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堅
【摘要】谷久濃水庫大壩壩基為沖洪積和冰積深覆蓋層,且夾有軟弱層,防滲和大壩變形是本工程大壩設計研究的重點和難點。經(jīng)多方案比選結合三維有限元計算分析,最終推薦穩(wěn)定和應力應變滿足要求,投資相對較低,并具施工可操作性的設計和施工方案。
【關鍵詞】深覆蓋層;堆石壩;防滲墻;有限元;應力變形
1、緒言
谷久濃水庫位于云南省迪慶州德欽縣境內,地處高海拔寒冷地區(qū),自然條件惡劣,地質條件十分復雜,其建設難度堪稱云南省之最。工程建設任務主要解決德欽縣城供水,是德欽全縣唯一的一件蓄水水源工程,其建設具有穩(wěn)定和發(fā)展藏區(qū)的重大政治意義。水庫總庫容102萬m3,大壩最大壩高43.6m。
2、壩址地質條件
壩址為古冰斗、古冰湖、歷史冰川U谷與現(xiàn)代沖溝復合地貌,谷底較寬平,河床寬80m,水面寬度2~5m。壩基覆蓋層分為4層:
(1)坡積層②,主要為含細粒土塊石、碎石及礫石,局部含有大孤石。塊石粒徑一般為0.3~2m,右岸厚度較左岸大,厚度達到20.9m,左岸厚度一般為表層3~5m。一般表層2~3m,結構松散,強度較低,下部呈稍密,承載力為350~400kPa,分布在兩岸坡。
(2)河床沖洪積層①:主要成分為砂卵礫石土,級配較好,總厚度5~18.7m。表層2~3m結構松散,強度較低;中部呈稍密狀態(tài),承載力為250~300kPa。主要分布在河床一帶。
(3)湖積泥炭質土③:根據(jù)木屑含量可劃分為含木屑泥炭質土③-2及泥炭質土③-1,含木屑泥炭質土③-2:為灰褐-黑色泥炭質土,呈可塑狀態(tài),成分復雜,局部含有未腐化的木屑,強度低,允許承載力為50~70kPa。埋深18.7m,厚度為3.5~10.3m。泥炭質土③-1:為褐色泥炭質土,呈可塑狀,強度低,承載力為100~120kPa,埋深16.5~25m,厚度為3.5~10m。
(4)冰川堆積層④:分粉土夾碎石④-1及礫石土④-2兩層,礫石土④-2:分布在上部,受地下水沖刷細粒土被帶走,在河床形成管涌現(xiàn)象,將河水分為上下兩層,該層為下層河水的主要通道,局部存在大孤石,埋深大,密實狀態(tài)較好,承載力為350~400kPa,主要分布在河床及兩岸坡,河床埋深為25~28m,左岸埋深3~5m,右岸最大埋深達20m,河床一帶厚度為8m,兩岸坡厚度為13~20m。粉土夾碎石④-1:大面積下伏于礫石土④-2之下,埋深大,較為密實,承載力為300~350kPa。
河床段覆蓋層深40~61.5m,底部冰水堆積層④強度較高,但埋深大,難以直接利用;中部湖積層含木屑泥炭質土③-2和含木屑泥炭質土③-1軟弱下臥層強度和承載力低、壓縮性高,抗剪強度低,大壩存在沉降量大、不均勻沉降和抗滑穩(wěn)定等問題,但因厚度較大,埋深大,清除工程量大、施工困難,而頂部沖洪積層①厚度5~18.7m,中部呈稍密狀態(tài),強度較高。
3、壩型選擇
壩址河床和兩岸覆蓋層較深厚,河床覆蓋層中還存在埋藏較深、厚度較大、向上游傾斜的泥炭質淤泥夾層,屬軟土,地質條件只能建土石壩。土石壩型中面板壩方案趾板線地質條件極差,并且軟基變形沉降易造成面板拉裂,因此不適宜面板壩方案;工程區(qū)周邊粘土料源欠缺,無建土質防滲體壩型的條件;瀝青混凝土心墻堆石壩的心墻基座河床和兩岸均無法清至基巖面,建在土基上不均勻沉降可能導致心墻開裂,同樣不宜選擇?;炷练罎B墻堆石壩相對適宜壩址地質條件,在壩基開挖、防滲體系、施工難度、安全可靠性方面相對優(yōu)于其他壩型,因此,推薦混凝土防滲墻堆石壩。
4、壩基處理方案研究
(1)混凝土防滲墻:貫穿河床和兩岸覆蓋層,嵌入強風化基巖一定深度,以確保形成連續(xù)完整防滲體系。
(2)堆石區(qū):河床砂卵礫石層和兩岸坡積層的淺表層結構較松散,承載力、變形模量不滿足要求,須清除。
泥炭質土呈軟塑—可塑狀,抗剪強度、承載力、變形模量等指標小,性質軟弱,不滿足壩基持力層要求。如清除,則清基深度達25~30m,形成深基坑,壩高大幅增加。如不予清除,則構成軟弱下臥層,對壩基變形穩(wěn)定、抗滑穩(wěn)定起控制作用,必須采取工程措施處理,解決大壩變形穩(wěn)定和抗滑穩(wěn)定問題。
(3)壩基地質條件不宜采取高壓旋噴樁或深攪樁處理,如采取振沖碎石樁處理,樁體需貫穿上部沖積蓋層,蓋層厚度達5~18.7m,含大小不等塊石和漂孤石,碎石樁難以穿過,須采用鉆孔探測、孔內爆破、沖擊鉆造孔成樁等手段解決,施工難度較大。如采取強夯加固處理,由于軟弱下臥層埋藏較深,加固效果難以達到要求。經(jīng)比較,采取大壩上、下游壩腳設反壓平臺方案,并嚴格控制大壩填筑速度,使壩基軟弱下臥層逐步排水固結,以降低軟土層含水量,提高緊密度,增加抗剪強度、承載力和變形模量。
(4)壩基、壩肩坡積、沖積和冰積層具強透水性,湖積泥炭質土層和基巖強風化帶屬中等透水,存在嚴重壩基滲漏、繞壩滲漏和滲透變形問題,須實施防滲處理。
河床及岸坡段壩基采用混凝土防滲墻,防滲墻底界嵌入基巖內0.5m,大壩填筑至正常蓄水位附近時開始造槽施工,最大墻深為101.8m。為防止漏漿和垮槽,壩體內混凝土防滲墻上、下游各設3.0m厚土夾石過渡層。因防滲墻深度大,且壩基坡積、沖洪積、冰積層內漂孤石塊徑大,部份架空,防滲墻施工遇堅硬大孤石須采取孔內爆破處理,防滲墻施工難度大,能否順利實施決定本工程的成敗。為防止繞壩滲漏,兩壩肩采取3排孔帷幕灌漿防滲。
5、大壩穩(wěn)定和變形分析
5.1大壩結構布置
大壩為混凝土防滲墻堆石壩,壩頂高程為3635.50m,最大壩高43.6m,壩軸線長216m,壩頂寬5m。壩體上游坡坡比為1:1.8,變坡處高程3608.00m設置30.0m寬反壓平臺,下游為三級壩坡,從上至下為1:1.7、1:1.7、1:1.5(棱體坡度),高程3611.00m設置75.0m寬反壓平臺,高程3597.0m設置5.0m寬平臺(排水掕體平臺)?;炷练罎B墻軸線位于壩軸線上游1.5m,墻厚1.0m,最大深度為101.8m,抗壓強度等級為C20,抗?jié)B標號≥W8,抗凍標號≥F150。
5.2工期和施工程序控制
從建基面開始,用6個月將壩體填筑至3611m高程、停工固結4個月、用9個月從3611m高程填筑至防滲墻施工平臺、用8個月進行混凝土防滲墻施工、用1個月完成剩余壩體回填,總工期28個月。
5.3大壩穩(wěn)定分析
經(jīng)大壩抗滑穩(wěn)定分析,上、下游壩坡在正常運用、特殊工況Ⅰ(校核洪水位)和特殊工況Ⅱ(正常運行遇8°地震)最小安全系數(shù)均大于規(guī)范規(guī)定的最小值,抗滑、抗震穩(wěn)定均滿足要求。
5.4應力應變分析
大壩應力應變采用三維有限元進行靜、動力分析,分析結論為:
(1)竣工期壩體、壩基最大沉降為187.2cm,沉降量主要為壩基沉降,蓄水后沉降略有增大,為189.7cm??⒐て?、蓄水期壩體指向上游最大水平位移分別為14.8cm和11.8cm,指向下游最大水平位移分別為8.1cm和12.9cm。
(2)壩基覆蓋層滲透系數(shù)較大,填筑過程中產生的超靜孔隙水壓力很小,最大值為0.069m,停工期間很快消散。
(3)竣工期和蓄水期壩體內均未出現(xiàn)拉應力,也沒有出現(xiàn)塑性破壞區(qū)域。
(4)防滲墻是在壩體基本填筑完成后施工,蓄水期防滲墻大、小主應力最大值分別為5.26MPa和-0.67MPa,拉壓應力均在混凝土的抗壓抗拉強度允許范圍內(C20混凝土強度設計值:抗壓9.6MPa,抗拉1.1MPa),蓄水后防滲墻不會發(fā)生破壞。
(5)設計8°地震動力情況下,壩軸向、順河向和垂直向最大反應加速度分別為4.79m/s2、5.75m/s2和4.30m/s2,相應于輸入的基巖峰值加速度,壩頂反應加速度放大倍數(shù)分別為2.44、2.93和3.29。壩頂及壩頂附近區(qū)域的加速度絕對值較大,永久變形最大震陷為46.2cm,壩頂需預留相應的附加沉降量。
(6)設計地震動力情況下,防滲墻大主應力和小主應力最大值分別為6.38MPa和-1.04MPa,拉壓應力均在混凝土的抗壓抗拉強度允許范圍內,地震后防滲墻不會發(fā)生破壞。拉應力產生位置為與強風化基巖接觸部位。
6、結論
谷久濃水庫大壩壩基采用混凝土防滲墻進行防滲,大壩上、下游利用開挖料進行前后壓腳,既減少了工程棄渣,又節(jié)省了投資。只要嚴格控制大壩填筑速度和施工程序,使壩基軟弱下臥層逐步排水固結,壩基主要變形完成后,再進行防滲墻施工,盡管竣工期的變形量較大,但壩體內均未出現(xiàn)拉應力,也沒有出現(xiàn)塑性破壞區(qū)域,防滲墻的最大拉應力小于混凝土的允許應力,工程安全是可以保證的。
參考文獻:
[1] 李國英,米占寬,魏匡民等. 谷久濃水庫混凝土防滲墻堆石壩三維有限元靜動力分析[R].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2017年7月.
[2] 云南省德欽縣谷久濃水庫工程工程地質勘察報告(初設階段)[R]. 昆明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2017年4月.
[3] 云南省迪慶州德欽縣谷久濃水庫工程初步設計報告5.工程布置與建筑物[R]. 昆明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201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