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從敘事抒情手法和思想內涵兩方面,對歐陽修的散文名篇《豐樂亭記》進行文本解析;并通過上述解析,進而對歐陽修的散文風格進行“管窺”,得出以下幾個特點:1.意雖感慨,辭猶平和;2.委婉曲折,波瀾迭起;3.情韻雍容,富于理趣。
關鍵詞:《豐樂亭記》 歐陽修 散文風格 文本解析
歐陽修一生著作頗豐,以其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成就觀之,當首推散文。歐陽修的散文有數(shù)百篇之多,大體上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經(jīng)旨、‘辯、‘論辨、‘時論,屬于政論、史論和時事述評的性質;第二類稱為‘序、‘書、‘雜題跋、‘雜文、‘試筆、‘筆說,大抵屬于文學批評和各種隨筆、雜文和小品;第三類是‘記、‘傳和‘祭文,大體上屬于敘事、繪景或抒情性質,此類散文的藝術性最高?!雹?/p>
在第三類散文中,以《醉翁亭記》最為膾炙人口;而它的“姐妹篇”——歐陽修于同年先后寫于滁州的《豐樂亭記》,亦是其抒情散文的代表作,對宋代及后世的散文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朱熹曾盛贊《豐樂亭記》為“六一文之最佳者”,足以與《醉翁亭記》分庭抗禮。但在社會普及度上《豐樂亭記》卻并未受到充分重視,因此筆者寫作此文嘗試對其文本和風格典型性進行探析。
一、文本解析
(一)創(chuàng)作背景
慶歷五年,以范仲淹為首的“慶歷新政”宣告失敗,歐陽修向宋神宗上《論杜衍范仲淹等罷政事狀》直言進諫,觸怒守舊派權貴而被貶知滁州。被貶后,歐陽修心情苦悶,通過寄情山水聊抒己懷,遠離朝堂上的政治角逐,因而于次年(1046)寫作了滁州“雙記”(即《豐樂亭記》和《醉翁亭記》)。
(二)《豐樂亭記》的敘事抒情解構
第一段交待作者開辟豐樂亭的源起及其功用;第二段敘寫五代時滁地所經(jīng)歷的戰(zhàn)亂,與如今的安閑形成鮮明對比;第三段點明主旨,是宋代的開明政治、休養(yǎng)生息才使得滁地有今日的從容和平;第四段描寫作者與滁人仰山聽泉,并教化民眾以沐圣徳的日常生活情景;最后一段畫龍點睛,點出自己將與民共樂作為太守的職責,以及命名豐樂亭的目的。
全文以豐樂亭命題,看似是一篇記游文字,但作者不僅僅局限于描述“一亭之內”的風景和樂事;而是以小見大,在生動的描繪和平實的記述之中談古論今,闡發(fā)議論,夾雜時事。以今時太平安閑與昔日戰(zhàn)火彌漫的對比,反襯今日和平景象的來之不易,對宋代朝廷注重文治、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予以贊揚和支持。
本文圍繞“豐樂”二字為中心,作者表達了自己“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和“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將敘事、抒情、議論和正反對比等手法緊密結合在一起,撫今追昔,反復詠嘆,令人讀來有韻味無窮之感。歐陽修為文結構嚴謹,文筆流暢自然,為情造文,委婉生動;雖篇幅短小,但主旨明確,內涵深刻,手法多樣,實為宋代散文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三)《豐樂亭記》中“樂”的解讀
縱觀《豐樂亭記》,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樂”字作為行文線索,在全文(題目除外)中出現(xiàn)了六次之多;而對“樂”字的解讀,有助于辨清作者寫作此文時的思想內涵。結合文章脈絡和創(chuàng)作背景,我們可以大致將其分為以下三類:1.作者恣情山水之“樂”;2.滁人之“樂”;3.歐公“宣上德以與民共樂”之“樂”;下面對六處分別進行分析歸類:
1.作者恣情山水之“樂”
第一處見于第一段“俯仰左右,顧而樂之”句中。作者到滁州的第二年始飲滁水之甘甜,覓其出處又在豐山幽谷之間,因而俯仰環(huán)顧而樂之;可知此處為作者有感于山水之“樂”。另見于第四段“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句中(第三處)。作者抒發(fā)對滁地僻靜而政務簡單以及風俗安閑的喜愛之情,因此是其“恣情山水之樂、樂而忘憂”的寫照。
2.滁人之“樂”
見于第三段“民生不見外事,而安于畎畝衣食,以樂生送死”句中(文中第二處)。作者對滁人安居樂業(yè),不聞外事,樂以終老的生活景象進行描繪,是實景的投射,因此此處為滁人之“樂”。另見于第四段“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句中(第四處)。歐陽修有感于滁人因對年歲豐收感到快樂滿足而愿意與自己同游山水,因此是滁人對“歲物豐成”之“樂”。
3.歐公“宣上德以與民共樂”之“樂”
參見原文第四段“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句中(第五處)。此句看似續(xù)寫滁地百姓安豐年之樂的景況,但細看其“知所以”的句式,可知實為作者順勢教化百姓感念圣徳之語;因此是歐公“宣上德以與民共樂之樂”之“樂”的體現(xiàn)。另見最后一段“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句中(第六處)。作者以宣揚圣恩、沐化民眾為自己作為刺史的職責之一,以“與民同樂”為政治理想,至此直陳己志。
二、從《豐樂亭記》管窺歐陽修散文風格
(一)意雖感慨,辭猶平和
《豐樂亭記》作為一篇“樓亭記”散文,歷來具有借物抒情的傳統(tǒng)。文中自然不乏“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的景物描繪,但作者的行文用意更在對“豐樂”的敘述和升華,即抒寫“太平氣象”。而聯(lián)系創(chuàng)作背景可知,本文是在作者被貶滁州的第二年寫成,因此不能不深懷感慨。
很難想象一個政治上失意的文人仍在謳歌當朝的“豐樂”景象和前代一統(tǒng)天下的功績,但歐陽修非但如此做了,而且語辭平和——“因為本其山川,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②”他的字里行間中并無激憤的慷慨悲歌,而是娓娓道來,撫今追昔;告誡時人要居安思危,懷沐圣徳,珍惜當下的和平景象。
(二)委婉曲折,波瀾迭起
《豐樂亭記》的行文結構絕非平鋪直敘,而是委婉曲折,波瀾迭起。在文章第一段交待過豐樂亭被開辟的源起和功用之后,讀者往往期待接下來的第二段會續(xù)寫該亭的結構布置之類;但作者卻別開生面,插入了滁地的歷史淵源和今昔對比,可謂波瀾橫生,出人意表。高步瀛在《唐宋文舉要》中點評道:“自‘滁于五代干戈之際以下,數(shù)行文字,橫空而來,興象高遠,氣勢淋漓,極瞻高眺深之慨”。
到了第三段,作者繼續(xù)采用“頓筆”手法,將今昔比照寓于天下大局中,點明文章題旨;可謂境界全開,曲折委婉,形成了一種“動蕩之美”。這種結構上的曲折安排,無論對揭示文章主題,還是表情達意、營造氣勢來說,都達到了顯著的功效,可說是歐公的獨特“風神”。
(三)情韻雍容,富于理趣
《豐樂亭記》最大的優(yōu)點或許不在結構上的別出心裁,也不在作者作為政治家的立意深遠;而在于通篇所營造出的雍容情韻,也即讀者通過“顯而自然”的語句所能體會到的獨特審美感受。宋人樓昉評此文曰:“敘干戈用武,以至平定,休息施于滁,則又著題詩也。讀之使人興懷古之想?!雹廴臎]有“不堪之窮愁”,而是將自己的寄情山水之樂和化育民眾之樂傳達給讀者。
此外,宋柏年在《歐陽修研究》中指出,“富于理趣也是由歐陽修開始的有宋一代散文的獨特風貌?!雹堋敦S樂亭記》在描繪其四時美麗景致之外,更賦予靈山秀水以深邃的政治意義:欲寫豐樂,先寫戰(zhàn)亂;先寫海內分裂,方見出今日山高水清、“民生不見外事”之難能可貴;繼而進步一步渲染豐山樂亭游樂之美,最后道出一篇之旨“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
三、結語
歐陽修作為唐宋八大家中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軍人物,其散文創(chuàng)作上承韓愈,而對其有所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下啟王安石、“三蘇”、曾鞏等人,對新文體的確立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對宋代乃至整個中國散文史都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影響。
通過對歐陽修散文代表作《豐樂亭記》的文本解析,結合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我們可以約略見出歐文感情充沛、富于理趣、委婉曲折、文筆多變等風貌。這些特點顯然受制于時代價值取向,同時也是作者內在儒學精神的外化體現(xiàn),更是歐陽修仁義寬厚的性格的鮮明寫照。
在對《豐樂亭記》的深度解析中,歐陽修“恣情山水之樂和宣上德以與民共樂”的思想內涵得以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從歐陽修的名篇《豐樂亭記》中,我們可以“管窺”到以下風格:1.意雖感慨,辭猶平和;2.委婉曲折,波瀾迭起;3.情韻雍容,富于理趣;雖不盡全面,卻也可作為以后的研究者探討歐陽修散文風格及《豐樂亭記》的一點參考。
注釋:
①郭正忠:《歐陽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73頁。
②王彬:《唐宋八大家名篇賞析與譯注-歐陽修卷》,北京:經(jīng)濟日報出版社,1997年,第95頁。
③何銳:《古文觀止評注》,四川:巴蜀書社,2011年,第406頁。
④宋柏年:《歐陽修研究》,四川:巴蜀書社,1995年,第99頁。
參考文獻:
[1]郭正忠.歐陽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王彬.唐宋八大家名篇賞析與譯注:歐陽修卷[M].北京:經(jīng)濟日報出版社,1997.
[3]何銳.古文觀止評注[M].四川:巴蜀書社,2011.
[4]宋柏年.歐陽修研究[M].四川:巴蜀書社,1995.
[5]趙義山,李修生主編.中國分體文學史 散文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6]洪山.“六一文之最佳者”——論《豐樂亭記》對“六一風神”內涵特質的體現(xiàn)[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6):48-52.
(作者簡介:卿晨,香港理工大學2017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