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秉輝
到 柬埔寨去旅游幾乎都是為著看吳哥的 古跡。
公元802年國王賈亞瓦曼二世統(tǒng)一了高棉王國,在洞里薩湖北岸興建國都,定名吳哥,期間幾經(jīng)興廢,歷時400年,至公元1201年才建成。吳哥古跡分布于45平方公里的熱帶叢林中,主體上有大吳哥、小吳哥之分,小吳哥又稱吳哥窟,實際上是一座供奉濕婆神的廟,而大吳哥則是一座曾經(jīng)作為國都的城市。
可惜這個輝煌的王國沒有能持續(xù)發(fā)展,加以暹羅人的不斷侵擾,1431年國王篷里坷·亞特決定放棄吳哥遷都金邊。奇怪的是偌大的一個王城,應該說還有祖宗陵墓,說放棄就放棄了,沒有留下管理人員、沒有善后處置,甚至沒有任何記錄,以至后來大家都“忘記”了這塊祖宗的寶地。我以為合理的解釋應該是叢林里發(fā)生了瘟疫,人非走即死,從此無人敢進。吳哥這個與中國長城、印度泰姬陵、印度尼西亞婆羅浮屠合稱“亞洲四大奇跡”的古跡便從人間蒸發(fā)了。
直到19世紀,事情才有了轉機。法國人亨利·默哈特偶然讀了一本關于柬埔寨的書,對東南亞這個神奇的國家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他讀的什么書不知道,有人說是法文版的、中國人周達觀寫的《真臘風土紀》。周達觀曾奉元成祖派遣出使過該國,歸國后著此書,對該國風土人情有詳細的描述。1860年10月默哈特在當?shù)胤▏虝膸椭?,找到幾位向導,向森林深處進發(fā)。在暗無天日的大森林中走了5天,幾位向導都要打退堂鼓了,但默哈特覺得腳下堅實了,他頓悟應是腳下“有路”了,果然,當林中的霧氣漸漸退去之時,他們看到了遠處五座巨大的石塔在朝霞映照下傲然挺立。這五座石塔便是今日柬埔寨國旗上的吳哥窟。
如今開發(fā)旅游,至景區(qū)之公路皆瀝青鋪就,寬闊平整,兩側大樹參天。大吳哥之佛寺多為印度教廟宇,唯巴戎寺為佛教寺廟。巴戎寺有54座四面佛頭像的石塔群,佛像高1.75至2.4米,所刻佛像皆慈眉善目,眼瞼下垂,面帶微笑,與蒙娜麗莎的微笑有異曲同工之妙。旅游界皆稱之“高棉的微笑”。小吳哥亦稱吳哥窟,不過這“窟”并不作“洞窟”解,事實上它是一座大型的寺廟,這“窟”字,來源于“佛窟”。小吳哥是一座供奉濕婆神的印度教神廟。建于公元12世紀、高棉全盛時期。吳哥窟由巨石累疊而成,并無粘合之劑,中空之石塔亦是由石塊逐層向上收縮造成,其建筑工藝令人驚嘆。
吳哥古跡多只存頹垣斷壁,尚稍完整可供參觀者有十來處,如巴芳寺、圣劍寺、變身塔、拓柯寺、達布籠寺、蟠龍寺、女王宮、巴肯寺、崩密烈等。吳哥建筑被棄于熱帶叢林中400余年,土、木之建筑早已不復存在,所余者皆石砌成,無一例外。石塊重可達10噸以上,風雨難撼,但仍多處崩塌,崩塌之動力卻來自植物。叢林之中各種植物種子落入石塊之縫隙中,得水濕之利而生長。山石能壓孫悟空,卻壓不了那些得熱帶叢林中陽光雨露滋養(yǎng)的大樹,尤其那些具有板狀根的大樹。樹根的生長竟能掀翻巨石壘起的廟宇,甚至將整個石屋包融其中。
供人參觀之古跡多已清理,崩密烈則是一處代表著吳哥古跡當年被深藏于熱帶叢林中原樣的景點。該處樹高十丈,根粗盈尺。巨石被大樹掀翻,散落一地,細看則見其中不乏有精美之雕刻,或花紋或仙女,一如在歐美博物館櫥窗中之所見者。石堆中再有小樹成次生林,則樹木與石雕、石雕與樹木交織成人與自然博弈圖。為保存自然破壞力之現(xiàn)場,又方便游人,當?shù)芈糜尾块T已在亂石堆上搭建木扶梯與通道供人行走。
在大吳哥、小吳哥看到的大多是柬埔寨先人的創(chuàng)造力,讓你感到人力之偉大。而到了崩密烈則又讓你領略到大自然的偉力。吳哥古跡向人們展示的便是這兩個偉大力量的博弈。
鼓浪嶼音樂廳
鼓浪嶼有“音樂之島”的美名。是日登島,在碼頭附近即有人演奏民樂,并用麥克風擴音。走過馬約翰廣場則有一人演奏電吉他,并不時吹口哨,其聲悠揚婉轉,心甚奇之,駐足聆聽良久,始信口哨亦能有此表現(xiàn)力。至菽莊花園門前又有人吹奏薩克斯。細觀演奏諸人,皆藝術家打扮。據(jù)稱民間藝術家需經(jīng)考試發(fā)證方能在此演奏。及行至一有寬闊臺階之處,見有演出預告,是鼓浪嶼之音樂廳,告示稱下午有音樂會,毋須購票,歡迎入場云云。至此確信“音樂之島”名不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