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馳疆
老當益壯,步履不停
人到了老年,就會松懈下來,而袁隆平?jīng)]有停步。70歲的袁隆平照樣下地干活,87歲的袁隆平還在悄悄下田。而為了種田,袁隆平把抽了60多年的煙都戒了……他雖年近九旬,但身體很好,自信人生至少能活到98歲,說“我至少還能干10年”!老當益壯,不忘初心,奮斗不息,袁隆平的執(zhí)著堅持,令人敬佩。
(特約教師 陳瓊)
對“國民科學家”袁隆平來說,1988年是特殊的一年。那一年,他在英國倫敦獲得讓克獎,獎金2萬英鎊,回國后不久,又當選湖南省政協(xié)副主席。那是科技的春天,“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他的兩系雜交稻風頭正勁。
但寒冬接踵而至。第二年長江流域出現(xiàn)罕見的盛夏低溫,兩系雜交稻產(chǎn)量嚴重下滑,很多專家都覺得這種水稻育性不可控,認定兩系雜交稻到了窮途末路。于是,爭議四起。
爭議,他不是沒經(jīng)歷過:剛做雜交水稻時,他就被人揶揄理論不對;“文革”期間,他遭遇過秧苗全部被毀;尋找雄蕊敗育野生稻10年里,他不斷被潑冷水……但他仍在經(jīng)費短缺的情況下堅持實驗,哪怕海南的烈日和云南的地震也不能熄滅他的雜交水稻夢。
當時,外省的兩系稻已經(jīng)停種,只有湖南還懸而未決。在湖南,反對兩系稻的,有學者,也有行政領導。專家、領導坐在一起開會,全場只有袁隆平堅持種植,他平靜地說:“兩系雜交稻是新事物,新事物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很正常,不能一棍子打死?!本瓦@樣,花甲之年的袁隆平又回到了田里,整整研究兩年,終于找出了“病因”。
從1988年往后,有關雜交水稻的此類爭議時不時會出現(xiàn),袁隆平的應對方法永遠只有一條:下田實踐。人們經(jīng)常能在媒體上看到這樣的標題:《70歲袁隆平又下地》《87歲的袁隆平悄悄下田》《為了種田,袁隆平把抽了60多年的煙都戒了》……他心里始終信奉一句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下田當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對老人來說。但他說,只要水稻在生長期,他就必定每天下田觀察。 2017年,他肺部感染,一天需要打3次針,后來身體稍有好轉,就又到田里去了。這種執(zhí)拗出自何處?“好勝心?!痹∑絼傞_始做研究時,許多人對他不屑一顧。等他功成名就,依然有權威人士大肆斥責他做的是“三不稻”,即“米不養(yǎng)人,糠不養(yǎng)豬,草不養(yǎng)?!?。直到今天,他的“超級雜交水稻培育計劃”實行20多年,超級稻第四期實現(xiàn)每畝1067公斤的產(chǎn)量,創(chuàng)造了世界水稻產(chǎn)量的紀錄,仍然有人疑心他的能力和水稻的質量。
總之,為了這種好勝心,袁隆平錯過了許多田野外的瞬間:母親的彌留之際、兒子的成長……20世紀70年代他唯一一次請假,還是妻子突發(fā)病毒性腦炎時,那是他整個盛年時期與妻子最長的一次獨處,在病床前為她念詩、唱歌、講故事……等妻子醒來,他又踏上了前往田野的路。
2018年,袁隆平有兩件事情要挑戰(zhàn)。一個是“海水稻”,他希望能通過“海水稻”為國家至少開發(fā)一億畝鹽堿地資源,增產(chǎn)至少300億公斤糧食。另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他曾兩次夢到水稻長得有高粱那么高、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甚至可以坐在下面乘涼。如今,他正帶著科研團隊攻克“巨型稻”,希望3年后實現(xiàn)畝產(chǎn)千斤。
袁隆平說,曾有菲律賓的老中醫(yī)幫他診脈,說他身體很好,至少能活到98歲,所以“我至少還能干10年”!贏了饑荒,贏了爭議,贏了天贏了地,也贏了如梭的光陰??鬃诱f,君子有三德: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從1988年到今天,穿越30年漫長的時光,袁隆平印證的,恰是那一份勇者不懼。
(艾顏摘自《今日文摘》2018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