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邯廣
摘 要 通過研究我國地震災害現(xiàn)狀來分析我國地震災害慘重的原因及對策并從中得到啟示,多措并舉創(chuàng)新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工作是降低我國地震災害風險,減少災害損失最經濟最高效的途徑。
關鍵詞 防震減災宣傳;地震災害;地震預報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20-0163-02
1 我國地震災害的現(xiàn)狀
1.1 我國是世界上地震損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地球上每年發(fā)生100多個破壞性地震,造成的災難無以計數(shù)。20世紀以來,我國發(fā)生的陸上破壞性地震占世界的1/3,且70%以上為淺源地震。我國28個省份受到地震災害影響,約66萬人因地震喪生,百萬人受傷,數(shù)億人次受災。地震給我國造成了巨大的災害損失和重大的社會創(chuàng)傷。
1.2 20世紀以來我國重大的地震災害
1920年發(fā)生“12·16”海原地震,震級8.5級,震源深度17公里(淺源地震),震中烈度12度,死亡人數(shù)27萬[ 1 ],傷亡總計50多萬,四座城市化為廢墟。1976年發(fā)生的“7·28”唐山地震,震級7.8級,震源深度12公里(淺源地震),震中烈度11度,死亡人數(shù)24.2萬,重傷人數(shù)16.4萬,一座上百萬人口的工業(yè)城市23秒夷成廢墟,直接經濟損失30億以上。2008年發(fā)生的“5·12”汶川地震,震級8.0級,震源深度14公里(淺源地震),震中烈度11度,死亡人數(shù)6.9萬,受傷人數(shù)37.4萬,失蹤人數(shù)1.8萬,直接經濟損失8 452億以上。
2 我國地震災害損失慘重的原因
2.1 我國地震分布廣,人口眾多
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是世界上兩個最大的地震帶,而我國位于二者之間。分布在我國的主要地震帶就有23條。我國地震活動范圍廣,頻率高,烈度大,震源淺,41%的區(qū)域地震基本烈度在7度及以上,79%的區(qū)域地震基本烈度在6度及以上。20世紀,除貴州、浙江和香港三地,其他省份發(fā)生了近800次6級以上的地震,涉及地區(qū)約931.8萬平方公里,涉及人口約12.9億。
2.2 我國地震預報尚處于探索階段
上天容易下地難,地球構造復雜,地震成因眾多,無法直接實驗模擬。目前的技術只能通過地面觀測數(shù)據(jù)對地球內部條件進行間接反推,但地震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具有偶然性,造成地震研究的結果難以證實,導致地震預報成為世界難題,全球地震預報的準確率僅為20%。雖然我國曾成功預測了海城地震,是聯(lián)合國組織唯一認定的成功預測大地震的國家,但我國的地震預報仍處于探索階段,還不能完全把握地震孕育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
2.3 我國房屋抗震性能不強,抗震設防標準低于發(fā)達國家
地震發(fā)生后大量房屋倒塌,是造成人員傷亡的主要因素。2011年“3·11”日本地震,震級9.0,死亡失蹤人數(shù)2.5萬多人,大部分傷亡因海嘯造成;2008年“5·12”汶川地震,震級8.0,死亡失蹤人數(shù)8.9萬多人,大部分傷亡因房屋倒塌造成[2]。日本在1950年就規(guī)定全國按地震加速度0.2(8度)設防,而我國目前僅在北京、唐山等少數(shù)重點城市按8度設防?!稗r村不設防、城市設防標準低”的現(xiàn)狀沒有根本轉變。
2.4 民眾防震減災意識有待提高
2016年—2018年,邯鄲市地震局多次受邀參加市民清晨熱線節(jié)目。節(jié)目中群眾問的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地震發(fā)生時是選擇跑還是躲。這說明民眾的防震減災意識有待提高。雖然汶川地震中重災區(qū)的德陽孝泉中學全校1 300多名師生在教學樓完全倒塌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了零傷亡的奇跡,但汶川地震造成傷亡失蹤人數(shù)卻高達46萬,不難看出,我國民眾嚴重缺乏地震安全教育,缺少應急避難技能。
3 當前背景下減輕災害風險的對策
我國地震帶分布廣,人員密度大的國情無法改變;我國的地震預報水平雖世界領先,也在不斷的進行地震科學研究,但想在短時間內達到準確預報還存在很大難度;建筑抗震性能強弱、抗震設防標準高低與國家經濟的發(fā)展密不可分,全面提高抗震設防標準短時間內不具備可行性。那么如何有效應對地震災害就成為當前防震減災工作面臨的重大課題。汶川地震中,重災區(qū)的德陽孝泉中學全校1 300多名師生在教學樓完全倒塌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了零傷亡的奇跡,這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大力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公眾的應急避險技能,為我國地震監(jiān)測預報科研事業(yè)和我國建筑抗震設防事業(yè)培育大量的潛在人才,盡量減少地震損失[3]。
3.1 要加強針對領導干部的宣傳工作,加大防震減災宣傳資金投入力度
要充分利用召開防震減災各類工作會議的時機,對相關單位領導干部開展防震減災知識培訓,既能有效地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的地震應急處置能力,也能讓領導干部意識到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爭取更多的政府支持和部門配合[4]。
建議由省級地震部門設立防震減災宣傳專項資金,主要用于支持市縣防震減災宣傳工作,確?;鶎臃勒饻p災宣傳責任落到實處。同時,要創(chuàng)新防震減災示范點建設模式,從防震減災宣傳專項資金中劃出??睿o予省級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省地震示范安全社區(qū)等示范點一定的資金支持,著力調動各示范點的積極性。
要改革省防震減災宣傳專項評比方式,采用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相結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激發(fā)他們做好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工作的潛力。
3.2 創(chuàng)新宣傳形式,提高防震減災宣傳資料的宣傳效果
目前,社會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仍需加強,僥幸心理仍然存在,接受宣傳積極性不高,加上當前的宣傳形式比較單調,基本上以講座、展板、宣傳冊為主,很難達到宣傳教育的良好效果。
要實現(xiàn)防震減災宣傳手段的多樣化和現(xiàn)代化。日本大部分城市都建有防災教育館,而且每個教育館都配備了地震體驗設施、家庭防災知識演示、兒童防災知識教育設施、急救訓練、立體電影、防災游戲等,這對于防震減災宣傳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要積極向國內外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工作的典范看齊,力求由傳統(tǒng)的擺擺桌子、散散單子向多媒體、多元素、新手段、新技術等綜合運用轉變;由傳統(tǒng)的說教式、灌輸式宣傳教育活動向滲透式、互動式的轉變。
防震減災宣傳內容要有不同的針對性??紤]群眾的接受能力,宣傳要簡潔突出,以普及為主,以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為原則。針對不同民眾特點,制作不同的宣傳資料。針對中小學生,可以制作一些高質量的動畫影片、游戲軟件。針對農村居民,可以制作出標準的抗震設防圖紙,典型的節(jié)點模型,開展針對農村泥瓦匠的技術培訓,培訓要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既能夠提高他們的興趣,又能達到良好的宣傳教育效果。
要進一步創(chuàng)新宣傳資料內容和形式,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技術,制作出一批內容嚴謹、形式多樣,集系統(tǒng)性、科學性、權威性于一體的防震減災宣傳資料,要切實增強宣傳的趣味性、互動性,引導全社會廣泛關注、積極參與到防震減災工作當中。
3.3 切實提高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的廣泛性、長效性
我國桂林市將防震減災知識宣傳納入全市中小學安全知識教育當中,充分利用學校廣播站安排廣播講座,利用校園內部網站宣傳地震知識,提高了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的廣泛性、長效性。
要積極參考桂林等地的經驗,要積極爭取黨委宣傳部門的支持,加強與廣播電視臺、報社等媒體單位的溝通協(xié)調,制作防震減災公益廣告及地震應急避險知識專欄節(jié)目,利用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長期定時播放;強化與消防、人防等部門的資源共享,充分借鑒他們的宣傳模式,在商場、超市等人員密集場所,通過室內廣播和大屏幕等宣傳防震減災知識,也可與消防、人防等其他防災減災知識打包宣傳;要與學校教育和社區(qū)精神文明建設緊密結合,在潛移默化中進行防震減災宣傳教育;要充分利用遍布各地的“三網一員”網絡,積極發(fā)揮防震減災宣傳網點的作用,加強業(yè)務培訓,加大資金補助力度,把每一個宣傳網點建成一個防震減災知識的擴散地,切實提高防震減災宣傳的廣泛性。
4 結論
大力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活動,從態(tài)度上重視防震減災宣傳,創(chuàng)新防震減災宣傳形式與內容,建立廣泛深入的防震減災宣傳長效機制是我國目前降低地震災害風險、減少災害損失最經濟最高效的途徑。
參考文獻
[1]張思源.1920年海原大地震死亡人數(shù)考析[J].西夏研究,2013(1):117-120.
[2]郭迅.中國地震為何房多塌:部分地區(qū)抗震水平不如日1923年[EB/OL].[2014-08-06].http://news.ifeng.com/ a/20140806/41461985_0.shtml.
[3]高曉明,賀建雄,湯愛華.防震減災公益廣告宣傳模式及思考[J].西北地震學報,2013,(B12):188-194.
[4]龐金鳳,刁波.房縣地震局開展防震減災科普宣傳[J].防災博覽,201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