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中醫(yī)院(450000)于靜亞
肩手綜合征是腦卒中偏癱患者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指的是腦卒中患者出現(xiàn)患側上肢肩胛帶和手關節(jié)疼痛,使得患者出現(xiàn)手功能活動及肩部運動障礙。隨著病情的發(fā)展,患者血管運動也會隨著改變,嚴重的會引發(fā)皮膚及肌肉萎縮,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直接的影響,同時也是阻礙康復的重要因素之一,對其而言,給予科學的護理干預十分必要。本文探討康復護理對其影響,現(xiàn)總結報道如下。
1.1 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86例作為此次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康復組與對照組,各43例。康復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39~78歲,平均(55.4±2.5)歲;對照組,男22例,女21例,年齡40~78歲,平均(55.7±2.4)歲;均經過CT或磁共振檢查后被確診為腦卒中,且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康復護理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guī)治療及常規(guī)護理。給予觀察組患者康復護理,具體如下:(1)心理護理。護理人員要主動與患者溝通,將腦卒中及肩手綜合征相關病學知識、康復鍛煉的重要性、治療方式等信息告知患者。此外,耐心解答患者疑問,鼓勵患者說出心中的擔憂與不適,并對其進行針對性心理疏導,消除其思想顧慮,增強其抗病信心。(2)良肢位護理。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保持正確的肢體位置,為了避免患肢受壓,要叮囑患者家屬定時更換患者體位。若患者處于患側臥位時,指導其將上肢前伸,將肘伸直,前臂旋后,五指伸開,每間隔1小時更換一次體位;若患者處于健側臥位時,患肢可用軟枕支撐,墊高300左右,手掌心朝向健側;若患者處于仰臥位時,為了避免出現(xiàn)水腫狀況,同樣可將軟枕墊于患側肩胛骨下,并將患側上肢抬高。(3)指導患者進行運動鍛煉。①幫助患者進行肩手抬舉、肩關節(jié)屈伸及肘關節(jié)屈伸等被動鍛煉,一天兩次,每次堅持20分鐘。②協(xié)助患者進行手指屈伸、腕關節(jié)旋轉等輔助主動運動鍛煉,訓練次數(shù)跟時間同被動訓練。③指導患者進行患手負重、舉手、模擬進食、刷牙等主動鍛煉,一天兩次,每次至少堅持半小時。(4)按摩護理。護理人員可教導患者家屬正確的按摩手法,如推揉、摩擦及按拿等,每天幫患者按摩2次,每次按摩30分鐘。按摩要遵循輕柔、緩慢、由上而下、由慢而快及由近至遠的原則,按摩期間要定時協(xié)助患者進行翻身更換體位,給予叩背等常規(guī)護理。
1.3 評價指標 6個月后對患者進行隨訪,應用FMA肢體運動功能評定量表對患者上肢運動功能進行評分,F(xiàn)MA評分0~100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運動功能越強;應用VAS量表評定患者上肢的疼痛及水腫程度。比較兩組患者上肢FMA評分情況及疼痛、水腫VAS評分情況。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附表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患肢FMA及疼痛、水腫VAS評分對比
治療后兩組患者患肢功能均顯著優(yōu)于治療前(P<0.05),但康復組患肢改善更明顯,F(xiàn)MA及VAS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
隨著醫(y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腦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得到了大幅下降,但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發(fā)病率仍然較高,不僅增加了患者的致殘率,也提高了臨床護理的難度。本文將康復護理應用于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的臨床護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與姚麗娟等在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作用研究中的研究結果一致[1]。本文除了給予患者良肢位護理及訓練護理外,還加強了心理護理及按摩護理。由于多數(shù)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絕望等不良情緒,而加強心理護理可提高其依從性。此外,按摩可舒展患者筋絡,使局部血液循環(huán)增加,從而將患者局部新陳代謝改善,加快功能恢復[2]。本研究結果顯示,康復組行優(yōu)質的康復護理后患肢功能及疼痛等改善更明顯,F(xiàn)MA及VAS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結果表明:對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給予系統(tǒng)優(yōu)質的康復護理干預療效顯著,有助于改善患者肢體功能及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