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長征
這里說的醉魚,非餐廳里如“醉蝦”這道名菜做法的佳肴,而是我童年時家鄉(xiāng)的一種抓魚方式。
我的老家在浙江一個山清水秀叫“寨口”的小山村,有一條名為“寨溪”的狹長溪流從村子邊上潺潺流過,寨溪由來自多條山澗的泉水匯聚而成,一年四季皆清澈見底。溪流傍著村邊小路蜿蜒流淌,宛如一條隨風而動的飄帶,令整個村莊更加靈動秀美,富有生氣。在夏季,小溪顯得愈發(fā)地清涼,明澈,富有魅力,溪水嘩嘩地沖刷著大小各異的鵝卵石,歡快的黃斑魚、長崗魚在卵石與搖曳的水草間游弋穿梭。
因村子位于山旮旯里,在上個世紀,山里人缺衣少食,一日三餐的伙食基本是玉米,不是玉米羹、玉米粿,就是玉米餅,想要吃到噴香流油的肥肉,要到過年家里殺豬。
久不知肉味的老鄉(xiāng)們,自能想出“打牙祭”的方法,方法之一就是“醉魚”。每到夏季的清晨或傍晚,趁著農(nóng)閑,趁著氣溫不高,三五老鄉(xiāng)相約,去山坡小路旁或溪流的岸邊,采集一種叫“醉魚草”的葉片。葉片呈長圓狀,批針形,這是一種一米左右高的綠色植物。再找到一處魚多壩大的水潭,把這種草放在臉盆或水桶里,連根帶枝葉一起搗碎,弄出汁,把它們?yōu)⒌教端?。人在潭中盡量大幅度地攪動,讓這種汁液在水中更加均勻、快速地擴散。過幾分鐘,大大小小的魚就會如喝醉酒一般,先是魚頭朝上浮出水面,昏昏沉沉地擺動身軀,漸漸地,魚肚翻白浮于水面之上,這時老鄉(xiāng)們就可盡情地動手撿魚了。這種“醉魚草”,對人沒有毒性,藥勁兒過后,魚又鮮活如初了。
潭水自上而下緩緩流動,“醉魚草”的藥性在流經(jīng)近一公里河段之內(nèi)都還有效,在溪邊埠頭洗衣洗菜的阿嬸們,發(fā)現(xiàn)溪里有醉魚后,就趕緊呼兒喚女,拿只簸箕、魚簍下到溪里撿魚。一而三,三而眾,如此地街坊鄰里紛紛加入。于是,在朝陽初升霧靄尚未散盡,或是夕陽西下霞光漫天的溪流中,所見的是一眾輕快蹚水、俯首彎腰,或借機戲水或手舉大魚驕傲展示的老少鄉(xiāng)親。直到溪水藥性散盡,魚兒不見,人才漸稀。雖非人人滿載而歸,但亦有收獲。剖魚刮鱗,到晚上裊裊炊煙過后,就是各家各戶餐桌上難得的一盆或煎烤或紅燒香飄滿屋的美味佳肴了。
如今,山鄉(xiāng)村民生活富裕,吃肉吃魚皆不成問題,以“醉魚”方式求得佳肴美饌的歲月,已如流水一般逝去。但那種赤腳蹚在卵石清流里的“醉魚”景象與樂趣,在我心里倒是如浪花朵朵,時常泛起。
(作者單位:浙江省武義喜利來工貿(mào)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