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黃石市愛康醫(yī)院(435000)張穎 林雯 鄧建平
胃癌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較大的威脅。有文獻指出,中晚期胃癌患者的5年存活率僅為20%,預后較差,因此需要做好臨床篩查,盡早發(fā)現(xiàn)盡早治療[1]。但是胃癌患者早期無明顯癥狀,具有較大的診斷難度,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已經(jīng)發(fā)展至中晚期,需要實施全胃切除術,且術后生存率較低。因此,術前進行病理活檢對于改善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文章主要針對胃癌術前胃鏡活檢與術后大體標本病理診斷的差異展開分析,報道如下。
附表1 兩種檢測方法的準確率
附表2 兩種檢測方法的病理類型診斷結果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100例本院收治的胃癌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其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齡為20~65歲,平均為(36.5±10.6)歲。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術前胃鏡活檢,術后行大體標本病理診斷。
1.3 觀察指標 比較術前胃鏡活檢與術后病理組織檢查的符合率、胃癌分型與分化程度準確率方面的差異。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2.1 兩種檢測方法的準確率 術后病理活檢的診斷準確率高于術前胃鏡活檢,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附表1。
2.2 兩種檢測方法的病理類型診斷結果 兩種檢測方法在胃癌病理類型診斷結果方面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2。
2.3 兩種檢查方法病理分化結果比較 術前胃鏡活檢結果中分化型比重較高為65%,分化不良型為35%;而術后病理活檢結果中分化不良型比重較高為55%,分化型為45%,兩種檢查方法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胃癌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其具有較高的致死率。隨著我國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習慣的變化,胃癌發(fā)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2]。相關研究指出,早期胃癌患者手術治療后5年生存率超過90%,而進展期胃癌患者僅有40%~50%[3]。盡早發(fā)現(xiàn)是提高胃癌患者存活率的重要途徑。病理檢查主要是在病灶或疑似病變部位取樣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通過顯微鏡觀察并記錄細胞的形態(tài)結構變化、浸潤狀況、組織分化程度以及細胞學特征。隨著胃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術前胃鏡活檢成為胃癌患者手術前診斷的首選方法,其應用價值也逐漸提升。然而因為術前胃鏡活檢取材范圍受限,無法將全部的病變組織囊括其中,故而胃鏡活檢診斷胃癌的幾率、活檢組織可在多大程度上表現(xiàn)手術病理還未達成統(tǒng)一意見。國外諸多研究人員認為,即使由同一名病理醫(yī)師對同一患者展開胃鏡活檢,且兩次檢查相隔時間為2個月以內(nèi),這也并不能保證2次檢查結果可以得到完全一致的結論。從總體上來看,我國在對胃癌患者病情進行判斷時,多數(shù)研究仍以術后病理檢查作為“金標準”。本次研究觀察中,術后病理活檢的診斷準確率高于術前胃鏡活檢,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兩種檢測方法在胃癌病理類型診斷結果方面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前胃鏡活檢結果中分化型比重較高,而術后病理活檢結果中分化不良型比重較高,兩種檢查方法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術前胃鏡活檢與術后的病理結果不完全一致,在準確度上存在一定差距,造成結果存在差異的原因可能與胃鏡取材部位限制、胃癌的異質性、同一部位腫瘤不同點的分化程度及病理類型不同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