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翎
嫁 衣
一位母親穿著傳統(tǒng)的藍色土布便裝,走上山腰斜坡,身后跟著她那十三歲的女兒妮九秀。母女倆頭頂上都綰著結(jié)實的發(fā)髻,熠熠生輝的銀簪子旁,一朵紅山茶花在黑發(fā)的映襯下十分奪目。她們耳聽蟲鳴,彎腰審視棉花長勢。斜坡上的棉田像一塊繽紛的花布,背景是藍色天空。棉花真是一種十分漂亮的莊稼,顏色十分豐富——葉子是青綠色,棉桃是豆綠色,花朵則會按著陽光的變化呈現(xiàn)出白色、粉紅色、淡紫色或者深紅色。半透明的花冠上布滿細致的脈絡,仿佛蜻蜓的薄翼。
母親在說著一些關(guān)于棉花的種植經(jīng)驗。女兒點著頭,細長的、優(yōu)雅的脖頸在藍色土布衣領(lǐng)中顯得非常白皙。她們開始返身歸家。微風吹動高大的皂角樹,沙沙的摩挲聲和蟲鳴聽起來令人愉快。緊挨皂角樹的小徑兩邊,桑樹散發(fā)出甜蜜的氣息。跳過一道水溝,途經(jīng)叢叢蓼藍。她們同蓼藍可不是邂逅,而是一種有著長遠計劃的看望。蓼藍正在開花,花穗綻放出淡紅色的花朵,紫紅色的莖不軟也不算硬,密簇的葉子橢圓而尖長。有幾枝變老了的枝丫上結(jié)著黑色的籽實。
嘿,她們來回行走的這座山,在局外人看來是一座只長雜草和雜木的無名之地,除了種點適宜的莊稼,沒有其他用場。然而,且聽我慢慢道來:大山不會無來由地生出這些植物。每一種植物都肩負著某種使命。它們像人一樣充當著自己的角色,從事著自己的工作。它們相互間看似沒有什么關(guān)系,然而實際上大有關(guān)系。它們都將各自為妮九秀的嫁衣貢獻自己的力量。記住:在這片永不會擴張也不會縮小和損壞的土地上,一切都自有道理,自成體統(tǒng)。
妮九秀和媽媽回到自家院子。在風和日麗中,剛剛割下來的家麻的氣味令人沉醉,墻角那一籃子桑葉的甜味也是揮之不去。從今天起,妮九秀就不必背著竹籃去先前路過的地方采摘桑葉。因為看樣子蠶寶寶已經(jīng)吃夠,已然發(fā)生了奇妙的變化,打算生產(chǎn)了。剛才出門前,母親已經(jīng)吩咐女兒把蠶捉到干燥的油菜梗子上,同時母親親手將一部分蠶捉到一塊平鋪的、寬闊的板子上。此刻,這兩處的蠶都在擺動著腦袋,吐出細絲。油菜梗上的蠶將作繭自縛,屆時母親會在沸水里煮繭,把絲抽出來繞在木架子上,形成一綹一綹的絲線,而后用大自然中所得到的一些植物來染色,做成五彩的繡線。而那些平板上的蠶,它們吐的絲并不會縛住自己,而是均勻地鋪滿木板,形成一層紙一樣的織物,這時母親會指導女兒,持著小刀,小心地把蠶錦取下來,染成鮮艷奪目的紅色或黃色,剪成太陽花的圖案,貼在一根腰帶上,一針一針地緄邊、綴牢。“聽著,這就是‘貼補繡?!蹦赣H將這樣告訴女兒。啊,可以想象,那是多么喜人的場景??!如今,女兒垂下純潔的眼簾,仔細端詳木板上這些正在工作的蠶。正好,蠶不多不少。因此,她可以料到這張未來的蠶錦將不厚不薄。
母親和女兒離開蠶,走向收割不久的麻。她們坐在小凳子上,用小刀把麻皮和麻絲分開。由此得到了上好的麻纖維。接下來的幾天,母女倆將完成一個搓捻麻線的工作:撩起裙擺,露出大腿,用手掌來回搓送。屆時那些成型的麻線將會像面條一樣,在沸水里歷練,而后它們還將經(jīng)受反復捶打、漂洗的考驗,最終曬干,涂上蜂蠟,正式成為納鞋底用的麻線。要知道,鞋子也是嫁衣的一部分。
今后,小姑娘要做的事情還真多!制作全套嫁衣是一項大工程。前邊提到的所有植物都在為幫助她完成這項工程而繁榮。高大的皂角樹已經(jīng)為她長出了新一輪的豆莢。棉桃即將綻開,吐出團團白絮。她將在母親的指導下收棉花、剝棉籽、彈松、搓段、紡線、浣洗漿晾、上架織布……事實上,待到她真的織出足夠數(shù)量的平紋布,已經(jīng)是次年年初。
母親收割了一些蓼藍。它們怎樣看也與“藍色”沒有關(guān)系。然而它的葉子里卻含有尿藍母。這是一種天然的藍色素,被浸泡幾天后就會分解出。摻入石灰水,使之氧化以后就變成靛藍。
妮九秀安靜地站在一邊,注視著樸素的大缸。缸里盛滿了過濾后的草木灰水。母親把靛藍和米酒緩慢倒入,攪拌著。純正的藍水已經(jīng)制成,不過還得靜靜地擱置一些日子。
十天后,女兒將織好的布拿出來,遞給她的媽媽。母親將布放進染缸。整個動作輕柔而又吉祥,充滿了儀式感。過不了多久,從她家門口經(jīng)過的人就會看見,屋檐下的竹竿上晾滿了一塊塊藍布。
這只是普通的藍布。這么說是因為她們還可以將藍布變得更漂亮些——設法使之發(fā)亮。發(fā)亮的方法至少有三種:往布上涂動物血;往布上刷蛋清;把布浸泡在水牛皮的煮液中。無論使用哪一種辦法,最后都必須用木杵使勁捶打布匹,它才會持久地煥發(fā)出金屬般的光澤。文章寫到這兒,我不禁想起另一種更奇怪的、江浙一帶特有的使布匹發(fā)亮的方法:掏出陰溝底的黑色淤泥浸漬新的絲綢布料,使其產(chǎn)生一種逼人的、金屬般的觀感。
亮布到手。此時我們仿佛已經(jīng)忘了從棉花到亮布究竟歷時多久。實際上,一年已經(jīng)過去。
在一個早晨,院子里的樹木發(fā)出輕微的婆娑聲。光滑閃亮的葉子散發(fā)出新鮮的香氣。十四歲的妮九秀走向樹下的小木凳,端坐其上,開始在一塊條狀的、被皂角液漿過的亮布上繡蝴蝶。她所使用的繡線,事前也在皂角液里浸過。早在七八歲她就已經(jīng)在媽媽的督促下學會了刺繡,成功地制作完成過頭帕、腰帶、掛包和荷包?,F(xiàn)在她有足夠的技藝來完成所有條狀和片狀的部件,最終拼接在裁剪好的衣服上,形成一件完美的繡衣。她坐得那么端正,表情那么專注,仿佛心中安坐著一個神。她就這樣繡了一整天。難道她還要讓月亮從她的繡花針上升起不成?此時,在苗寨的社會上,萬事萬物都心知肚明:她已經(jīng)在全心全意地做著出嫁的物質(zhì)準備和心理準備。
農(nóng)歷三月十三,妮九秀的媽媽用長掃帚將家里家外打掃得干干凈凈。廚房內(nèi),糯米已經(jīng)用植物的汁液浸泡完畢,黑色、綠色、黃色和紅色各自成堆,盛在簸箕中,準備上甑蒸制。妮九秀的父親坐在院中的小木凳上,拾掇著一件撈魚用的漏斗狀用具。幾個小孩興高采烈地從她家門外跑過,過節(jié)的氛圍使他們興奮,其實他們至少得等到妮九秀這樣的年紀,才算是過上了這個“姊妹節(jié)”。說穿了,“姊妹節(jié)”實際上是一個動用全社會力量敦促青年男女找對象,并為其戀愛提供方便的節(jié)日。
第二天(農(nóng)歷三月十四),太陽越升越高。妮九秀出門了??嬷赖膾彀鼉?nèi)放有一包彩色糯米飯以及兩個熟鴨蛋。手里拿著那只漏斗形魚簍。
她來到稻田。這些田地本來是私家的,但在今天這個特殊日子儼然變成了公共的。所有十四歲以上的未婚姑娘都有權(quán)來這里捕魚撈蝦。其他女孩子已經(jīng)先到了。稻田里十分喧鬧。妮九秀脫掉鞋子,加入了她們的捕撈。陽光明媚,姑娘們的臉因為熾熱和興奮而變得通紅。她們今天捉到的魚蝦,以及從家里帶來的各種食物,都是用來烹制“姊妹宴”的。烹制地點選在寨子里一戶沒有男孩子的人家。說穿了,她們今晚將湊份子吃一頓豐盛的晚餐,同時邀請一些屬于宗支之內(nèi)、血親之外的同輩男青年前來共享。
傍晚,受邀前來的男孩們興致勃勃,尚未進門,就傳來他們的談笑聲。姑娘們熱情歡迎他們的到來。吃飯過程中,大家打鬧嬉戲,姑娘們都表現(xiàn)得很機敏。而且因為受到風俗(傳統(tǒng))庇佑的緣故,她們戲弄起小伙子來理所當然。接下來的節(jié)目——男女青年們走向寨子邊沿的一片青草地,談笑和唱歌。那地方真是恰到好處:正好處于長輩們的視野之內(nèi),環(huán)境相對獨立和自由,他們唱的唱、談的談,可熱鬧了。直到夜深的時候,大家才在月亮的照明下各自回家。
妮九秀結(jié)束這一聚會回到家中。她的父母正坐在煤油燈旁閑談。他們認真地看了女兒一眼,沒有問她任何話。仿佛對女兒今天的狀況心知肚明。是的,妮九秀作為新加入“待嫁姑娘”行列之人,顯然還沒有完全適應這個角色。在今天的整個聚會過程中她都顯得拘束和僵硬。目前,她的容顏、身段和笑容都尚未能夠綻放,她夾在一群正在開放的花朵之中,沒有一個小伙子注意到她。這沒什么。因為她才十四歲。她只是一個見習生。等到了明年的今天,情況一定會發(fā)生變化。
到了明年的今天,情況果真發(fā)生了變化。她與一位小伙子以唱的形式相談甚歡。交流了三個晚上以后,雙方都十分滿意。于是,節(jié)日結(jié)束離開之前,這個小伙開口向妮九秀討要“姊妹飯”。這下子,妮九秀媽媽親手蒸制的彩色糯米飯派上用場了。妮九秀鄭重地向意中人贈飯,并在飯中暗藏了一封由植物寫成的信——一小撮松針。她的意思是說:“親,請送我繡花針或者線吧?!?/p>
此次“游方”回來后,她的心有點兒亂。坐在凳子上準備理繡花線的時候,她老是想站起來。但是后來她定下心把簸箕里最亂的那綹線理好了。她重新獲得平靜的原因是,母親為防止她偏離軌道對她進行了一番教誨。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二人從此你來我往,在傳統(tǒng)習俗的庇佑下,得體地戀愛情景。男孩子從不敢膽大妄為。他只是在勞動的過程中用表情和眼神來向她傳情達意。女孩子則在抓緊時間繡花——這已經(jīng)足夠說明她的態(tài)度了。
到了第三個“姊妹節(jié)”,妮九秀已經(jīng)十六歲了,她在贈予他的彩飯中,藏了香椿樹的嫩芽。哎呀,恭喜小伙子!你快回家準備定親事宜吧!
妮九秀忙起來了。在前面的三年,她已經(jīng)繡好了嫁衣的所有部件,她已經(jīng)把暗藏的情愫、涌動的思緒都繡成了蝴蝶、鳳凰、魚和花草,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了將一切完美組裝成型的時候了。這件嫁衣充滿了繽紛華麗感和喜感。看來苗族人真是恨不得把世間所有漂亮的東西都弄到身上去。妮九秀的父親非要把全部財產(chǎn)都掛到女兒身上不可。這位爹爹傾其所有,將鈔票換成銀子,請銀匠打造嫁妝:兩只巨大的銀角,足有三十公分高,鏤刻著二龍戲珠圖案;由眾多花朵重疊而成的銀帽子足有鐵鍋那樣大;銀簪、銀梳子、銀針、銀耳環(huán)、銀耳柱、銀項圈、銀鐲子、銀壓領(lǐng)、銀鎖、銀腳鏈……完全可以開個銀飾鋪子。男方家真是賺大了,不但獲得了一個善于織布繡花的美人兒,還得到了一個銀飾鋪子??磥?,女方家庭簡直是在虧本輸送高規(guī)格的賢妻良母。當然,別的家庭也是這樣做的。妮九秀的媽媽就是別人家虧本培養(yǎng)、輸送出來的賢妻良母。
一切準備就緒。妮九秀遵照傳統(tǒng),不再同準新郎見面。男方家將結(jié)婚用品放于各個竹簸箕中,用扁擔挑起,張揚地送到女方家,在堂屋內(nèi)擺了一地。其中有件禮物是一個糯米粑粑,用二十五斤糯米做成,大得驚人,寓意婚后將吃不完用不盡。妮九秀成天躲在閨房里,進行一個“哭”的儀式。她得根據(jù)不同的來客,以哭泣的形式、以既定的唱詞來表達她的忐忑和感激之情。其實她的內(nèi)心也許早已樂開了花。
遠處傳來炮仗聲。迎親隊伍已經(jīng)到來。女方家族的人在村口伸出竹竿,準備攔路對歌。姑娘們刮下鍋灰,準備到時候?qū)⑿吕芍鴮崒嵉赝磕?、戲弄一番。妮九秀包裹在繁復華麗的服飾里邊,低著頭,接受一整套傳統(tǒng)儀式的洗禮。而后她在一群親戚的簇擁下,隆重地、光彩四射地走出了娘家大門。從此她將走上同她媽媽一模一樣的人生。一切都被安排好了,沒有任何改變的可能。
在我個人看來,這是一種多么美好的人生?。阂粋€女孩子,把她對未來的憧憬,把全部的情感繡出來。出嫁的時候,就把她的憧憬和情感穿在身上。那傳統(tǒng)而又陳舊的老婚姻,具備可靠的溫暖和安定,在前方等著她。
很多年過去了。妮九秀的銀飾傳給了子孫。繡鞋早已在她們的山路上磨損、消耗,最后回歸泥土,成為那片土地上的蓼藍、麻樹、桑樹或者皂角樹的肥料。妮九秀本人也回歸仁慈的大地。這件嫁衣因為只在重大場合才小心翼翼地穿,因此完美如初。歷經(jīng)歲月,它的色彩更加和諧美麗了。終于有一天,它的繼承者由于拮據(jù),將這件傳家寶出賣。它在各類人手中流轉(zhuǎn),聽憑俗人擺布,直到2015年流入顧氏之手,被妥善珍藏,只展示給那些有文化觀感的人看。在這世間,懂它的人將會更多。
百褶裙
在1880年的一天,有位名叫巫晚的苗族女人(屬于“錦雞苗”支系)在門前草地上鋪開竹席,把一幅土布鋪在竹席上。這塊布當然誕生于她的織布機,而且她親手在水牛皮的煮液中反復浸過。此時她赤腳蹲在竹席上,神情專注,用雙手為布料打褶。上千道皺褶,每一道都蘊含精神和意義。要在每一道褶子上折出韻味來,需要積累幾十年的技巧,對褶子的深度、長短、松緊、整體平衡都需有著精妙的把握。因此苗寨的那些刺繡能手們,可不一定能像巫晚這樣成為優(yōu)秀的折裙師?,F(xiàn)在,巫晚將整個裙子的皺褶用棉線串起來,固定好,在其上噴灑白芨汁水,將它懸掛于竹竿頂端晾干。一朵盛開的菌子般的百褶裙誕生了。穿它的時候,將它繞腰部一圈半,用彩色腰帶捆扎起來,整條裙子的流向和重量會立刻呈現(xiàn)。那是一種非常特別的質(zhì)感和美。它的作者巫晚將它視作珍寶。她生活中的珍寶比較少。因為那是一個物質(zhì)匱乏的時代。不過,那也是一個人文精神極其豐富的時代。
為了給眾多媳婦、姑娘們提供觀摩的機會,巫晚穿著這條百褶裙去做客、在節(jié)慶歌舞場上亮相。人們總是發(fā)出嘖嘖的贊嘆,仔細打量,用手去搓捻。這條裙子很快就遠近聞名,它在苗族的社會上真是發(fā)揮了足夠大的作用。
巫晚制作這條百褶裙的那塊草坪后邊,是一座被煙熏了幾十年的吊腳樓。梯子是一根斜置的樹干,其上用刀砍出一些腳窩。梯子頂端坐著一個小女孩。她的小臉明凈、飽滿、嬌嫩且清新。她持著繡花針,在一小塊布上認真地繡著。
“仰晚”,她的媽媽巫晚說,“來,讓我瞧瞧你的針腳。哎喲,你繡的是什么?我好像并沒有教過你繡螃蟹呀。你從哪里找來的紙樣子?”
“我沒有紙樣子?!毖鐾碚f,“我只是按著那天我在河邊看到的螃蟹的樣子繡。”
巫晚高興得無法形容,把自己的針線包和所有的紙樣拿出來,放在一個竹簸箕里,允許仰晚隨便使用。結(jié)果,母親巫晚在過去三十多年中繡過的紋樣圖案,小仰晚才花了一年就全學會了。
“很簡單的一朵花,她繡出來就有一種特別的味兒。”人們這樣說,“這個姑娘長大以后,一定會像她媽媽一樣是個好手!”
這個姑娘長大以后,除了下田勞動、繡花之外,做的最重大的事情就是談戀愛。有一天她的戀人對她說:三天后的晚上我來偷你,我打口哨為暗號。這個姑娘可高興了,偷偷地把衣服收拾成一個包袱。三天后的夜晚,口哨聲在吊腳樓下響起。仰晚推開窗子,朝外邊看了一會兒,把包袱扔了下去,正打中戀人的腦袋。仰晚悄悄溜了出去。這一切,她的父母早就心知肚明,她家的狗也早把他們的行動看在眼里。但是大家都假裝不知道。等到了第二天,有人會來報信的。巫晚夫婦將假裝大吃一驚,派人去接回自己的女兒。而后才是請客吃飯、來往聘禮,正式把女兒嫁出去。
在一個晴朗的黃道吉日,巫晚再次在家門口草地上鋪開竹席,將她的百褶裙鋪開,接上新的布料,由原來的一丈二尺寬度增加到數(shù)丈,并且把裙邊由原來的兩層增加到四層。而后,她鄭重地將女兒繡的一些繡片縫在了裙邊上。
眾人目睹了她將幾丈寬的、黑白藍相間的布料折成細密的皺褶,而后噴上白芨汁。作品的再創(chuàng)作當然是很成功的。因為仰晚的刺繡手藝與母親不相上下。這條增加了新內(nèi)容的舊裙子,布料的經(jīng)緯及各個皺褶的力量交錯,仿佛生命般活著。穿在身上以后,一切都呈現(xiàn)出一種鮮活的狀態(tài)。巫晚希望它永遠充滿活力地同穿它的人一起活躍在山水之間。
仰晚出嫁的那天夜里,巫晚突然吩咐女兒把這件傳家寶裙子帶上。女兒一下子就明白了母親的意思。
事實上,仰晚嫁給了一位比她本人還要小四歲的普通人,開始她生兒育女的媳婦生涯以后,的確將母親的愿望實現(xiàn)到了極致。她身穿這件嫁妝裙子,成了錦雞苗社會上的明星,成為所有土著女性注目的焦點。讓我們想象一下那個絕美畫面:身穿這條著名的百褶裙,身背嬰孩,肩挑一擔棕粑,裊裊婷婷,穿行在明晃晃的梯田。女人們?nèi)酉率种械难砻?,圍上來贊賞。當她走完長長的山路,回到娘家時,天色已晚。大山和寨中建筑已經(jīng)抽象為剪影。她自己也成了一個優(yōu)美的剪影。平時,在夫家寨子里,她除了負責講述母親制作這條裙子的故事,還擔負著傳經(jīng)授道的責任。她有時會像她的母親一樣,在草地上對公眾進行折裙示范。
1919年,仰晚的母親、百褶裙的原作者巫晚死于年老。1950年,仰晚也即將終結(jié)生命。仰晚希望兒媳婦們能夠像自己當年一樣把百褶裙發(fā)揚光大,而后再傳給孫媳婦。她以為,圍繞這條百褶裙發(fā)生的生活故事,將同從前差不離兒。問題是,她身后的錦雞苗寨子已經(jīng)不可遏止地進行著思想的變革。后來,秩序又漸漸正常起來。此后每當生活變得好一些,婦女們就往服裝上加一些東西,累積到最后,錦雞苗婦女的服飾變得十分具有分量。倘若將整套行頭都搬出來的話,簡直可以擺滿一地:長達幾丈的綁腿;多達十八層的前后圍腰;由十根繡花飄帶連綴而成的后裙;銀帽子,銀箍,銀梳子,銀胸兜,護腕狀的銀鐲子……老天爺!外族人簡直會被這些行頭給弄糊涂,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就連顧氏那樣的民族服飾收藏家,也對這些行頭束手無策,不得不把歌舞團的服裝管理員請來切磋它們的穿法。如此說來,土著婦女真是聰明能干,能夠輕松駕馭那許多令我們眼花繚亂的裝備。
的確,土著婦女很舍得在裝扮上花時間。一位錦雞苗婦人可以拿一個時辰來梳頭,在頭頂綰一個高聳的、彎月形的、頗具盛唐遺風的大發(fā)髻。而后她會花三十分鐘來打綁腿,將長達幾丈的布條子從腳踝一直裹到兩股。理論上說,她們打這樣嚴密的綁腿是為了在遍布荊棘蟲蛇的叢林中所向披靡。
那么,為什么她們又要在利落的綁腿之外,加上煩瑣無比的裙裝呢?
現(xiàn)在讓我們來看看她們的裙裝。如今的百褶裙與巫晚、仰晚時代的百褶裙比,皺褶依舊,但長度和顏色被明顯地“從簡”了。從前是黑白藍相間,裙邊繡滿花紋,現(xiàn)在是單一的黑色,長度被減到僅有十厘米。著名的“短裙苗”變成了神秘的“超短裙苗”。一條超短裙可以繞腰部一圈半,而后用帶子捆扎起來。一般來說,婦女們會同時往腰部綁三條超短百褶裙,以表富足。據(jù)說有位富婆曾一次性在腰上綁了三十條超短百褶裙。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她步履蹣跚的樣子。當她在三十條超短裙武裝起來的腰部,圍上絢麗的、多達十八層的前圍腰和同樣絢麗厚重的后圍腰,十根繡花飄帶組成的后裙被撐得在身后翹起;上半身布滿銀飾,銀帽上橫擱一道銀架子,無比隆重地出場的時候,真是足以把外族人驚呆。
讓我們繞到這位盛裝的錦雞苗婦人身后去,欣賞她那沉重的、卻有著無法言說的迷人氣質(zhì)的背影,會突然覺得,她那被三十條超短百褶裙撐起來的、高高翹起的飄帶,多么像錦雞的尾巴;而她那銀帽上橫擱著的銀架子上,也分明站著一排銀制的錦雞?,F(xiàn)在我們應該明白這個族群為何自稱“錦雞苗”了。故事里說他們的一位先祖獵到一只錦雞,在拾掇烹制之時,他順手將錦雞的嗉囊丟棄在泥土中。次年嗉囊中的小米生根發(fā)芽,長出了飽滿的穗子。這個族群就此驚喜地獲得了小米種子。此后的漫漫歲月中,小米成了他們最重要的糧食。他們對錦雞產(chǎn)生了感激之情,于是他們的婦女就通過著裝來表達對錦雞的熱愛之情。
百褶裙被改良成如今這模樣兒,不知巫晚、仰晚她們在天堂中會怎樣看。作為苗寨曾經(jīng)服裝潮流的領(lǐng)導者,她們已經(jīng)退出歷史舞臺。巫晚和仰晚遺留下的那件舊百褶裙,并沒有在任何一次節(jié)慶或者做客活動中被兒媳婦們穿出來。它似乎成了一件令兒媳們心情沉重的東西。看到它不免會想到自己作為媳婦的宿命:終歸會像這條裙子一樣變老,變成一種既不能扔掉又毫無價值的負擔。孫媳婦們就更不打算穿這種老掉牙的舊裙子了。孫媳輩的女子們以外出打工的方式,走出了叢林,走出了傳統(tǒng),走向她們所向往和認同的“新生活”。很多東西都被她們?nèi)釉谀X后?,F(xiàn)在她們只愿意穿那些時髦的化纖衣服,以為那才是美。
1990年,兩位法國人被向?qū)У藉\雞苗寨子。土著們對法國人的長相感到驚奇。大家所不知道的是,這兩人來自蓋布朗利博物館。那是一個關(guān)注多種文明的博物館,其使命是讓公眾了解非西方世界的藝術(shù)與文明。大家只知道這兩人是前來購買舊衣服的。仰晚的老百褶裙已經(jīng)退出江湖幾十年,仰晚家的媳婦們也將這條裙子忘卻了幾十年,突然間,她們同時想起了它。
“不能將它賣掉吧?老奶奶在陰間該不高興了?!币晃粚O媳婦說。
“那么壓在箱子底下慢慢地爛掉,老奶奶在陰間就高興了?”另一位孫媳婦說。
“對呀,沒用的東西,賣掉最好。今后要是用得著的話,咱們再做一條就是了。”又一位孫媳婦說。
于是她們把老百褶裙賣給了法國人。她們直到今天還高高興興地認為,有朝一日她們還可以“再做一條”。而且她們還認為,新的會比舊的好。
二位蓋布朗利專家本來對自己此行能找到什么毫無把握。但他們馬上發(fā)現(xiàn),要獲得經(jīng)典的萬世之作并不難。他們幾乎在每一個高山苗寨都有驚喜的遇見。尤其是這條巫晚時代的百褶裙。它那均勻的皺褶肌理仍然十分靈動挺括。精致的刺繡紋樣已經(jīng)褪去鮮艷的色彩,與布料融為一體,泛著一種神秘的亞光。無論從哪個方面看,它仍然是一件具有典范性的、非常完美的作品??磥?,一個多世紀的蟲子、潮氣都沒能把它怎么樣。這完全是白芨汁的功勞。
幾年過后,一位貴州人因公務去往法國。凡是到達這個國家的人都喜歡去埃菲爾鐵塔留影,表示自己到過這個國家了。在埃菲爾鐵塔旁塞納河畔有個巨大的花園,建筑十分漂亮,玻璃外墻上爬滿了綠色植物。其實這就是蓋布朗利博物館。是展示人類世界文化杰出作品的場所。它收藏有來自四大洲的三十萬件藏品。常年展出的大約有三萬五千件左右,其中八千多件是由眾多專家耗費十年時間從世界各地購買而來的,其他的來自盧浮宮和人類博物館。這是一個能夠找回人類失落腳印的地方。貴州人在博物館內(nèi)滿懷震驚地遇見了那條老百褶裙。這之前,在它沉寂下來的幾十年,它同別的老物件一樣,在不同的人心目中有著不同的名稱:一件破爛、一宗遺產(chǎn)、一個商機。幾乎沒有人會去尋找那些隱藏在它們背后的秘密、精神和技術(shù)。等到漫長的歲月過后,我們在今天才大吃一驚地明白:原來被我們隨意處置的一些舊東西是如此珍貴和有價值。
親愛的老裙子!如今它在蓋布朗利找到了它世界性的位置,陳列在它旁邊的是一些來自盧浮宮和人類博物館的珍藏。成千上萬的、執(zhí)各種文化觀念的人觀摩了它的魅力。與別的那些默默朽壞的老物件相比,這條裙子實在是太幸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