單方面的滲透或影響而是有著彼此之間你來我往的互動,直至今天我們仍能找到很多例證,不論是在生物、植物、園藝還是技藝等領域上都可以看到中國傳統(tǒng)與西洋新風的碰撞,這些交往都在客觀上促成了這個時代東西方的共同發(fā)展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