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菏澤市立醫(yī)院CT室(山東 菏澤 274031)
劉秋美
主動脈壁間血腫(AIH)為無內膜撕裂、與真腔無溝通的主動脈夾層,其在急性主動脈綜合征中發(fā)病率約占的5%~20%[1]。雖該疾病經(jīng)藥物、手術等方式治療血腫可完全吸收或好轉,但也有進展為主動脈夾層(AD)、主動脈破裂等疾病的可能,甚至導致患者死亡[2]。治療過程中對患者進行定期隨訪,掌握疾病情況,對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改善患者預后有重要意義。多層螺旋CT造影(MSCTA)作為一種無創(chuàng)、重復性較好的檢查方式,適用于該疾病的隨訪過程[3]。對此,本研究對對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14例AIH的患者的臨床資料及診斷、隨訪復查的MSCTA圖像進行回顧性分析,研究其影像學特征,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對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14例AIH患者的臨床和隨訪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納入標準: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急性后背部及胸腹部疼痛者;接受MSCTA檢查者;于我院接受治療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合并存在MSCTA檢查禁忌癥者;臨床資料不全者;精神智力障礙者。其中男10例,女4例;年齡46~81歲,平均(62.16±11.64)歲;有高血壓病史者11例;經(jīng)保守治療13例,介入治療1例。
1.2 檢查方法采用Philips 256排微平板3D-iCT機行胸腹部掃描;掃描參數(shù):管電壓120kV,管電流250mAs,層厚0.9mm,重建間隔0.5mm,標準重建模式;增強掃描采用高壓注射器于肘前靜脈穿刺以4mL/s注入100mL碘克沙醇(320mg/mL);后重建運用重建虛擬平掃(VNC)、曲面重建(CP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處理圖像,由2位經(jīng)驗豐富的主任醫(yī)師進行綜合分析。
1.3 定期隨訪于患者行MSCTA診斷后1、4、12、24、48周進行定期規(guī)律的MSCTA影像學隨訪檢查,觀察血腫吸收程度,如發(fā)現(xiàn)并發(fā)癥則及時給予治療并適當縮短隨訪間隔時間。
1.4 血腫吸收程度評估標準[4]記錄患者初診和復診時主動脈壁內血腫的最大厚度,分別記為d1、d2;完全吸收:d1≤3mm,基本吸收:3mm<d1<5mm,明顯吸收:d1≥5mm且d1/d2≥0.5,吸收好轉:d1≥5mm且0.25≤d1/d2<0.5,無改善:d1≥5mm且d1/d2<0.25。
2.1 MSCTA表現(xiàn)14例AIH患者Stanford A型3例(21.43%),Stanford B型11例(78.57%)。MSCTA圖像,直接征象:主動脈壁均增厚且管壁最厚處約5~17mm,其中新月型增厚12例(85.71%),環(huán)形增厚2例(14.29%)(見圖1、3、5、6)。間接征象:可見主動脈壁鈣化斑塊10例(71.43%),鈣化斑塊內移9例(64.29%)(見圖7);可見主動脈壁潰瘍龕影11例(78.57%),其中位于壁間血腫部位9例(64.29%),位于壁間血腫部位外2例(14.29%)(見圖8);可見內膜滲漏1例(7.14%)(圖9)。并發(fā)征象:并發(fā)胸腔積液6例(42.86%),胸腔積液合并心包積液1例(7.14%)(見圖3)。
2.2 隨訪情況治療和隨訪過程中無死亡病例出現(xiàn)。4周時隨訪血腫完全吸收6例(42.86%),基本吸收4例(28.57%),明顯吸收3例(21.43%),吸收好轉0例(0.00%),無改善1例(7.14%);6例胸腔積液患者和1例胸腔積液合并心包積液患者吸收消失。12周時隨訪血腫完全吸收11例(78.57%),基本吸收2例(14.29%),明顯吸收1例(7.14%),吸收好轉0例(0.00%),無改善0例(0.00%)。
AIH與AD等主動脈綜合征臨床癥狀相似,但病理生理學機制卻存在一定差異,可以合并存在或相互轉變[5]。目前AIH的發(fā)病機制尚未闡明,相關研究認為其可能與發(fā)生自發(fā)性破裂出血的滋養(yǎng)血管中血液進入血管壁中層、主動脈內彈性膜經(jīng)動脈粥樣硬化性潰瘍穿透至中層等情況有關[6]。由于AIH預后呈多樣性,通過MSCTA等醫(yī)學影像技術對該疾病盡早明確診斷,及時采取適當?shù)闹委煷胧?,并定期隨訪掌握疾病情況,是使患者獲得良好預后的關鍵。
AIH的MSCTA直接征象可見主動脈壁增厚至>5mm的新月形或環(huán)形增厚,平掃急性期血腫密度常略高于主動脈管腔內血液密度,增強血腫不強化,相對于真腔呈低密度,且無內膜撕裂、無內膜破口,無真、假腔形成[7]。間接征象則可見粥樣硬化穿透性潰瘍(PAU)形成,PAU可進一步發(fā)展為主動脈夾層,甚至穿通主動脈壁,但一般多會在斑塊潰瘍的局部形成AIH[8]。PAU的CPR圖像可明顯顯示主動脈壁上的潰瘍狀突起,表現(xiàn)為龕影口部與主動脈腔相連的"狹頸征"[9]。同時,內膜鈣化內移亦是VNC最易發(fā)現(xiàn)的AIH間接征象,圖像表現(xiàn)為見于高密度主動脈腔與低密度血腫內側之間的斑片狀、結節(jié)狀更高密度影。此外,AIH患者主動脈壁分離導致血管內膜損傷,使內膜片上有一個或多個小的滲漏孔形成,即為內膜滲漏,增強檢查時,真腔內含對比劑的血液通過小的滲漏孔進入血腫則形成表現(xiàn)為細線樣或點片狀不規(guī)則形強化區(qū)[10]。不僅如此,AIH易發(fā)生心包積液、胸腔積液等并發(fā)癥,可能導致心包填塞等嚴重后果,此類并發(fā)癥的間接征象也有一定提示作用[11]。本研究中,14例AIH患者Stanford A型3例(21.43%),Stanford B型11例(78.57%);主動脈壁新月型增厚12例(85.71%),環(huán)形增厚2例(14.29%);可見主動脈壁鈣化斑塊10例(71.43%),鈣化斑塊內移9例(64.29%);可見主動脈壁潰瘍龕影11例(78.57%),其中位于壁間血腫部位9例(64.29%),位于壁間血腫部位外2例(14.29%);可見內膜滲漏1例(7.14%);并發(fā)胸腔積液6例(42.86%),胸腔積液合并心包積液1例(7.14%)。可見AIH的MSCTA影像特征較為明顯,可用于該疾病的診斷和隨訪過程。
累及升主動脈的不典型夾層即為Stanford A型AIH,該型AIH破裂危險較大,多預后不良[12]。阮永樂等[13]研究認為急性期血腫厚度和受累主動脈最大直徑為Stanford A型AIH預后的重要征象,對管壁厚度≥11mm的AIH患者應行積極的手術治療,對于厚度<11mm在藥物治療的同時應定期進行影像學隨訪,必要時手術治療。Stanford B型AIH病情穩(wěn)定,通過β受體阻滯劑等藥物保守治療效果良好[14]。但在對Stanford B型AIH患者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應密切進行定期影像學隨訪,必要行手術治療,預防致命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文獻顯示,隨訪出現(xiàn)潰瘍征和主動脈直徑>4.5cm、受累主動脈最大徑≥60mm、潰瘍征迅速增大、受累主動脈迅速擴張、受累主動脈破裂等均為Stanford B型AIH預后不良的重要征象[15]。本研究對14例AIH患者采用MSCTA進行定期隨訪,并給予相應治療,12周時隨訪血腫完全吸收11例(78.57%),基本吸收2例(14.29%),明顯吸收1例(7.14%),吸收好轉0例(0.00%),無改善0例(0.00%),可見MSCTA用于AIH隨訪過程對改善患者預后有一定幫助。
綜上所述,MSCTA可清晰顯示血腫的直接、間接和并發(fā)征象,可用于AIH的早期診斷和并發(fā)癥的預防,并可通過定期隨訪指導AIH患者的臨床治療,對改善患者預后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