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ejing Zhang
摘要:近年來,隨著中國國國際地位顯著提升,國家形象的塑造也逐漸提上日程,而在異質文化背景下如何將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精髓有效地傳達給他國民眾,則是顯而易見的難題。以歐美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性,無論是高層的政府往來還是民間的文化交流中都存在許多誤解。異質文化背景下的中國文化推廣是一門需要逐步探討的課題,試圖從歐美文化的中國文化形象、異質文化傳播的影響因素、以及促進異質文化背景下的中國文化推廣三個角度出發(fā),為中國良好國際形象的塑造有所助益。
關鍵詞:異質文化;國家形象;中國文化推廣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為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外國民眾憑借這一契機增添了對中國的真實了解,而在2009年,商務部制作了一部名為《中國制造》的記錄片在美國CNN播出,收到了不錯的反響,也成為了中國官方文化傳播和國家形象塑造的經典成果[1]。但從整體上講,在異質文化下的中國文化傳播存在著許多不足。美國則是利用文化傳播手段塑造國家形象的典型成功范例,在美國輸出的大量文化產品,都或多或少地添加了美國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念。而在中國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呈現(xiàn)出了典型的兩極化特征,官方宣傳過于刻板僵硬,一味的贊揚模式使得外國認為中國民眾在文化傳播中欠缺主導權,在認知的過程中有失偏頗[2]。而在中國的民間文化宣傳方面,公民個人的宣傳能力有限,并不能很好地進行中國文化傳播。
一、異質文化及文化國際傳播的概述
(一)異質文化背景
美國著名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對“文化”一詞的內涵曾經做出過“文化即傳播,傳播即文化”的經典論述[3]。文化是人類社會文明高度發(fā)展的產物,也是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不斷進行信息交流后的產物。在樹立中國良好形象,正確傳達中國文化理念的過程中,必須把握好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準確定位。
文化傳播是無國界的,但從文化的本質來講確是深深植根與某個民族或某個群體的歷史變遷背景當中的,不同背景下所衍生出來的文化有不同的色彩[4]。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作為文化受眾的社會群體,往往會按照自身的理解方式和價值觀念,有選擇性地進行認知,也就形成了所謂的“特定方式看世界”的文化理解模式??梢园l(fā)現(xiàn),產生差異的根源在于“異質文化”背景的存在。異質文化是文化人類學和文化傳播學中的重要概念,是指每個民族在文化發(fā)展歷史、民族精神特質上的不同,文化的異質性可以凸顯其特有的精神內涵,而在文化的發(fā)展過程中,也勢必面臨著異質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融合。但在這一過程中,人們更愿意接受在基本能價值觀念、社會意識形態(tài)等層面相對一致的文化,而接受異質文化是相對較困難的。
(二)文化的國際傳播
文化的對外傳播是傳播學中的重要議題,在當今全球化的趨勢下,對外文化傳播已經成為了一門綜合科學,而不再是照本宣科的對外宣傳。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段連城教授首次提出了對外傳播不同于“對外宣傳”的概念,倡導在官方及民間文化傳播中,應當轉變以往的宣傳態(tài)度,將文化傳播的重點放在幫助他國更為順暢地了解和學習中國文化[5]。
二、歐美文化的中國文化形象
歐美文化是以西方白人文化為主流的,盡管在文化的發(fā)展過程中,歐美國家一直試圖保護并尊重多元文化的存在和發(fā)展,但從本質上來說,來自他國的異質文化并未從根本上撼動歐美國家的主流白人文化,反而是少數(shù)族裔在不斷試圖融入美國的主流白人文化當中[6]。當今社會,大眾傳媒是異質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這既為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渠道,也更容易引起輿論的誤解。
封建保守、吃苦耐勞、善于經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了西方文化中中國及中國人的典型形象[7]。然而在近些年,中國的國家形象在外國民眾眼中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從政治層面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選擇促進了中國政治文明形勢的基本穩(wěn)定,人們的政治權利日趨豐富,有實力地應對和解決國際爭端。再從經濟層面講,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巨大經濟紅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貧窮落后的經濟面貌,雖然中國仍是發(fā)展中國家,但就大部分大中城市的經濟建設速度和民生水平而言,與發(fā)達國家的差距逐漸縮短。最后從文化傳播層面來講,互聯(lián)網信息革命席卷全球,中國也參與其中,為民間的文化傳播提供了信息溝通渠道,而新時代的受眾群體更加渴望異質文化的體驗。近年來,官方的文化傳播方式也發(fā)生了明顯的改觀,像是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代表的一大批真實感人、制作精良的紀錄片收到了非常好的國際反響。
在異質文化的背景下,歐美主流文化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接納仍然存在著很多誤區(qū)。對中國經濟生活的關注遠遠高于對中國政治文明發(fā)展的關注。而在文化傳播方面,西方國家所重視的主要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中的相關元素,對近現(xiàn)代中國核心文化的了解甚少,現(xiàn)代中國文化產品在國際文化市場中的競爭力仍然較為有限。
三、異質文化傳播的影響因素
異質文化的本質是一個民族或群體中的社會公眾,為了適應獨特的地理人文環(huán)境而發(fā)展出來的有別于其他社會群體的共同社會行為[8]。對中華文化的主流溯源可以發(fā)現(xiàn),以儒家學說為主的,使中國人民的本性更為善良和勤勞,然而相對穩(wěn)定的小農經濟也使得中國傳統(tǒng)文化趨于保守,不善于創(chuàng)新和改變。與此相反的是,西方主流白人文化崇尚冒險和創(chuàng)新精神,傳統(tǒng)的基督教世界觀認為人性本惡,應當通過社會手段加以控制,這就使得中西文化在基本的價值觀念和世界觀方面存在差異性,二者互為異質文化。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必須將中國文化置于外國主流文化之中,當作其中的異質元素并觀察是否有融入的可能性。
就異質文化的傳播障礙因素而言,首先在于受眾對與自身聯(lián)系較為疏離的文化存在天然的漠視和誤解。人在認知的過程中,更容易接受符合自身價值觀的信息。主流媒體在報道信息的過程中,在字里行間按照媒體的價值取向進行選擇性報道,民眾若不具備極強的思辨精神和更為真實的信息來源,往往會被此類媒體所誘導。
其次,在異質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往往存在著傳播領域不均衡的現(xiàn)象發(fā)生。任何一個國家的媒體在現(xiàn)代政治環(huán)境下都不可能做到完全的自由發(fā)聲,必然會受到政府政策因素、社會利益因素的影響,而對其報道領域、報道事件要對應政治條件和民眾需求的選擇去進行調整。
四、促進異質文化背景下的中國文化推廣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在對中國文化的學習和傳承中,即便對于當代的中國民眾來說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對于文化價值觀念存在較大差異,在異質文化背景下的中國文化傳播是一個極為艱辛的過程,就此,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改進。
首先,應當將中國文化進行選擇和精煉。從文化內容角度來講,應當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元素;從文化時代性的角度來講,外國民眾對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多于近現(xiàn)代文化,因此,應當著重加強對近現(xiàn)代文化內容的傳播,加強外國民眾對當代中國社會形態(tài)的理解。
其次,就官方的文化傳播而言,作出更多切合民眾生活實踐的,同時能夠傳承中華文化精髓的文化產品,例如《舌尖上的中國》。
其三,就民間的文化推廣而言,中國民間文化的推廣在當下呈現(xiàn)出明顯的兩極化特征,一則是對武術、雜技等傳統(tǒng)文化元素進行推廣,但難以融入時代的新意,也相對固化了外國民眾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二則是現(xiàn)代文化的國際交流。在這一問題上,受制于全球化及西方文化植入的影響,中國的現(xiàn)代文化始終很難尋覓到獨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精髓,失去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9]。對此,在民間文化傳播領域應當加強傳統(tǒng)民族性與時代性的文化相融合。在復雜多元的世界文化背景下,尋找到中華文化的準確定位,樹立民族文化自信,才能將其成功地推廣到異質文化的環(huán)境當中去。
參考文獻:
[1]胡子.澳大利亞主流印刷媒體眼中的“中國”2010-2012[D].華東師范大學,2013.
[2][9]陳一琳.西方視域中的中國形象[D].鄭州大學,2012.
[3]楊惠珊.《紐約時報》網絡版中的中國國家形象塑造[D].電子科技大學,2012.
[4]肖盼.中國經典文化的國際傳播研究[D].湖南大學,2011.
[5]曹德春.我國內地與香港的文化差異及其信仰淵源——基于霍夫斯泰德理論的實證分析[J].河南社會科學,2010,18 (06):149-151.
[6]丁柏銓,陳相雨.“負面新聞”及相關概念辨析[J].南京社會科學,2010 (01).
[7]程曼麗.中國的對外傳播體系及其補充機制[J].對外傳播,2009 (12):5-12.
[8]熊月之.重視對異質文化共存現(xiàn)象的研究[J].探索與爭鳴,2003 (4):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