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
雨后初霽的清晨,落英繽紛,漫步公園櫻花大道,遠處飄來悠悠的口琴聲,循著聲音認識了這幫吹口琴的大爺大媽們,他們有一個十分本土的名字“海蠣子”口琴隊。
口琴有“音樂騎士”的美稱,因便攜易學廣受歡迎,在那些文化生活匱乏的年代里,悠揚的口琴聲曾滋養(yǎng)多少人的孤寂靈魂,這些吹口琴的大爺大媽們,大多在那些年代度過他們的青春歲月,也許每支曲子都寄托著他們對青春歲月的懷戀。
島城“海蠣子”口琴隊于2012年組建,前身是樂聲口琴隊,經(jīng)常參加市區(qū)組織的各種演出,并先后赴香港、北京等地演出獲得好評;熱心公益,定期去敬老院為老年人送歡樂,陪伴他們度過節(jié)日和生日,他們走到哪里,口琴就吹到哪里,播撒歡樂。
《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我愛你中國》、《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曲曲老歌吸引了眾多聽眾,在公園的法桐樹下,每周日上午觀眾和吹奏者如約而至,這是中山公園的一道風景;口琴隊的隊員全是銀發(fā)一族,最大的88歲,最小的也有60歲,平均年齡68歲,全隊有52名隊員,這些銀發(fā)口琴手們在島城擁有眾多“粉絲”,粉絲們的熱情也是大爺大媽們堅持的動力所在。
口琴是再普通不過的樂器,雖沒有交響樂的高雅華麗,卻讓人們在平淡的生活中獲得愉悅和放松,口琴成為大爺大媽們退休生活的寄托,已經(jīng)88歲的趙老師說:口琴的練習不但愉悅了他和老伴的精神生活,也強健了身體;現(xiàn)在提倡“智齡”,大意是智慧地老去,聰明地適應年齡增長而非一味消極對待,今天,我們生活的社會已進入老齡化,所謂“智齡”、“樂活”其實就是老有所樂,老有所為,像海蠣子口琴隊的大爺大媽們一樣以開放快樂的心態(tài)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輕裝上陣,開啟一段更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