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一奧
1498年的一天,在米蘭圣瑪利亞感恩教堂,達·芬奇放下手中的畫筆,最終完成了他那幅傳世名作—《最后的晚餐》。
在為這幅畫努力的4年中,他的生活狀況不佳,有時甚至需要借錢買食物。雖然如此,達·芬奇并未耽誤工作。有時他會在教堂從早畫到晚,手里一直拿著畫筆;也有的時候,他會連續(xù)幾天不碰畫筆,一天中有好幾個小時佇立在這幅未完成的壁畫前,雙臂交叉放在胸前,獨自一人用挑剔的眼光審視畫中的人物。
修道院院長似乎不太理解藝術家創(chuàng)作時的這種間歇,總是催促達·芬奇盡快完成這項工作,還時常向公爵抱怨這個藝術家拖延時間。
這讓正在為猶大的形象苦惱的達·芬奇突然有了靈感—這個尖酸刻薄、缺乏耐心的修道院院長,正好提供了猶大的形象。于是,修道院院長的模樣便被作為猶大的形象永遠地保留了下來。
達·芬奇并不是唯一的用作品進行“報復”的藝術家,比他稍晚一些的提香·韋切利奧也干過這樣的事。
在16世紀,提香被稱為“群星中的太陽”,是與拉斐爾、米開朗琪羅齊名的藝術家。與他們相比,提香更加重視色彩的運用。他將色彩從程式化的素描關系中解脫出來,使之具有了獨立的意義,對后來的魯本斯、普桑等人影響巨大。
1546年,56歲的提香已是一位著名的藝術家,在權力階層中十分受歡迎。不過,他的兒子不爭氣,不僅沒有遺傳到他的繪畫天賦,還到處惹是生非,提香不得不想辦法利用自己的關系為他謀一個好去處。在大修道院擔任神職是個不錯的選擇,提香暗自盤算。
那個時代,教皇的權力至高無上,僅次于皇帝。保羅三世處事滴水不漏,有極強的政治手腕,終于在66歲的時候坐上了教皇的寶座。之后,他開始肆意擴張自己的權力版圖,并打算提前安排好接班人。
鑒于提香在權力階層的聲望,保羅三世希望他為自己畫一幅畫,畫里只有三個人:自己和自己的兩個孫子。
顯然,保羅三世意圖通過這件作品向世人暗示最高宗教權力的交接問題。提香長期混跡于權力階層,當然明白這個意思。同時,精明的保羅三世也知道提香的訴求,暗許了提香的兒子修道院的神職。
保羅三世需要的這幅畫具有極強的政治色彩,所以兩人對畫中人物的位置及構圖進行了一個多月的秘密商討后,提香才開始動筆。
半年后,這幅油畫已初具雛形。而此時,保羅三世卻只給了提香的兒子一個小教區(qū)的神職,與提香的期望相去甚遠。
提香這才明白,老奸巨猾的保羅三世從一開始就沒打算兌現(xiàn)承諾。提香回到工作室,將那幅畫做了一些修改后就迅速離開羅馬,返回了威尼斯,再也沒有回來。這幅未完成的作品留在了羅馬,叫《教皇保羅三世和他的孫子們》。誰都沒有料到,這幅作品成了提香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提香給這位身處權力頂峰的教皇畫出了弧度很大的背脊,使他看起來像一只從殼里伸出頭的老烏龜。畫中的保羅三世臉頰消瘦、鼻子過長,還有那異于常人的濃密白須,無不在向觀者訴說:這是一位狡詐的權術家。事實也確實如此—保羅三世在位期間惡評如潮。
右側的次孫表面上謙恭有禮,正俯身去親吻教皇的足部以示臣服,臉上露出的卻是與身體語言相異的神情。
左側的長孫一副人畜無害的表情,穿著正式,似乎自己就是下一任教皇。他的手搭在椅背上—這是提香特意修改過的,因為這位精通美術史的藝術家知道,在之前類似題材的作品中,手扶教皇椅背的主教都不曾繼任教皇,有些甚至早亡。
提香這件未完成的作品,部分參考了拉斐爾《教皇利奧十世和二主教》的構圖。
利奧十世來自著名的美帝奇家族,被羅馬人稱為“智慧之神”。他曾用自己家族的錢增加梵蒂岡的藏書,使羅馬再度成為西方文化中心。
畫中利奧十世桌前的鈴鐺是宗教的象征,提香卻在那幅未完成的油畫中將這個宗教信物改成了沙漏。顯然,他是在暗示保羅三世命不久矣。這位寬大服飾下的瘦弱教皇雖然安坐在權力巔峰,但提香筆下他那雙不安的眼睛已然道出了那份危機感。
《教皇保羅三世和他的孫子們》雖未完成,但提香在他帶著怨氣的修改中,以一種不近人情的真實感呈現(xiàn)出了祖孫之間緊張復雜的關系。事實與畫中的氣氛相似:兩位孫輩的性格、為人與保羅三世相似,他們善用權術,好爭名利,也都不是虔誠的教徒。
實際上,根據藝術史的記載,像達·芬奇和提香這樣的藝術家不在少數(shù)。據說,這種情況現(xiàn)在依然存在,所以,要謹記我的告誡—千萬別惹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