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建 王小熙
摘要 本文根據(jù)1981—2015年華北地區(qū)11個站氣溫資料,分析了華北地區(qū)氣溫變化特征及其影響。結果表明,華北地區(qū)年平均氣溫總體呈上升趨勢,20世紀90年代后氣溫明顯升高;其中承德和秦皇島年平均氣溫趨于下降,其余9個站均升高,以石家莊站升溫最明顯。氣候變暖對農業(yè)生產弊大于利,威脅人類健康,使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應充分認識氣溫變化特征及其影響,強化氣候變化影響宣傳,加強氣候變化研究及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能力,做好氣象防災減災服務。
關鍵詞 氣溫變化;氣象防災減災;對策;華北地區(qū);1981—2015年
中圖分類號 P423;S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3-0223-01
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極端氣候頻發(fā),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嚴重威脅。本文選取1981—2015年華北地區(qū)11個站點氣溫觀測資料,統(tǒng)計分析近35年華北地區(qū)年平均氣溫時空變化特征,以期為地方加強氣溫變化應對、趨利避害提供氣候背景依據(jù),提前做好防御措施,避免或減少氣候災害帶來的損失。
1 華北地區(qū)氣溫變化特征
1981—2015年華北地區(qū)年平均氣溫12.3 ℃,平均氣溫年際變化較大,近35年平均溫度總體呈波動變暖趨勢,氣候傾向率為0.19 ℃/10年。20世紀80年代平均氣溫相對較低,為11.9 ℃,90年代氣溫明顯升高,為12.6 ℃;進入21世紀后氣溫持續(xù)穩(wěn)定,其中2001—2010年平均氣溫穩(wěn)定維持12.6 ℃,2011—2015年平均氣溫略有下降,為12.3 ℃,這可能是氣候趨于變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所致[1]。
將華北地區(qū)11個站點劃分為北部(張家口、承德、秦皇島、唐山)、中部(廊坊、保定、滄州、衡水、石家莊)及南部(邢臺、邯鄲),對近35年華北地區(qū)平均氣溫空間特征進行分析(圖1)。承德位于河北最北端,年平均氣溫9.0 ℃,氣候傾向率為-0.151 ℃/10年;秦皇島和唐山處于東北部,平均氣溫分別為11.0、11.8 ℃,氣候傾向率分別為-0.271、0.29 ℃/10年;張家口位于西北部,年平均氣溫為9.2 ℃,氣候傾向率為0.138 ℃/10年;廊坊、滄州、衡水位于中東部,年平均氣溫分別為12.4、13.3、13.4 ℃,氣候傾向率分別為0.45、0.162、0.314 ℃/10年;保定、石家莊位于河北中西部,年平均氣溫分別為13.2、13.9 ℃,氣候傾向率分別為0.146、0.47 ℃/10年;南部邢臺、邯鄲年平均氣溫均為14.4 ℃,氣候傾向率分別為0.343、0.28 ℃/10年。近35年承德和秦皇島平均氣溫趨于下降,其余9個站均呈上升趨勢,以石家莊升溫趨勢最明顯,其次是廊坊。
2 氣溫變化對華北地區(qū)的影響
2.1 對氣候的影響
華北地區(qū)氣溫逐年上升,而降水量趨于減少,以夏季降水減少最明顯。氣溫變暖使得華北地區(qū)水資源供應明顯不足,地表水資源變化對農業(yè)用水變化影響很大,華北地區(qū)常年缺水,極大阻礙了農業(yè)發(fā)展。氣溫變暖使極端天氣出現(xiàn)頻率增加,強降水、冰雹等災害會造成山體滑坡、農作物減收,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2.2 對農業(yè)的影響
2.2.1 農作物減產。冬小麥是華北主要糧食作物,冬春季溫度升高,縮短冬小麥生長期,減少干物質積累。同時,冬春季溫度升高加大土壤蒸發(fā)量,小麥生長期嚴重缺水,葉片同化能力減低,最終導致產量下降。氣溫升高加大地表水蒸發(fā)和農作物蒸騰,玉米對水分需求更大,夏季降水量減少使農業(yè)灌溉用水量加大,地表水嚴重不足使得夏玉米減產[2]。
2.2.2 農業(yè)生產成本增加。隨著氣溫變暖,農業(yè)病蟲害侵襲越發(fā)嚴重。冬季氣溫升高,病蟲冬季死亡率降低,且氣溫變暖可能導致產生新病蟲害,使病蟲害數(shù)量上升,發(fā)生范圍也擴大。氣溫變暖加快土壤中有機質分解,使地力下降,利于各種雜草生長,受旱時需要更多肥料投入來滿足農作物生長所需養(yǎng)分,農業(yè)生產條件改變,農業(yè)生產成本大幅增加。
2.3 對城市的影響
2.3.1 威脅城市居民健康。氣溫變暖,城市易出現(xiàn)高溫、干旱、洪澇等災害,空氣污濁,水資源遭污染,加大對居民健康的危害,發(fā)病率和死亡率上升,各類傳染性疾病發(fā)生幾率增大。
2.3.2 水資源供需矛盾越來越嚴峻。氣溫變暖,降水減少,干旱災害頻發(fā),蒸發(fā)量加大,地表水下降,城市缺水現(xiàn)象嚴重,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嚴重失衡。
3 氣象防災減災服務對策
一是充分認識氣溫變化產生的負面影響,認識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要性。向廣大群眾普及應對氣溫變化、防御氣象災害的科學知識,加強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增強人民
群眾防災減災能力[3]。二是加強城鎮(zhèn)社區(qū)氣候變化和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工作。根據(jù)不同居民群體,組織開展針對性氣象科普活動,使其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和氣象防災減災行動。此外,還應面向社會普及氣溫變化和節(jié)能減排及節(jié)約資源、減少污染、保護環(huán)境等知識。三是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向農民群眾普及各類氣象災害常識和防御要點。結合氣候變化影響,推出針對性強、通俗易懂的科普宣傳品,增強農民群眾應對氣候變化和氣象防災減災意識[4]。
4 參考文獻
[1] 趙建,任周鵬,王勁峰,等.1961—2013年東北與華北氣溫變化速度空間差異[J].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17,19(7):909-914.
[2] 尹作鵬.氣象為農業(yè)防災減災服務工作探究[J].低碳世界,2017(29):299-300.
[3] 馬玉玲,張艷麗.氣象服務在農業(y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J].農業(yè)與技術,2015(10):209.
[4] 劉瑩,吳曉華,蘇常新.氣象為農業(yè)防災減災服務探討[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yè),2015(12):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