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文獻所見云南古代葬俗的類型學探析

        2018-10-17 05:46:22葉成勇
        地域文化研究 2018年5期
        關(guān)鍵詞:土葬火葬通志

        葉成勇

        云南地區(qū)古代葬俗形式多樣,變化復雜。筆者受到民族考古學類比分析模式的啟發(fā)和影響,試圖以考古類型學的方法,整理云南古代的喪葬民族志資料,以期對中國西南民族地區(qū)喪葬儀式及文化內(nèi)涵的發(fā)展變遷有進一步的認識。

        一、相關(guān)文獻概述

        記載云南地區(qū)古代葬俗的文獻不少,自漢至明清時期,據(jù)筆者不完全統(tǒng)計,有18種之多。明以前多游宦之作,明及其以后多地志之述?,F(xiàn)初步統(tǒng)計如下(按成書年代早晚順序)。

        表1 云南地區(qū)古代葬俗文獻統(tǒng)計表

        說明:表中把民國時期的三條記錄也計入內(nèi),是因為所計內(nèi)容至遲在清代業(yè)已出現(xiàn),仍屬古代范圍。

        從統(tǒng)計的18種著錄、149條內(nèi)容可以看出:第一,明以前的記載非常少,且內(nèi)容簡略。明代以來,尤其是清代的記載明顯增多,越加詳細。第二,真正開始對云南地區(qū)葬俗作詳細記敘者,是早期唐的游宦。明清兩代的私人紀聞和官方地志并盛,這與明代在西南地區(qū)大行土司制度和清代大行“改土歸流”的政治背景相合。第三,149條記載,多是書中附屬之言,非特以“葬俗”為目專敘之,且多是對非內(nèi)地喪葬習俗之異質(zhì)性的書寫。當時知識精英們盡管是傾向于重邊政而輕夷俗,重政事不重軼事,但也能在修教齊政、治民化俗的統(tǒng)治思想下對夷俗有特定的關(guān)注和著錄。第四,材料來源,私人紀聞多為著者個人經(jīng)歷之事,較真實,且時代性較強,而官方編纂的地志,內(nèi)容比較全面,但層層抄錄轉(zhuǎn)述多糅雜繁縟,時代性不明顯。

        現(xiàn)把文獻中的記述櫛列如下,并按所記葬俗中葬前儀式、葬式、葬后儀式三方面作綜合考察。所謂葬式,是狹義的含義,指直接處理尸體的方式和儀式,這里主要指焚尸或殮尸入土。葬前儀式指尸體處理前(火化或入土)與死者有關(guān)的不同個體參與的所有儀式活動,而葬后儀式是指尸體處理后(火化或入土)與死者有關(guān)的不同個體舉行的所有儀式活動。根據(jù)材料可分為三類,即葬前儀式、葬式、葬后儀式皆備者為第一類;葬式皆備,但葬前儀式或葬后儀式不全備為第二類;僅具葬式者為第三類。這樣的分類,是筆者借鑒考古類型學理論方法來試圖對喪葬文獻作分析的一種嘗試。

        二、火葬及其演變

        火葬在云南地區(qū)自唐代起,長盛不衰,影響深廣。

        第一類(葬前儀式、葬式、葬后儀式皆備者)。唐《云南志·蠻夷風俗第八》:

        1.“蒙舍及諸烏蠻不墓葬。凡死后三日焚尸,其余灰燼掩以土壤,唯收兩耳。南詔家則貯以金瓶,又重以銀為函盛之,深藏別室,四時將出祭之,其余詔家或銅瓶鐵瓶盛耳藏之也?!雹佟对颇现尽ばU夷風俗第八》,見方國喻主編《云南史料叢刊》第2卷,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74頁。以下文獻皆為此版本。

        元《云南志略》:

        2.白人“人死,浴尸束縛,令坐,棺如方框,擊銅鼓送喪,以剪發(fā)為孝,哭聲如歌而不衰,既焚,盛骨而葬?!?/p>

        3.倮倮(烏蠻)“酋長死,以豹皮裹尸為焚,葬其骨于山,非骨肉莫知其處。葬畢,用七寶偶人藏之高樓,盜取鄰境貴人之首以祭,如不得,則不能祭。祭祀時親戚畢至,宰殺牛羊,動以千數(shù),少者不下數(shù)百?!?/p>

        4.麼些蠻“人死,則用竹簀舁至山下,無棺槨,貴賤皆焚一所,不收其骨。非命死者則別焚之。其余頗與烏蠻同?!雹凇对颇现韭浴肪?,第128頁、第129頁、第130頁。

        《景泰云南圖經(jīng)志書》:

        5.《云南府·風俗·少信醫(yī)藥》“死則浴尸,束縛置方棺中,或坐或側(cè)臥,以布方幅,令有室僧名阿吒力者,書梵咒八字其上,曰‘地水火風,常樂我凈’。而飾以五采,覆之于棺。不問僧俗,皆送之野而焚之。或五日或七日,收骨貯瓶中,擇日而葬之?!?/p>

        6.《羅雄州·風俗·葬不用棺》“死無棺,其貴者用虎豹皮,賤者用羊皮裹其尸,以竹簀舁野焚之。會親友殺牲祭享,棄其骨而不收。酋長及富者,則令奴婢看守,長者二三月,幼者月余而止,藏其骨,非親人莫知其處。其倮倮散居各處者,其俗亦同,非特此州然也?!?/p>

        7.《維摩州·風俗·擊土鼓》“土僚……人死掘窖,置棺于上,亂擊之,名曰擊土鼓,二日舁出焚之。習俗亦類倮倮?!?/p>

        8.《鎮(zhèn)南州·風俗·戌日祀祖》“境內(nèi)僰人,風俗大抵與云南府同,但每月以戌日祀祖,及每歲伏月(日)、臘月二十四日具酒饌上墳,告曰某節(jié)之期至矣,敢請回家享祭。告畢相聚飲宴而散。人死則置于中堂,請阿吒力僧遍咒之三日。焚于野,取其骨,貼以金箔,書符咒其上,以磁(瓷)瓶盛而瘞之?!?/p>

        9.《寶山州·風俗·焚骨不葬》“麼些蠻死者無棺槨,以竹簀舁至山下,貴賤一所焚之,不收其骨,侯冬擇日走馬到焚所。用氈覆地,呼死者之名,隔氈抓之,或骨或灰,但得一塊取之,以歸家祭之。祭畢,送之山澗棄之,非命死者,別焚之。其土官死,則置于床,陳衣服玩好鷹犬于前,妻子無衰绖,衣文繡,返勝平日。以死者之馬,令奴額帕馳驟,謂之招魂。當焚骨之際,則以鞍轡玩好,皆付諸火。其馬則以斧擊殺之?!雹邸毒疤┰颇蠄D經(jīng)志書》卷6,第4頁、第41頁、第56頁、第64頁、第90頁。

        《正德云南志》:

        10.《鎮(zhèn)南州·風俗·戌日祀祖》(同第8條)。

        11.《麗江軍民府·風俗·焚骨不葬》此條引自《寶山州志》(同第9條)。①《正德云南志》卷6,第157-158頁、第207頁。

        《萬歷云南通志·爨蠻風俗》:

        12.曲靖爨蠻“酋長死,以豹皮裹尸而焚,葬其骨于山,非骨肉莫知其處?!?/p>

        13.麗江麼些“人死則以竹簀舁至山下,無棺槨,貴賤皆焚之,非命死者則別焚之。”②《萬歷云南通志·爨蠻風俗》卷6,第647頁、第647頁。

        萬歷《滇略·夷略》:

        14.曲靖之爨夷“葬不用棺,貴者裹以虎、豹皮,賤者羊皮,之野而焚之,棄其灰?!?/p>

        15.麗江諸土酋“酋死,則以生平所好鞍馬、寶玩置于一處,厝棺其中,盡焚之。遣人馳馬于灰燼中拾其骨,得一即置櫝,藏巖石內(nèi)而封焉?;蝰R疾,不得骨,即他物亦可?!雹邸兜崧浴ひ穆浴肪?,第781頁、第783頁。

        清初《滇小記·滇云夷種》:

        16.爨蠻“上下皆祭天,為臺三階以禱死。以豹皮裹尸而焚,葬其骨于山,非至親莫知其處?!?/p>

        17.白倮倮“喪無棺,火麻裹氈,舁于竹椅,七人擐甲執(zhí)戈,四方射,前導,焚之于山,鳴金持旗招其魂,以竹簽裹絮置小篾籠懸生者床間。祭以丑月二十三日,插山榛三百枝于門,列篾籠地上,割燒豚,每籠各獻少許,侑以酒食,誦夷經(jīng)羅拜?!?/p>

        18.黑倮倮“葬,貴者裹虎皮,賤者羊皮,焚諸野,棄其灰?!?/p>

        19.窩泥“喪無棺,吊者鑼鼓搖鈴,頭插雞尾跳舞,名曰洗鬼。忽泣忽飲,三日,采松為架,焚而葬其骨。祭用牛羊,揮扇環(huán)歌,拊掌踏足,以鉦鼓、蘆笙為樂?!雹堋兜嵝∮洝さ嵩埔姆N》卷11,第144頁、第144-145頁、第145頁、第149頁。

        乾隆《滇海虞衡志·志蠻》:

        20.白倮倮“喪無棺,縛以火麻,裹氈,竹床舁之,前導七人,甲胄,槍弩四方射,名禁惡止殺。焚之于山,鳴金執(zhí)旗,招其魂,以竹裹絮置小篾籠懸床間,如神主。五月二十三日,列籠地上,割燒豚,侑以酒食,誦夷經(jīng),羅拜以祭之?!?/p>

        21.黑倮倮“死以火化,同諸夷,惟神主或以金銀葉為之,葬于一處或高岡之上,敘昭穆次第,并無墳冢,惟指懸?guī)r曰此吾祖塋?!男晕饭恚嘟?,亦有效漢葬,而裔不昌,群誚之,復以夷法葬。其焚尸也,貴者裹以虎皮,賤者裹以羊皮,執(zhí)役者必其百姓?!?/p>

        22.窩泥“喪無棺,吊者鑼鼓搖鈴,頭插雞尾跳舞,名洗鬼。忽泣忽歌,三日,架松焚之而葬其骨。祭用牛羊,揮扇環(huán)歌,拊掌踏足,以鉦鼓、蘆笙為樂?!雹荨兜岷S莺庵尽ぶ拘U》卷11,第230頁、第231頁、第234頁。

        《維西見聞紀》(一作《維西聞見錄》):

        23.麼些“人死無喪服,棺以竹席為底,盡懸死者衣于柩側(cè),而陳設(shè)所有琵琶豬。頭目家喪,則屠羊、豕,所屬麼些吊,皆飯之。死,無論貴賤,三日后舁至山,厝薪灌酥,焚而棄其骨,取炭一寸瘞之,每六月五日則祭于瘞炭所,迎神于家,炙小豕祭焉,三年后不復祭?!?/p>

        24.古宗“即吐蕃舊民也……人死無棺,生無服,延喇嘛卜其死之日,或寄之喬木食鳥,或投之水食魚,或焚于火,骨棄不收。阿墩子以上,人死則延喇嘛誦佛經(jīng)三日,吹笳而雕至,剝?nèi)?,拋以食之。剝工取其髏骨一,臁肕骨二以值。髏為器售之,臁為笳售之?!?/p>

        25.那馬“本民家,即僰人也……死無棺,置尸床于庭,陳設(shè)死者衣冠,家人哭不絕聲,姻婭吊于百步之外哭,友吊于五十步之外哭,哭于尸所,以所攜尊酒灌尸口,畢,躃踴卒哭而拜,鄰人延而款以酒食。五日后舁而焚之,葬骨立墓,歲時俱祭。喪服尤嚴,五世后之族兄弟子侄之姻婭皆有服,一時輕重之服俱遇,則先服其重者,而補輕服于后,其服無節(jié),而遇恒多,故其人長年多白衣冠也?!雹佟毒S西見聞紀》卷12,第62頁、第63頁、第64頁。

        《道光云南通志·南蠻志·種人》:

        26.黑倮倮引舊《云南通志》“葬,貴者裹以皋比,賤者以羊皮,焚諸野而棄其灰?!?/p>

        27.黑倮倮引《宣威州志》“死則覆以裙氈,罩以錦緞,不用棺木,縫大布帳,用五色帛裁為云物,謂之‘遠天錦’。生前所用衣物,悉展掛于旁,事畢焚之。打牛、羊、豬以祭三、五、七日,舉而焚之于山。以竹葉、草根,用必磨[注:倮倮之巫師]裹以錦,纏以采絨,置竹笥中,插篾籃內(nèi),供于屋深暗處。三年附于祖,供入一木桶內(nèi),別置祖廟以奉之,謂之‘鬼桶’。打牛、羊、犬祭其先,謂之‘祭鬼’?!?/p>

        28.白倮倮引舊《云南通志》“喪無棺,縛以火麻,裹氈舁于竹椅,前導七人,環(huán)甲胄,執(zhí)槍弩四方射,名禁惡止殺,焚之于山。既焚,鳴金,執(zhí)旗招其魂,以竹簽裹少許,置小篾籠,懸生者床間,祭以丑(五)月廿三日,插山榛三百枝于門,列篾籠地上,割燒豚,每籠各獻少許,侑以酒食,誦夷經(jīng),羅拜為敬。”

        29.干倮倮引《宣威州志》“葬以火,縛尸如猿猴,使人踴躍火上助喝。其長死,游騎挾弓弩周圍馳騁,名‘攪魂馬’;祭祀則揭牲畜心肝于竹杪,繞尸旁歌舞,孝子受賀,孝婦衣彩。燔畢,揀骨納器,懸屋中,或送入鬼洞,近亦漸習殯殮?!?/p>

        30.伯彝引《永北府志》“歿后不用棺槨,發(fā)尸火化,撿骨立墳,春秋祭祀。”

        31.糯比引《元江州志》“糯比,即窩泥之別種。喪無棺,吊者擊鼓搖鈴跳舞,名曰洗鬼。忽泣忽歌忽飲,三日,采松為架焚之?!?/p>

        32.儂人引《開化府志》“親死素食,麻衣,土巫卜期火葬。不拘日月遠近,歲終服即除。”

        33.沙人引《羅平州志》“死用薄棺葬,女、媳盛妝羅立,曰站場。畢,舁于野,焚而掩之。”

        34.麼些引《永北府志》“歿后剜木為棺,焚化棄骸,不行掩埋?!?/p>

        35.阿度引《開化府志》“死葬不用棺,宰牲以祭,火化掩埋?!雹凇兜拦庠颇贤ㄖ尽つ闲U志·種人》卷13,第348頁、第349-350頁、第350頁、第353頁、第360頁、第366頁、第370頁、第371頁、第372頁、第384頁。

        另外,該志關(guān)于窩泥之葬俗全引自《滇小記》(見19條),關(guān)于麼些、古宗、那馬葬俗全引自余慶遠《維西聞見錄》(見23—25條)。

        《云南屏邊西區(qū)岔河金廠調(diào)查報告》:

        36.(H)人種及風俗之徭人:“每一代人須選一死尸置于棺內(nèi),以火燒之。燒時先將死者左手及右足夾一紙條,術(shù)士作法后,其火大起,焚畢,然后將尸灰擇地安葬云?!雹偬狰櫊c:《云南屏邊西區(qū)岔河金廠調(diào)查報告》,《云南日報》1937年9月。

        上列36條材料,按照前面的分類原則,它們是最全面的一類,可信度自然高。這其中,游宦之作乃著者親歷,其可信度又在地志之上,應是首選材料,地志多錄前人或古代人著作,其有時代性不強之嫌。但即便是親歷者之作,也未必能準確地反映出當時當?shù)孛褡宓幕鹪崃曀椎恼嬲幕瘍?nèi)涵,因為作者不可能像現(xiàn)代的人類學家那樣系統(tǒng)全面地觀察描敘一種文化現(xiàn)象。而且,著者常帶著本民族的文化眼光,會不自覺地用自身的文化價值觀去解釋、衡量火葬這種習俗,從而導致誤解,甚至是把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扯在一塊。當然,由于記敘內(nèi)容的時空關(guān)系,族屬關(guān)系的含混模糊,我們對這些材料的對比研究以及與考古材料類比時,無法深入,實為遺憾。

        現(xiàn)在,我們根據(jù)上引的材料,對云南古代火葬的基本情況作一窺探。

        第一,據(jù)第1條,至遲到唐代中晚期火葬在洱海地區(qū)蒙舍及諸烏蠻中興起,且獨具特色。一般是葬前停放尸體一段時間(三日),火化后掩埋,收死者部分骸骨(兩耳),用特制的瓶盛裝起來以祭祀。同時還出現(xiàn)了等級差別,南詔家用金瓶,其余詔家用銅瓶鐵瓶盛耳(南詔為六詔之首,是南詔時期統(tǒng)治者中的最高貴者)。從這里我們能看到這種火葬習俗已經(jīng)具備了完整的葬前儀式、葬式、葬后儀式,不應是當?shù)刈畛醯幕鹪嵝螒B(tài)。

        第二,元代(2—4條)除洱海地區(qū)外,火葬至少在其北的麼些蠻(今麗江地區(qū)納西族先民)和其東的白人(今白族先民)中流行,但形態(tài)各異。白人焚尸前有諸如浴尸,束尸入棺,擊銅鼓送葬,剪發(fā)隨葬、哭喪等儀式,焚后則盛骨而葬,這些都無不帶有該民族早先的葬俗色彩。相比之下,麼些蠻火葬則簡易得多,無棺槨,僅用竹簀舁至山下而焚,無貴賤之別,也不收骸骨。而在烏蠻內(nèi)部上層社會則流行裹尸并用鄰境貴人首祭祀的獨特習俗,祭祀場面宏大,宰殺牛羊,數(shù)量成百至千。

        第三,明代(5—15條)相關(guān)文獻只有4種,后者基本上是對始著文獻的抄錄?;鹪岜仍ⅲ溆绊憱|至羅雄、曲靖(今云南羅平、曲靖一帶),東南至維摩州(今云南丘北、硯山一帶),北至寶山州(今麗江以北),已涉及云南大部分地區(qū)和民族。分布越廣,民族也越龐雜,形態(tài)更是各異,但是與前代比較,基本形態(tài)卻未變。見于元代的三種形態(tài)都得以繼續(xù),如浴尸、束尸入棺(第5條),無棺、獸皮裹尸(第6條),竹簀舁尸于野而焚(第6、9、13條)。明代對麗江地區(qū)麼些蠻上層葬俗記錄較之前充分,這是明代土司制度背景下麗江土司文化的有機部分,頗被人重視。與此同時,火葬在傳播過程中,不是簡單地被接受,而是附注了濃厚的本民族文化,這主要表現(xiàn)在葬前儀式上:一是增加了佛教僧人的參與(第5、8條),二是對棺的重視(第5、7條),三是殺牲祭祀、守靈、招魂儀式及焚燒死者生前玩好(第6、9條)。以上三點表明,重視葬前儀式,對死者靈魂的關(guān)注是明代云南地區(qū)火葬的一大特點。明代云南火葬大致可分為三種形態(tài):其一,僰人火葬受佛教影響甚深,重視棺殮,收骨而瘞而葬,定期祭祀。其二,倮倮火葬習俗流行最廣,所謂“其倮倮散居各處者,其俗亦同,非特此州然也?!苯詿o棺槨,一般民眾棄骨不葬,貴者則藏骨于山,非親莫知其處。其三,麼些火葬習俗,基本儀式與倮倮接近,但其招魂及毀焚死者身前玩好之俗,倮倮則無。明代地志除了對部分土司地區(qū)和軍事交通沿線土著葬俗的記載外,對廣大的多民族葬俗則很不重視。在明王朝對西南地區(qū)實行夷漢分治背景下,地方歷史書寫者必然會出現(xiàn)這種重邊政而輕夷俗,重政事不重軼事的傾向。

        第四,清代(16—35條)、民國(第36條),相關(guān)文獻雖然也只有4種,但內(nèi)容針對性更強,如對白倮倮、黑倮倮、窩泥、古宗、那馬、干倮倮、糯比、儂人等群體之喪葬習俗有詳細的記錄,其中反映了倮倮各支系葬俗的不同形態(tài)。而對麼些葬俗的記錄豐富了以往的內(nèi)容,反映出時代的變化。特別是生動地記錄了清中期黑倮倮仿效漢式土葬與復行火葬的擺動和矛盾心態(tài),比較真實地揭示了在漢文化強勢影響下,土著火葬習俗這個核心文化因素開始動搖?;鹪岬男螒B(tài)與前代迥異,內(nèi)容豐富得多,有的民族中火葬時的儀式較明代變異明顯。這階段火葬的特點是對葬前儀式和葬后儀式的普遍重視。前者如:爨蠻“祭天禱死”(第16條)、白倮倮焚尸前“禁惡止殺”(第17、20條),窩泥人洗鬼(第19、22條),那馬人吊哭、以酒灌尸、服喪、歲時祭祀(第25條),沙人站場(第33條),干倮倮“攪魂馬”(第29條)。后者如:白倮倮焚后鳴金執(zhí)旗以招魂、置神主(篾籠)以祭祀(第17、20條),黑倮倮置祖廟(鬼桶)以祭祀(第27條),麼些人和伯彝人收骨定期祭祀(第23、30條),那馬人、伯彝人葬骨立墓立墳(第25、30條)。此外,可以看到同一民族內(nèi)部火葬習俗迥異,如彝族各分支中的黑倮倮、白倮倮、干倮倮的火葬就各不同。

        以上變化生動地反映了土著堅守火葬本身的意義,同時,葬前儀式和葬后儀式不斷被加重,諸如招魂、洗鬼、立墳墓、定期祭祀等儀式已經(jīng)成為整個葬俗的重要內(nèi)容和主題。這與清朝在云南地區(qū)改土歸流,漢人大量涌入后帶去的崇宗敬祖的思想和土葬習俗的影響密不可分。由此看來,清代云南地區(qū)的火葬跟佛教思想越走越遠,而跟中原祖宗崇拜思想越走越近??梢哉f,在清代,火葬已接受了改造,本質(zhì)意義發(fā)生了轉(zhuǎn)變。

        總之,云南古代火葬習俗是隨著佛教(阿吒力派)的傳播,在洱海地區(qū)最早興起,并隨著唐宋時期南詔大理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而擴展到云南大部分地區(qū)和民族中。至明代火葬達到鼎盛,形成了穩(wěn)定的模式,以白族和彝族先民兩種類型為代表。至清代,火葬漸行遠離佛教本意,與中原地區(qū)祖宗崇拜、靈魂崇拜思想和土葬習俗合流。

        第二類(葬式備,葬前儀式或葬后儀式不全備)。

        萬歷《滇略·夷略》:

        1.爨夷“死,以豹皮裹而焚之。”

        2.麼些“人死,以竹簀舁至山下,無貴賤皆焚之?!雹佟兜崧浴ひ穆浴肪?,第779頁、第780頁。

        清初《滇小記·滇云夷種》:

        3.爨蠻“以豹皮裹尸而焚,葬其骨于山,非至親莫知其處?!?/p>

        4.干倮倮“喪以牛皮裹尸,束錦衣薪。”

        5.開化十八寨之僰夷“焚骨而葬?!?/p>

        6.麼些“人死,以竹簀舁至山下,無貴賤皆焚之?!?/p>

        7.流入新興、祿豐、阿迷、鎮(zhèn)南之蒲人“葬用莎羅布裹尸焚之?!?/p>

        8.苗子“死則氈裹,舁而焚諸野。”

        9.黑干夷“死則裹氈焚之?!雹佟兜嵝∮洝さ嵩埔姆N》卷11,第144頁、第146頁、第148頁、第149頁、第151頁、第152頁、第152頁。

        嘉慶《滇海虞衡志·志蠻》:

        10.麼些“人死以竹簀舁至山下,無貴賤皆焚之?!?/p>

        11.蒲人“葬用莎羅裹尸而焚之。”

        12.黑干夷“死則裹氈,舁而焚諸野。此夷之最賤者?!雹凇兜岷S莺庵尽ぶ拘U》卷11,第234頁、第235頁、第236頁。

        《道光云南通志·南蠻志·種人》:

        13.爨蠻“死以豹皮裹尸而焚,葬其骨于山,非骨肉莫知其處。”

        14.黑倮倮引《馬龍州志》“祭以十二月二十三日為期,植松枝于門外,布松葉于屋上,割雞、燒豚,修以澧酒,陳列地上。誦夷經(jīng)向羅拜焉?!?/p>

        15.妙倮倮引《永北府志》“一種無姓氏,身沒火化,收骨埋葬,插松枝以棲神?!?/p>

        16.蒲人引舊《云南通志》蒲人其流入新興、祿豐、阿迷、鎮(zhèn)南者“葬用莎羅布裹尸焚之?!?/p>

        17.白撲喇引《開化府志》《廣南府志》“喪無孝服,亦不用棺,以木架扛送火化?!?/p>

        18.麼些引舊《云南通志》“人死以竹簀舁至山下,無貴賤皆焚之?!?/p>

        19.麼些引《永北府志》“歿后火化,收首掩埋?!?/p>

        20.力些引《永北府志》“死后火化,拋棄骸骨?!?/p>

        21.古宗引《恩樂縣志》“喪葬火化,不拾骨,即于焚處掩土葬之?!?/p>

        22.西番引《永北府志》“歿后火化,不立墳冢?!?/p>

        23.苗人引舊《云南通志》“死則氈裹,舁而焚諸野。”

        24.黑乾夷引舊《云南通志》“宣威有之,死則裹以氈,舁而焚諸野,此夷中之最賤者?!?/p>

        25.喇烏引《開化府志》“父母兄弟之喪,吹角跳舞,宰牛以祭。無孝服,以木編床,發(fā)尸火之?!?/p>

        26.瑤人引《開化府志》《廣南府志》“死者骸骨不落地,火化收藏?!?/p>

        27.阿嘎引《開化府志》“有喪,合寨老幼向尸前跳舞,尸以火化,無孝服?!?/p>

        28.山車引《開化府志》“喪無孝服,割牲以祭,葬用木床,盛尸火化?!雹邸兜拦庠颇贤ㄖ尽つ闲U志·種人》卷13,第346頁、第349頁、第352頁、第362頁、第364頁、第372頁、第372頁、第374頁、第375頁、第377頁、第378頁、第379頁、第380頁、第383頁、第383頁、第385頁。

        光緒《滇中瑣記》:

        29.古宗“人死無棺,生無服。延喇嘛卜,或寄之喬木食鳥,或投之水食魚,或焚于火,骨棄不葬也?!雹堋兜嶂鞋嵱洝肪?1,第309頁。

        對于第二類材料,其可信度大不如第一類,一是內(nèi)容本身貧乏,二是輾轉(zhuǎn)抄錄者甚眾,與實際情況出入頗大。但是,若以這類材料來補充據(jù)第一類材料得出的結(jié)論,則未嘗不可。從上引的29條材料可以得出:

        第一,文獻記載的火葬分布范圍擴大了,涉及的土著種類群體增多了。對葬前儀式的重視總是多于對葬后儀式的重視(當然不排除是著者偏重前者所致),這與對第一類材料分析得出的明代“火葬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葬前儀式上”的結(jié)論是一致的。其中,開化府的葬俗中,尸前跳舞一項是清以前未曾記載的。

        第二,葬前儀式主要集中在焚尸前對尸體的處理上。彝族的各分支及其鄰近民族一般用氈裹尸(氈是彝族日常生活中的服飾),蒲人用莎羅裹尸,爨蠻用貂皮裹尸,喇烏、山車人用木床盛之而焚,白撲喇用木架扛送而焚。

        第三,葬后儀式則集中在收骨與否、掩埋與否??偟目?,收骨者少,掩埋者少。這一點似乎與前面得出的清代也重視葬后儀式的結(jié)論不合。其實,除了記敘不全面外,主要是因為清代火葬的葬后儀式具有隱匿性,不易被著者碰見。

        第四,材料還能說明清代的火葬在多民族中廣泛流行,如滇西南部的蒲人、滇東南部的苗人、瑤人中也行火葬。原來滇中、滇西地區(qū)久已流行的火葬習俗則疊經(jīng)變遷,差異甚為明顯。

        以上四點,特別是清代的火葬特點,對研究云南古代火葬習俗來說,是一種補充和細化,同時也驗證了前面的結(jié)論基本上是正確的。

        第三類材料(只備葬式,即焚尸)。

        清初《滇小記·滇云夷種》:

        1.羅婺“葬以火化?!?/p>

        2.卡隋“葬皆火化?!雹佟兜嵝∮洝さ嵩埔姆N》卷11,第146頁、第153頁。

        嘉慶《滇海虞衡志·志蠻》:

        3.羅婺“葬用火化。”

        4.卡惰“葬者火化?!雹凇兜岷S莺庵尽ぶ拘U》卷11,第232頁、第237頁。

        《道光云南通志·南蠻·種人》:

        5.黑倮倮引《彌勒州志》“死用火化。”

        6.羅婺舊《云南通志》“葬用火化?!?/p>

        7.白沙人引《廣南府志》“喪葬用火,衣服尚白色,惟土富州有此?!?/p>

        8.喇傒引《開化府志》“此種多從交趾流入,喪用火化?!?/p>

        9.卡惰引自《云南通志》“卡惰,元江有之……葬皆火化?!?/p>

        10.普列引《開化府志》“喪則火化?!雹邸兜拦庠颇贤ㄖ尽つ闲U·種人》卷13,第349頁、第361頁、第371頁、第384頁、第385頁、第387頁。

        以上10條材料,只言其火化這一點,葬前儀式,葬后儀式皆無,與前面兩類材料實不可比較,但它們?nèi)杂衅鋬r值,主要是增加了清代云南一些地區(qū)和一些民族是否行火葬這一基本信息的記錄。上述材料主要集中在滇東南地區(qū),開化府、廣南府已與廣西地區(qū)和越南地區(qū)接連,表明這一區(qū)域的許多民族也是盛行火葬的。

        三、土葬及其演變

        本文對土葬材料的分析,仍按前面對火葬分析的方法進行分類。

        第一類(葬前儀式、葬式、葬后儀式皆備)。

        唐初《西洱河風土記》:

        1.“至于死喪哭泣,棺槨襲斂無不畢備。三年之內(nèi),穿地為坎,殯于舍側(cè),上作小屋,三年而后出而葬之,蠡蚌封棺,令其耐濕。豪富者殺馬牛祭祀,親戚必會,皆赍牛酒助焉,多者至數(shù)百人。父母死皆衰布衣,不澡。遠者至四五年,近者二三年,然后即吉。其被人殺者,喪主以麻結(jié)發(fā)而黑其面,衣裳不緝。唯服內(nèi)不廢婚嫁。”①《西洱河風土記》卷2,第219頁。

        唐中晚期《云南志·蠻夷風俗第八》:

        2.“西爨及白蠻死后,三日內(nèi)埋殯,依漢法為墓。稍富室廣栽杉松。蒙舍及諸烏蠻不墓葬。凡死后三日焚尸……”②《云南志·蠻夷風俗第八》卷2,第74頁。

        明初《百夷傳》:

        3.原文:“父母亡,用婦人祝尸,親鄰咸饋酒肉,聚年少環(huán)尸歌舞宴樂。婦人擊碓杵,自旦達宵,數(shù)日而后葬。其棺若馬槽,無蓋,置尸于中,抬往葬所,一人執(zhí)刀持火前導。及瘞,其生平所用器物,壞之于側(cè)而去。其俗不祀先,不奉佛,亦無僧道。”

        景泰志本:“父母亡,不用僧道,祭則用婦人祝于尸前,諸親戚鄰人各持酒物于喪家,聚少年百數(shù)人,飲酒作樂,歌舞達旦,謂之娛尸。婦人群聚擊碓杵為戲,數(shù)日而后葬。葬則親者一人持火及刀前導,送至葬所,以板數(shù)片如馬槽之狀瘞之,其人平生所用器皿盔甲戈盾之類,壞之以懸于墓側(cè),而自去后絕無祭掃之禮也。又有死三日之后,命女巫刴生祭送,謂遣之遠去,不使復還家也。民家無祀先奉佛者?!雹邸栋僖膫鳌肪?,第363頁、第363頁。

        景泰《云南圖經(jīng)志書》:

        4.諸夷傳百夷條(同第3條景泰志本)。④《云南圖經(jīng)志書》卷6,第480頁。

        《正德云南志》:

        5.楚雄府風俗葬殉以雞條“病死亦挖坑,用板而葬,上蓋草蓬,以生時所用之物納于左右,復以雌雄二雞置其側(cè)?!雹荨墩略颇现尽肪?,第158頁。

        《萬歷云南通志》:

        6.僰夷風俗條(同第3條景泰志本)。⑥《萬歷云南通志》卷6,第645頁。

        萬歷《滇略·俗略》:

        7.“喪,以請僧懺悔追薦為事,鉦鼓之聲日夕不絕;葬不擇地,祭不于廟而于墓。墓祭甚數(shù),以正月初浣,三月清明,七月中元,十月朔日,臘月之末,咸往拜墳墓。富者牲醴擔負,貧者荷楮錢以往,未嘗有輟也。唐宋以前,葬之以火化……國朝始為之厲禁,于是有棺槨、墳塋、封樹之禮,埒于中華。李元陽有《復火葬議》曰:‘一墳所占,不過十步。而有力之人廣圖風水,遂致占田為墳。而刀耕火種之民無從措手,恐非長久之策也?!虻峤陨揭?,教之山葬則已矣,安可慮其侵田而思復火葬之舊乎?”

        8.僰夷條(內(nèi)容同第3條景泰志本)。

        9.鎮(zhèn)康州蠻“死則剜木為棺殯之,墳上植一樹為識?!雹佟兜崧浴に茁浴肪?,第696頁、第778頁、第784頁。

        清初《滇小記·滇云夷種》:

        10.僰夷(又稱百夷)“人死,用婦人祝于尸前,親鄰相聚,飲酒歌舞,謂之娛尸。婦人群擊椎杵為戲,數(shù)日而后葬;葬則親者一人持火及刀前導,至葬所,以數(shù)片瘞之。其人素所用器皿,甲胄戈盾皆壞之,懸于墓側(cè),自后絕無祭掃禮。此大百夷之風俗如此。”(此與第3條近似)②《滇小記·滇云夷種》卷11,第147頁。

        嘉慶《滇海虞衡志·志蠻》:

        11.僰人條(同第10條)。③《滇海虞衡志·志蠻》卷11,第233頁?!兜拦庠颇贤ㄖ尽つ闲U志·種人》:

        12.妙倮倮引《永北府志》“又有一種,其人淳樸,沒后棺殮掩埋,春秋祭祀,仿佛漢禮?!?/p>

        13.僰夷引舊《云南通志》(同第10條)。

        14.僰夷引《恩樂縣志》:“如親沒,以擊銅鼓為號,聞聲,親戚畢至。孝子用筍葉帽,上束紅花白棉花條戴之。每日束草人,穿平時衣服為尸,浴于河岸二次。祭用牛豬,葬用孝子先以生雞蛋禱于靈,左手持往山卜地,如死者不愿處,打在地遇木石不損。葬后每日二次送飯往墓上祭獻,或一年或三月乃止,自后,即以親喪日為忌日,百事不作?!?/p>

        15.花撲喇引《開化府志》《廣南府志》“喪亦用棺葬,不忍火,且論山向。自謂不似諸夷,各有古禮,語言亦微異。”

        16.普馬引《開化府志》“人死,不論男女,俱埋于掌房下常行走處,每日以滾水澆之。侯腐取出,以肉另埋,骨則洗凈,用緞為袋盛之。家人盡穿紅、綠,殺豬牛,令婿負之跳舞,藏于家,三年乃葬。遇疾病,則取用再跳,以為未瘞之骨作祟也?!雹堋兜拦庠颇贤ㄖ尽つ闲U志·種人》卷13,第352頁、第357頁、第359頁、第364頁、第385頁。

        現(xiàn)在對以上16條材料分析如下:

        第一,據(jù)唐代人的兩條材料(第1、2條),可知至遲在唐初洱海地區(qū)土葬與火葬并行,部分民族已有了完整的土葬形態(tài),且極具特色。如葬前要“殯于舍側(cè)三年,上行小屋”,三年后蠡蚌封棺而葬,葬后要為父母衰布衣,不澡達數(shù)年(至少三年)之久(第1條)。這些儀式都表明它遠不是最初的形態(tài),土葬之俗由來已久,源遠流長。有趣的是,唐代中晚期在洱海地區(qū)土葬與火葬并行不悖(第2條)。其所謂“三日內(nèi)埋殯”“依漢法為葬”、葬后“栽杉松”等儀式顯然與漢人土葬之俗類似。可見,唐代土葬有自己的特點,也有近于漢式葬者。

        第二,明代(第3—9條)土葬的流行程度遠不如火葬,只是在部分區(qū)域和民族中繼存了下來。唐代已顯現(xiàn)的兩種土葬之傳統(tǒng)(夷式和仿漢式)也繼續(xù)存在。前者如第3條,后者如第7條所記。百夷人(傣族先民)在明代是否行火葬,文獻無載。只是清嘉慶檀萃輯《滇海虞衡志》中記載的蒲人(布朗族先民,在傣族之南)已行火葬?,F(xiàn)據(jù)第3條材料僅知至少有一部分百夷人在明初期還行土葬,“不用僧道”,棺如馬槽。其葬前儀式“婦人祝尸、諸親鄰娛尸”,埋葬時“親者一人持火及刀前導,送至葬所”,不重棺,僅以板數(shù)片瘞之,葬后無祭掃之禮。這與唐代洱海地區(qū)的土葬習俗迥異,表明二者各有起源。第7條材料談到明萬歷年間李元陽《復火葬議》中所議之事,似乎還表明這時在云南某地區(qū)土葬有盛行之勢。文獻明確記載,明代曾禁止過火葬,推行中原地區(qū)的棺槨、墳塋、封樹之禮儀。土著之火葬習俗明顯受此影響,前文分析火葬受內(nèi)地漢式葬俗影響已證實了這一點。

        第三,清代(第10—16條)土葬仍未有大的發(fā)展,僅存在于小部分區(qū)域的部分民族中,如洱海及附近順寧府的部分僰夷、百夷人中和滇東南開化府內(nèi)的花撲喇、普馬人中(可能是彝族中很小的分支)。其實,明清時代這些地區(qū)早已是火葬盛行,而行土葬者多是偏僻之地的少部分人。雖然如此,土葬在清代除了繼承前代的形態(tài)外,有的民族還是對其作了一定的發(fā)展。

        第四,土葬與火葬互有影響。土葬中百夷葬前“執(zhí)刀持火前導”可能影響到了清代白倮倮焚尸前的“禁惡止殺”,而毀生平所用器物于墓側(cè)之俗,可能受到麗江地區(qū)麼些蠻火葬時焚燒玩好之俗的影響。

        據(jù)此可知,云南地區(qū)的土葬習俗相對于火葬出現(xiàn)要早,且非一源。從唐至清,雖火葬盛行,但土葬仍未斷絕,還在部分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中存繼,形態(tài)各異。清代云南地區(qū)火葬在盛行之時,卻接受了漢人崇宗敬祖思想和土葬習俗的影響,漸行遠離佛教思想。與此截然不同的是,云南古代土葬習俗不是與漢式土葬形態(tài)越走越近,而是越走越遠,如明清以來土葬中的“婦人祝尸,親戚娛尸,孝子浴尸于河,洗骨盛之藏于家”等儀式都不是漢式土葬之俗,卻是當?shù)厣贁?shù)民族葬俗之主題。有的土葬,還受到火葬的明顯影響。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在于行土葬之民與行火葬之民雜處,多屬偏遠之民族或部族,與外界接觸不多。他們或多或少也受了一些火葬或漢人葬俗思想的影響,前者如請僧為事,無祭掃之禮,后者如依漢法為墓,栽杉松,墓祭甚數(shù),定期舉行,種樹為識,論山向等。“自謂不似諸夷,各有古禮”,則可能是對中原文化的堅守。

        第二類材料(葬式備,葬前儀式或葬后儀式不全備)無。

        第三類材料(僅備葬式)。

        《華陽國志·南中志·永昌郡》:

        1.晉元帝(建武二十三年)扈栗人“大破哀牢軍,殺其六王,哀牢人埋六王?!雹伲|晉)常璩:《華陽國志·南中志·永昌郡》,成都:巴蜀書社,1984年,第298頁。

        《水經(jīng)注》:

        2.“鹿茤王與(哀牢人)戰(zhàn),殺六王,哀牢耆老共埋之?!雹伲ū蔽海┽B道元:《水經(jīng)注》卷37,成都:巴蜀書社,1985年,第564頁?!逗鬂h書》:

        3.“永平元年,姑復夷復叛,益州刺史發(fā)兵討破之,斬首渠帥,傳首京師。后太守巴郡張翕,政化清平,得夷人和。在郡十七年,卒,夷人愛慕,如喪父母。蘇祁叟二百余人,賚牛羊送喪,至翕本縣安漢,起墳祭祀?!雹冢铣に危┓稌希骸逗鬂h書》卷86,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2853頁。

        以上3條材料時代甚早,但多不詳,甚憾。第1、2兩條所謂“埋六王”“共埋之”,是何種葬法,不知,只能推測,其可能是挖坑埋葬。第3條材料中“起墳祭祀”也未明言是何種葬法,只能據(jù)當時的民族關(guān)系和政治背景推測其就是漢式土葬之法。

        四、關(guān)于幾種特殊葬俗

        文獻中還發(fā)現(xiàn)一些非前述兩種葬俗的材料,現(xiàn)備于此,待考。

        (一)“橫葬”

        《道光云南通志·南蠻志·種人》:

        1.白牳雞引《開化府志》“喪不用棺,無論山坡,俱橫葬?!?/p>

        2.普岔引《開化府志》“喪用木槽,蓋以馬鞍,孝子披白、抱雞,親戚吹嗩吶送之。藏于石硐,歲余橫葬?!?/p>

        3.臘歌引《開化府志》“死則橫葬?!雹邸兜拦庠颇贤ㄖ尽つ闲U志·種人》卷13,第367頁、第384頁、第386頁。

        以上三條族屬不一,但都在開化府范圍內(nèi)。葬前儀式不一致,而埋葬的具體方式不得知。

        (二)“金鑲二齒而葬”

        明代《請復置永昌府治疏》:

        其夷(金齒、黑齒)歿后,金鑲二齒而葬,故因得名。④(明)何孟春:《請復置永昌府治疏》卷4,第643頁。

        (三)“不斂不葬而去”

        《道光云南通志·南蠻志·種人》:

        倮黑引《楚雄府志》“遇有死者,不斂不葬而去,另擇居焉?!雹荨兜拦庠颇贤ㄖ尽つ闲U志·種人》卷13,第363頁。

        (四)“瘟不即葬”

        《滇中瑣記》:

        滇中被瘟死者,不敢即葬,謂即葬則后此瘟氣愈熾,大不利于鄉(xiāng)閭。因而草草斂以棺,舁而棄之道左或墓側(cè),斜安倒置,不封不樹。死者既多,逐致橫棺遍野,日炙風撩,棺為綻裂,狐食蠅嘬,莫取仰視,久乃葬之,真忍心哉?、蕖兜嶂鞋嵱洝肪?1,第253頁。

        (五)“鬧喪”

        《滇中瑣記》:

        滇中喪母,大不易辦。母族人無親疏皆來爭飲食,索布帛,視喪家貧富以為例。爭論不已,謂之鬧喪,真惡俗也……此風愚民多有之,讀書之家鮮有也。①《滇中瑣記》卷11,第253-254頁。

        五、葬俗補遺

        這部分材料都是未明論葬式者,或載葬前儀式,或載葬后儀式,有的與前述火葬土葬之俗有某些相似或相同之處,但由于葬式不明,不便歸類,也不宜深入對比討論,故皆列出來僅供參照。

        《正德云南志》:

        1.尋甸軍民府·風俗·種類不一條:“六月二十四日,殺牲祭祖,夜以高竿縛火炬,占歲豐兇……死喪則各出所有以相助,謂之叢。”

        2.金齒軍民指揮使司·風俗·夷俗丕變條:“潞江諸處百夷,婦人夫死,則抱尸而眠,合面而哭,雖經(jīng)久臭爛不顧也?!雹凇墩略颇现尽肪?,第205頁、第220頁。

        萬歷《滇略·夷略》:

        3.楚雄之羅婺“死者葬,以雞雌、雄各一殉之”

        4.僰夷“夫死不嫁,自稱鬼妻?!雹邸兜崧浴ひ穆浴肪?,第781頁、第786頁。清初《滇小記·滇云夷種》:

        5.祿豐、羅次、元謀僰夷“葬有棺,少哀戚?!?/p>

        6.劍川僰夷“棺如馬槽,以板為之?!?/p>

        7.臨安僰夷“喪,衣緋,架木置尸其上,吊者各散紅布緞一方,召拜禡誦夷經(jīng),三日,以簟裹而舁之山,妻不更嫁,名曰鬼妻?!保ù藯l神似火葬,但未明言。)

        8.順寧僰夷“喪有棺殮,封葬以石?!?/p>

        9.鎮(zhèn)南僰夷“人死,令親者捉刀尸旁,晝夜守之,親朋以酒祭奠,捉刀人呼死者之名灌諸口中,如是三日而葬?!?/p>

        10.南安和泥“死以雌、雄雞各一殉葬?!?/p>

        11.黑濮“喪以木槽為棺,服白布,葬即除之。”④《滇小記·滇云夷種》卷11,第147頁、第148頁、第148頁、第148頁、第148頁、第149頁、第153頁。

        乾隆《維西見聞紀》:

        12.巴苴,又名西蕃,“惟兄弟死,嫂及弟婦歸于一人。”⑤《維西見聞紀》卷12,第64頁。

        嘉慶《滇海虞衡志·志蠻》:

        13.干倮倮“喪以牛皮裹尸束錦,而衣之以薪。每食,插箸飯中,仰天而祝,以為報本?!雹佟兜岷S莺庵尽ぶ拘U》卷11,第231-232頁。

        《道光云南通志·南蠻志·種人》:

        14.黑倮倮引《楚雄府志》“性畏鬼,親死即葬,遇有疾,即謂父母作祟,開冢取骨而視之,以驗吉兇?!?/p>

        15.妙倮倮引舊《云南通志》“在阿迷者,其喪,則合寨醵金為助。”(與第1條頗類)。

        16.祿豐、羅次、元謀僰夷“葬有棺,少哀戚?!保ㄍ?條)。

        17.江川、路南僰夷“喪,衣緋,架木置尸其上,吊者各散紅布緞一方,召拜禡誦夷經(jīng),三日,以簟裹而舁之山,妻不更嫁,名曰鬼妻。”(同第7條)。

        18.順寧僰夷“喪有棺殮,封葬以石?!保ㄍ?條)。

        19.劍川僰夷“棺如馬槽,以板為之?!保ㄍ?條)。

        20.在十八寨僰夷“又有髡者,曰光頭僰夷。葬不復顧,或夢亡者,昧爽至墳上,設(shè)一石祝之,曰‘勿再返也?!?/p>

        21.鎮(zhèn)南僰夷“人死,令親者捉刀尸旁,晝夜守之,親朋以酒祭奠,捉刀人呼死者之名灌諸口中,如是三日而葬。”

        22.順寧僰引《古今圖書集成》“喪葬以助。”

        23.僰夷引《新興州志》“人死,以尺帛裹頭為服,州境雜居之?!?/p>

        24.水擺夷引《開化府志》“夫死名為鬼妻,無復可嫁?!?/p>

        25.撲喇引《開化府志》《廣南府志》“一名黑撲喇……祭用牛羊豕,名曰三樂?!?/p>

        26.窩泥引舊《云南通志》“在南安州者,又曰和泥……死以雌雄雞各一殉葬。”(同第10條)

        27.窩泥引《景東廳志》“喪葬剜木為棺,祭用牛,貧則用豬。不記生而記死,每逢忌日,設(shè)牲祭于家,不出財,不出戶?!?/p>

        28.窩泥引《蒙自縣志》“夫死歸于母家,更適人,不關(guān)于翁姑?!?/p>

        29.黑土僚引《開化府志》“婚喪亦近花土僚,送葬,女婿吹蘆笙,跳舞尸前?!?/p>

        30.沙人引《彌勒州志》“父母死,亦知戴孝,不食肉,差異于諸夷?!?/p>

        31.沙人引《開化府志》《廣南府志》“親死,所祭之肉不食,或棄,或饋諸同人?!?/p>

        32.力些引《維西聞見錄》“喪則棄尸,不敬佛而信鬼?!?/p>

        33.小古宗引《景東廳志》“喪葬掩土,不知祭祀?!?/p>

        34.西蕃引余慶遠《維西聞見錄》“惟兄弟死,嫂及弟婦歸于一人。”

        35.苗人引《鎮(zhèn)雄州志》“葬有棺無斂,祭宰羊,擊高顙鼓以為哭奠之節(jié)。”

        36.沙兔引《鎮(zhèn)雄州志》“死則以棺收尸,橫停中堂,親友祭奠。富者答帛,貧者但款酒食。子戴白布一幅,媳必易錦繡衣,乃以為孝云?!?/p>

        37.阿系引《開化府志》“喪立長幡,以招吊客,祭用牛羊,世居郡之樂農(nóng)里?!?/p>

        38.普剽引《開化府志》“親亡,令子婿跳舞,親屬擊鼓鳴鑼,吹角祭獻,名曰娛尸?!?/p>

        39.黑濮引舊《云南通志》“喪服白布,喪畢即除之,其喪皆用木槽?!?/p>

        40.峨昌引舊《云南通志》“一名阿昌……舊俗,父兄死,則妻其母、嫂。后羅板寨百夫長早正死,其妻方艾,自矢不失節(jié),遂餓而死,其俗乃革?!雹佟兜拦庠颇贤ㄖ尽つ闲U志·種人》卷13,第349頁、第351頁、第357頁、第357頁、第357頁、第357頁、第357頁、第357頁、第358頁、第358頁、第360頁、第364頁、第365頁、第365頁、第365頁、第368頁、第371頁、第371頁、第374頁、第376頁、第377頁、第378頁、第379頁、第383頁、第384頁、第387頁、第388頁。

        光緒《滇中瑣記》:

        41.麼些蠻“死無服,棺以竹席為之?!雹凇兜嶂鞋嵱洝肪?1,第309頁。

        《云南屏邊西區(qū)岔河金廠調(diào)查報告》:

        42.(H)人種及風俗:“昔人遇有喪事,須先將死者尸身懸掛于住房之側(cè),一日或數(shù)日后,請人圍繞歌唱,吹奏六笙,并將飲食置于死者口中,始行裝殮安葬云?!?/p>

        43.江外民族(今金平縣之岔河)“至于喪事,先請白馬(術(shù)土之稱)殺牛諷經(jīng)開始,其禮節(jié)與內(nèi)地略同。惟親朋來吊,有攜豬牛為禮者,有帶獅子燈、花燈來喪家跳舞者。因是富有之家,如遇喪事,輒殺牛至數(shù)十頭?!雹厶狰櫊c:《云南屏邊西區(qū)岔河金廠調(diào)查報告》,《云南日報》1937年9月。

        以上43條材料,可與前述火葬和土葬材料結(jié)合,詳加考證,于此從略。其中,助葬、夫死不嫁、父兄死妻母嫂之類的習俗,值得關(guān)注。

        結(jié) 語

        本文主要依據(jù)云南古代文獻中關(guān)于各種葬俗的記載,按火葬、土葬和其他葬俗分別加以介紹,對文獻內(nèi)容作櫛列排比。并從所記各類葬俗之葬前儀式、葬式、葬后儀式三方面作類型學考察分析,初步梳理了不同葬俗的歷史演變及其原因。這對理解云南地區(qū)不同民族歷史文化特別是喪葬文化,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脊蓬愋蛯W固然是緣于對出土物的分類和型式功能演變研究,但它亦可以作為一種方法論,通過一定的轉(zhuǎn)換而用于對歷史遺存下來的文獻整理,進而與考古資料作類比研究。這種研究理念在中國考古學界以汪寧生先生的民族考古學研究模式運用最為充分。

        關(guān)于云南古代的喪葬習俗,既有豐富的文獻資料,也有豐富的考古出土資料。具體到云南地區(qū)古代葬俗上,對火葬、土葬按葬前儀式、葬式、葬后儀式的標準分三類,以為有可行之處,但結(jié)論未必都可靠。按照民族考古學的分析模式,本文只是喪葬民族志的類型學整理,只完成了整個研究工作的一半。另一半是對相關(guān)考古資料的類型學分析,并對二者作類比研究,以期得出更可靠的關(guān)于歷史過程和文化變遷的認識。

        猜你喜歡
        土葬火葬通志
        想的和做的不一樣
        遼河(2022年1期)2022-02-14 19:45:39
        關(guān)于綠色殯葬之淺析
        法制博覽(2019年9期)2019-10-23 03:49:36
        絕望的沙子
        紅巖(2017年6期)2017-11-28 09:35:08
        一抔土
        宋朝盛行火葬
        百科知識(2016年8期)2016-05-14 20:26:32
        山西晉南農(nóng)村地區(qū)土葬禮俗制度的法文化思考
        《回疆通志》史學價值論析
        云南編年史之力作——評述《新纂云南通志·大事記》
        《新疆圖志》通志局本與東方學會本探析
        《天津通志·軍事志》評介
        軍事歷史(2002年3期)2002-08-21 02:07:48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恐怖片| 一区二区三区内射视频在线观看 |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啪啪网不卡|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亚av| 国产色噜噜| 亚洲成人色黄网站久久| 日本护士口爆吞精视频| www夜片内射视频在观看视频 | 亚洲精品字幕| 国产人成精品综合欧美成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视不卡| 国产颜射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高清在线| 成人国产精品三上悠亚久久|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毛片| 天堂网www在线资源| 国产自产c区|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99国产精品人妻噜啊噜| 久久无码人妻一区=区三区| 国产精品黄色av网站| 久久99精品久久久大学生| 亚洲乱码av中文一区二区| 无码超乳爆乳中文字幕| 国产三区三区三区看三区| 久久国产色av免费观看| 在线视频一区色| av男人操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 亚洲 制服 欧美 综合|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二区| 手机看片1024精品国产|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av| 亚洲码欧美码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无码又黄又爽又刺激| 久久无码一二三四|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亚洲a∨无码精品色午夜|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国产| 高清国产美女一级a毛片在线|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精品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