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鵬 李鵬君 張曉曉 夏睿 田貫輝 馬俊 強東妮
【摘要】新時代時代中國的國情社情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建設的主力軍,其文化底蘊將會對社會的發(fā)展造成深遠影響。本文利用自編的調(diào)查問卷對蘭州大學物理科學技術學院845名本科生進行普查,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理科大學生的人文底蘊有待進一步加強。文章提出多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思想引領等方式提升理科大學生的人文底蘊。
【關鍵詞】新時代;理科大學生;人文底蘊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一個民族只有熱愛自己的文化方能生生不息、永葆生機。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同時十分重視大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關于立德樹人的要求,為了將落到實處,教育部2014年研制印發(fā)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研究成果發(fā)布會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大會提出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綜合表現(xiàn)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等六大素養(yǎng),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各素養(yǎng)之間相互聯(lián)系、互相補充、相互促進,在不同情境中整體發(fā)揮作用。2016年12月在中央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強調(diào)要充分發(fā)揮哲學社會科學的作用,弘揚傳統(tǒng)文化、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提升高校學生人文素養(yǎng),堅定文化自信。本文旨在探討理科大學的人文底蘊現(xiàn)狀、以及理科大學生希望以何種途徑提升其人文底蘊。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采用普查方式,調(diào)查了蘭州大學物理學院845名本科生(剔除無效問卷后),其中男性占84.7%,女性占15.3%;所屬年級,大一占28%,大二占28.5%,大三占28.5%,大四占15%。
(二)測量工具
本研究的測量工具是根據(jù)北京師范大學發(fā)布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體系有關指標編制而成,有關人文底蘊的內(nèi)容包含21道題。主體問卷的Cronbach Alpha系數(shù)為0.976,內(nèi)部的信度很高,達到了統(tǒng)計學的要求。正式施測問卷包括兩方面內(nèi)容:一是調(diào)查對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別、戶籍、政治面貌和年級。二是有關大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了解程度、中國歷史了解程度、對中國文化的熱愛程度以及希望以何種方式學習中國文化等內(nèi)容。共包含21個題項,前20題采用李克特量表5等級測量法(1代表最低,5代表最高),最后將20道題得分求和,并按照不及格(60分以下)、及格( 60-69)、中等(70-79)、良好(80-89)、優(yōu)秀(90及以上)五等級進行分類。
二、數(shù)據(jù)分析
理科大學生人文底蘊分布情況。
由上表可以看出,就人文底蘊得分情況來看,蘭州大學理科本科生中有33.3%的學生得分在60分以下,有34.5%。的學生得分在60-69分區(qū)間,有20.7%的學生得分在70-79分區(qū)間,有7.95的學生得分在80-89分區(qū)間,有3.55的學生得分在90分及以上。綜合來看,人文底蘊得分在70分及以上的僅占32.l%,而得分在60分以下的有33.3%,可見了蘭州大學理科大學生的人文底蘊現(xiàn)狀不容樂觀。
(二)理科大學生對中國歷史及文化的了解程度
由上表可以看出,就對中國歷史的了解程度而言,蘭州大學理科本科生中有0.7%的學生表示非常不了解,有5%的學生表示比較不了解,有38.5%的學生表示了解程度一般,有42.2%的學生表示比較了解,有13.6%的學生表示非常了解,綜合來看有44.2%的學生對中國歷史的了解程度有待提高。就對中國茶文化的了解程度而言,蘭州大學理科本科生中有5.7%的學生表示非常不了解,有25.4%的學生表示比較不了解,有39.7%的學生表示了解程度一般,有21.1%的學生表示比較了解,有8.1%的學生表示非常了解,綜合來看,有70.8%的學生對中國茶文化的了解程度有待提高。就對中國酒文化的了解程度而言,有9.4%的學生表示非常不了解,有24%的學生表示比較不了解,有37.1%的學生表示了解程度一般,有20.9%的學生表示比較了解,有8.6%的學生表示非常了解,綜合來看,有70.5%的學生對中國酒文化的了解程度有待提高。
案例一:張某,男,中共黨員,大二學生,城市戶籍。生活學習中很少關注與中國歷史、中國茶文化與中國酒文化方面的內(nèi)容,并表示身邊的同學也很少關注這些方面的內(nèi)容,大家討論的比較多的是籃球、足球等內(nèi)容。
(三)理科大學生對象棋、書法與繪畫的精通程度
由上表可以看出,就象棋的精通程度而言,蘭州大學理科本科生中有8.8%的學生表示非常不精通,有9.9%的學生表示比較不精通,有45.8%的學生表示精通程度一般,有26.2%的學生表示比較精通,有9.3%的表示非常精通,綜合來看僅有35.5%的學生表示精通象棋,所占比例較低。就書法的精通程度而言,蘭州大學理科本科生中有21.9%的學生表示非常不精通,有25.7%的學生表示比較不精通,有32.5%的學生表示精通程度一般,有13.3%的學生表示比較精通,有6.4%的表示非常精通,僅有19.7%的學生表示精通書法,所占比例非常之低。就繪畫的精通程度而言,蘭州大學理科本科生中有27.3%的學生表示非常不精通,有26.2%。的學生表示比較不精通,有27.3%的學生表示精通程度一般,有11.8%的學生表示比較精通,有7.4%的表示非常精通,僅有19.2%的學生表示精通繪畫,所占比例非常之低。
案例二:劉某,男,共青團員,大三學生,農(nóng)村戶籍。該同學表示自己的會偶爾下下象棋,對于書法與繪畫則是一竅不通,主要的娛樂活動就是打王者榮耀等游戲。同時表示身邊的很多同學不論男女都喜歡玩游戲,而不是練字、繪畫、打球等文娛活動。
(四)理科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熱愛程度
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頻繁,各個領域都在相互影響著,文化領域表現(xiàn)的尤為明顯,好萊塢電影、韓流、快餐文化以及印度瑜伽等等對中國年輕人(突出表現(xiàn)在90之后年輕人)的影響尤為劇烈。越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越要激發(fā)國民對祖國文化的熱愛,引導大家積極學習中國文化,吸收有益的外來文化為我所用。由上表可以看出,蘭州大學理科本科生中,有1.7%的學生表示對中國文化非常不熱愛,有4.9%的學生表示對中華文化比較不熱愛,有32.9%的學生表示對中華文化的熱愛程度一般,有38.1%的學生表示比較熱愛中國文化,有22.5%的學生表示非常熱愛中國文化,綜合來看只有60.6%的學生表達了對中國文化的熱愛,有6.6%的學生明確表示不熱愛中國文化,可見形勢之嚴峻。
案例三:王某,女,中共預備黨員,大四學生,城鎮(zhèn)戶籍。該同學表示自己基本上不看國家電影,喜歡追韓劇、看好萊塢電影、喜歡吃肯德基快餐。并表示身邊的同學談論的最多的就是有關明星、韓劇、好萊塢電影,很少有同學會主動觀看輝煌中國、中國通史紀錄片、國家寶藏等節(jié)目。
(五)理科大學生希望以何種方式學習中國文化
由上表可知,蘭州大學理科本科生中有19.6%的學生希望以讀書會的方式學習中國文化,有12.5%的學生希望以報告會的方式學習中國文化,有25.1%的學生希望以專題講座的形式學習中國文化,有7.4%的學生希望以必修課的形式學習中國文化,有31.1%的學生希望以選修課的形式學習中國文化,有4.4%的學生希望以其他方式學習中國文化,綜合分析發(fā)現(xiàn)最受學生歡迎的三種方式是選修課、專題講座與讀書會。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理科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得分狀況不容樂觀,有33.3%。的學生得分在60分以下,得分在70分及以上的僅占32.1%。
(2)理科大學生對中國歷史與文化的了解程度有待提高,僅有55.8%的學生認為自己了解中國歷史,高達44.2%。的學生認為自己對中國歷史的了解程度一般、甚至是不了解。僅有29.2%的學生表示對中國茶文化了解,高達31.1%的學生認為自己對中國茶文化不了解。僅有29.5%的學生表示對中國酒文化了解,到達33.4%的學生表示對中國酒文化不甚了解。
(3)理科大學生對象棋、書法與繪畫的精通程度有待提高,理科大學生中僅有35.5%的學生表示精通象棋,高達17.7%的學生對象棋不甚精通。理科大學生中僅有19.7%的學生表示精通書法,高達47.6%的學生表示對書法不甚精通。理科大學生中僅有19.2%的學生表示精通繪畫,高達53.5%。的學生表示對繪畫不甚精通。
(4)理科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熱愛程度急需加強,只有60.6%的學生表達了對中國文化的熱愛,有6.6%的學生明確表示不熱愛中國文化,有32.8%的學生處于徘徊之中,可見形勢之嚴峻。
(二)建議
(1)多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人文底蘊提升活動,學生最喜歡的三種方式是選修課、專題講座與讀書會。因此學校應多開設有關選修課,多邀請校內(nèi)外專家開展專題講座,多組織國學經(jīng)典讀書分享會。
(2)要充分發(fā)揮哲學社會科學的作用,弘揚傳統(tǒng)文化、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提升高校學生人文素養(yǎng),堅定文化自信。
(3)積極占領網(wǎng)絡陣地,嚴防腐朽思想對大學生的影響。高校應發(fā)揮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手段,將網(wǎng)絡文化與大學文化相融合,依托新媒體創(chuàng)新大學生輿情引導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充分利用當代大學生對新媒體的喜愛,在新媒體中融入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古典藝術、流行時尚等元素,搭建信息管理與監(jiān)督保障相結合的平臺,用正面的聲音和先進的文化占領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積極引導各班建立微博、微信、QQ等網(wǎng)絡平臺,各年級輔導員堅持實時更新網(wǎng)絡內(nèi)容,使網(wǎng)絡平臺有受眾、有影響、有回應,用“微教育”適應“微時代”,使新技術手段成為推進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培養(yǎng)的重要抓手。
參考文獻
[1]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發(fā)布.人民網(wǎng),2017-01-04.
[2]劉珂嘉.藝術教育提升大學生人文底蘊的探索[J].亞太教育,2015 (9):106-106.
[3]馮淑慧,李文婷.做一名具有人文底蘊的大學生[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漢文版),2007,27(1):102-103.
[4]任楊.基于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視閣下提升大學生文化底蘊路徑探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1).
[5]肖艷,李雪梅,付曉娜.“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大學生人文底蘊提升的實證研究——以河北科技師范學院為例[J].長江叢刊,2017(22):238-238.
[6]劉慶昌.人文底蘊與科學精神——基于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思考[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7(4):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