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娟
●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是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術基礎(必修)》教材第三章第二節(jié)“表格數據的處理”。主要內容是通過將數據作為處理對象,依據調查目標,整理數據,建立合理規(guī)范的表格,然后基于各種統計要求,采用數據加工工具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并鼓勵學生多角度、多維度進行數據分析,從而得出相應的結論。
● 學情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接受能力較強。之前的幾節(jié)課學習中,學生對于表格的建立,表格數據的計算、篩選與排序,圖表等基本操作技能已經熟練掌握,但是對數據的分析和挖掘能力還有待提升。
●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能夠熟練地使用恰當的圖表工具對實際問題進行統計和分析。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一個完整的項目活動,能夠將圖表知識靈活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利用圖表發(fā)現、挖掘和多角度分析數據的能力。
●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利用圖表對數據進行深層挖掘。
難點:數據挖掘的角度和維度。
● 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創(chuàng)設情境
教師拋出情境。
材料:2013年甲、乙兩座城市的公共綠地面積分別為898萬平方米和720萬平方米。2014年甲城市在城市東部建成1個100萬平方米大型生態(tài)林地,乙城市在城區(qū)內建成14個5萬平方米市、區(qū)級公園。2015年甲、乙兩城市通過調整用地性質,分別建設街頭公共綠地共計120萬平方米。甲、乙兩座城市人口數量如下表所示。
師:要對甲、乙兩座城市的綠化工作作出相應的評價,哪一座城市在綠化工作方面更優(yōu)秀?
設計意圖:教師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拋出,讓學生體會學科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必要性,明確本課學習任務,激發(fā)學生探索熱情,讓其感受信息技術學科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環(huán)節(jié)二:數據挖掘
(1)收集數據,創(chuàng)建表格
師:材料中,前期進行了兩座城市公共綠地面積和人口數量的數據收集工作,其中綠化工作方面以文字的形式呈現,不易做到直觀對比,需要將其中的數據信息進行提煉。
學生仔細閱讀文字信息,提取關鍵詞和數據,根據材料中的文字信息,收集相關數據,針對兩座城市的綠地面積變化情況,創(chuàng)建表格并錄入數據。教師巡視指導,對于技術性難點進行提示和講解,如表格需要包含標題,標題在命名時應準確、簡練、醒目,表格中需要體現單位名稱,需要參與運算的單元格不能出現非數字等。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建表的過程可以發(fā)現,學生分析數據的角度各有不同。有的學生從總數量著手,有的學生從增長量著手,有的學生從人均增長量著手。對數據挖掘的角度不同,建立的表格不同,對這段材料的分析角度逐漸產生了差異。材料分析是多維度的,需要保持數據分析的差異。
教師展示部分學生建立的表格,進行評價和引導。
設計意圖:一方面體現有些時候文字的表現方式不如表格來得直觀,要學會從文字材料中提煉數據信息,根據出現的關鍵詞如年份、綠地面積等,創(chuàng)建相應表格;另一方面給部分學生一點啟發(fā)和引導,讓學生知道還可以從其他方面對這件事情進行統計和分析。
(2)繪制圖表,得出結論
師:作為環(huán)保部門工作人員,需要對兩座城市的綠化工作做出一定的比較和評價,根據以上表格信息,將數據生成對應的圖表。請同學們依據圖表,做出你的評價。要求圖表包含標題,圖表類型、背景顏色、字體恰當,標注坐標軸。
學生根據自己提煉出來的表格信息完成圖表的制作。
設計意圖:將工作表數據轉換成圖表的形式,從而使趨勢或對比變得一目了然。一些表格中不能直觀發(fā)現的問題,通過圖表能夠很容易展現出來。對于同一組數據,分析角度不同,圖表呈現方式不同,獲取的信息也會有所差異,得出的結論也會有所區(qū)別。同時也讓學生發(fā)現,圖表能夠更加直觀地體現事物的對比和變化趨勢。
環(huán)節(jié)三:交流評價
師:可以根據數據形成圖表信息,從圖表信息觀察出一些存在的問題,這也是僅憑數據表所無法實現的。請同學們利用生成的圖表信息,嘗試從環(huán)保部門工作人員角度完成一份《關于甲、乙城市綠化工作的評審報告》,說出你的觀點,并闡述理由。如果換個角度看問題,你又會有什么發(fā)現?研究報告的一般格式:情況簡介、圖表呈現、闡述觀點。請依據格式,更換視角,完成關于城市綠地面積的微型研究報告。
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分析研究報告樣例,觀察簡單研究報告的一般格式,依據自己的圖表完成甲、乙兩座城市綠化評定的微型報告,從中感受微型報告的寫法,體會多角度分析問題。教師巡視指導,展示部分作品,師生交流評價。
設計意圖:微型報告的撰寫,將本課推向一個高潮。從情境引入的文本信息到數據挖掘,再到微型報告的產生,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分析問題的流程,充分體現了教—學—評的一致性。
●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充分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牽線引導的過程。利用一個完整的任務,教師設計了探究和練習,充分體現了教學中教—學—評的一致性。學生整體完成情況較好,通過學科特有的學習平臺,及時提交作業(yè)并當堂做好反饋、點評和矯正。對學生來說,可以立刻做到查漏補缺;對教師而言,也可以看到學生整體學習的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進度。練習的設計具有一定的連貫性,讓學生在完成探究任務的基礎上,形成評審報告,對學生也是一種新的嘗試。課題拋出的時間可以進一步改進,可以放在課堂的中部或者后半部,在課堂的開始就呈現課題,沒有太多的新鮮感。在點評和反饋學生作品時,反饋面積還要增大,盡量多發(fā)現學生的問題。
點 評
《會說話的圖表》一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通過恰當的“任務驅動”,學生在合理的教學情境和教師的引導下展開學習活動。“多媒體教學系統”完整記錄每個學生的學習“歷程”,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及時評價與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體驗與感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信息素養(yǎng)及學習能力有了一定的“建構”;教學設計中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需求,通過一系列問題與問題解決,讓學生對技術的思想和方法有深刻的體驗和感悟,能夠運用技術解決自身生活和學習中的實際問題,形成運用計算機解決問題所特有的學科思維。教師很好地利用了Excel中的圖表,對“城市綠化”的數據進行了分析和對比,讓學生用數據說話,讓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教師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科特點和優(yōu)勢,讓學生在課堂中通過學習平臺,充分地探究和提交學習成果,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點評、反饋、矯正,以及及時的階段性評價,很好地實現了教—學—評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