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穎
摘 要:儒釋道三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中以儒家文化為主干,道家、佛家文化為輔翼。儒釋道三家都具有廣大的心胸,可以包容其他思想的存在,儒釋道三家"重道",盡管道的具體含義不同,但是都以追求道為最高的目標,儒釋道三家都重視智慧,拒絕反智主義。三家文化既有共同之處,各自又具有自己的特色,以此形成了三家溝通發(fā)展的局面。
關(guān)鍵詞:儒釋道;文化;溝通
一、儒、釋、道三家的相同之處
儒釋道三家的相同之處是三家溝通的基礎(chǔ),無此溝通無法進行。有此則三家可以和諧共存。
(一)心胸廣大開闊
心胸廣大開闊是三家最大的共通點,有廣大的胸襟是三家進行溝通的前提。三家無種族的區(qū)分,無地域歧視。儒家一直強調(diào)“天下大同”、“協(xié)和萬邦”的理念,希望構(gòu)建一個和諧共存的命運共體。儒家的和諧共存不是無原則的茍同,“君子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是儒家在進行交流溝通是秉持的理念,也就是說最好的溝通方式是求同存異,而不是同流合污。而道家強調(diào)一種“吾有大患,及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的理念。意思是說正因為每一個人心里對自己的身體、利益的顧慮所以才會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煩惱、憂愁,所以要想消除這些憂愁最好的方式是忘記自己的身體,忘記各種羈絆,用一種更加開闊豁達的方式看待周遭的一切。佛家對待世間萬物的胸襟更加開闊,《心地觀經(jīng)》記載:“一切菩薩復(fù)有四愿成就有情住持三寶,大海劫終不退轉(zhuǎn)。云何為四:一者誓度一切眾生,二者誓斷一切煩惱,三者誓學(xué)一切法門,四者誓證一切佛果。”佛教面對眾生,發(fā)愿度眾生出一切苦,得到解脫,這種寬廣的胸襟,開闊的胸懷是佛教的一大特點。
正是因為三家都具有開闊的胸襟,面對普通人都有一個坦誠、開放的的態(tài)度,所以才吸引眾多的人們學(xué)習他們的思想,奉持他們的學(xué)說。
(二)儒、釋、道三家都“重道”
三家都把“道”作為最高的理念和標準,三家的“道”的具體內(nèi)涵不同但仍然具有不少相通之處。儒家重道,孔子曾經(jīng)說過“朝聞道,夕死可矣”即便是早晨聽聞了大道,晚上死去也死而無怨。足可見孔子對道的追求?!吨杏埂肥侨寮业闹匾?jīng)典,《中庸》尤其重道,認為“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認為道不是玄遠不可及的,真正的道就在普通人的周圍,即便是愚夫愚婦也可以感受到,同事真正的道又是很難說明的,正所謂“費而隱”。類似的道家也認為“道”就在周圍,就在普通的事物里邊,《莊子》中有對這個命題的論述:東郭子問于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睎|郭子曰:“期而后可?!鼻f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痹唬骸昂纹溆跣??”曰:“在屎溺?!睎|郭子不應(yīng)。道之無所不在。即使是在最低賤的事物中都有“道”的存在。佛教也重道,佛法可以看做是對“道”的另一種表述。佛教認為每個人對于佛法的追求也不需要外求,佛教認為對于佛性而言,“人人具足,各個圓成”只要每個人潛心修行,“返聞聞自性”皆可成佛。
儒、釋、道三家重道,并且認為“道”不在虛無縹緲間,而是在周圍的生活、事物里,只要憑借自己的努力就能追求到,這在某種程度上高揚了人的自主性,在這樣的理念下三家具有了溝通共建的基礎(chǔ)。
(三)儒、釋、道三家都重視智慧
儒家教導(dǎo)人們要追求智慧,并且給出了步驟: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意思是要博學(xué)多才,就要對學(xué)問詳細地詢問,徹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別,要切實地力行。從學(xué)習中得到智慧,得到智慧要不斷地反思、在反思的基礎(chǔ)上還要身體力行的實踐??鬃釉谥v到自己的為學(xué)成德次第的時候說到“十五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從十五歲到而立之年這十五年時間里都是學(xué)習的,通過學(xué)習各種知識來獲得智慧。道家也重視智慧。一般的都認為道家是“反智”的,其實不然道家反對的是世間的小聰明、小才智、小智慧,對于真正的大智慧道家是推崇的,而且推崇備至。同樣的,佛教也十分重視智慧,佛教名詞“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古代人對“佛”的理解是“佛者,覺也”,意思是所謂的佛是真正覺悟了智慧的人。佛教崇尚智慧,佛教修行的目標就是追求智慧,去除客塵對人本心的煩擾,智慧是“最高”、“最上”、“最第一”的,獲取最高智慧是佛教修行的目標。人們對佛教存在一些誤解,往往認為佛教是迷信,通過剛才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從獲取智慧的角度來說佛教應(yīng)該是“智信”而不是“迷信”,因獲取智慧而信。
綜上所述,儒、釋、道三家重視智慧、追求智慧、實踐智慧?!爸腔邸痹谌抑姓加泻苤匾戎兀餐淖非蟆爸腔邸钡哪繕?,構(gòu)成了三家和諧共存的基礎(chǔ)。
(四)儒、釋、道三家重“因果”
儒家認為,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指修善積德的個人和家庭,必然有更多的吉慶,作惡壞德的,必是更多的禍殃?!蹲髠鳌る[公元年》也傳達了一種“因果”的理念:“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币馑际钦f干多了不仁義的事情,必定會自取滅亡。道家認為“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狈鸾桃仓匾曇蚬⑶抑匾暋叭酪蚬?,欲知過去因,現(xiàn)在受者是。欲知將來果,現(xiàn)在作者是。一個人前世是做的惡多還是善多?看看他現(xiàn)在是受罪還是享福就知道了。一個人來生會怎么樣,是受罪還是享福呢?看看他現(xiàn)的所作所為就知道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報應(yīng)。
(五)儒、釋、道三家都重“精進”反對“躁進”
持之以恒的學(xué)習是儒家對學(xué)習的基本態(tài)度,儒家強調(diào)“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意思是說,勤奮學(xué)習而不感到滿足,教誨學(xué)生從不倦怠。學(xué)貴以專,貴在堅持不斷,《孟子》中說“其進銳者,其退速”前進太猛的人,后退也會快。只有中庸之道,做得恰到好處,無過無不及才是正確的,才能夠從容不迫地順利地達到目的。道家簽掉謙虛、處下、貴柔,同事強調(diào)“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意思是說墊起腳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穩(wěn);邁著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遠;經(jīng)常自我表現(xiàn)反而名聲大不起來,經(jīng)常自我夸耀反而沒有功勞,自以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認可并獲得尊重。用“道”去衡量這些行為,可以說都是多余無用的,大家都討厭這些行為,所以懂得循序漸進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佛教中有六種“波羅蜜”分別是: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這是菩薩欲成佛道應(yīng)當修行的六種行持。精進就是六波羅蜜之一,足見佛教對精進之重視。佛教是一個重視“悟”的宗教,但是佛教更加重視“悟后起修”,正因為如此,《楞嚴經(jīng)》中才說“理需頓悟,乘悟并銷;事資漸修,因次第盡”將頓悟漸修聯(lián)合在一起說先打開本來證見理體,然后再事上鍛煉,漸除妄習。重視精進,反對躁進是三家共同的特點,精進而不退轉(zhuǎn)是修行的理想目標。
(六)儒、釋、道三家都重“自律”
儒家重視每個人的自我反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這是典型的對自律、反省的表述。儒家不僅重視反省,更重視“慎獨”,《禮記·大學(xué)》:“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鄙鳘氈v究個人道德水平的修養(yǎng),看重個人品行的操守,是個人風范的最高境界。儒家把自律、守信提高到了很高的地位,強調(diào)“人無信不立”“不自律不立”。道家尤其注重“自律”,“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知道自己不知道,是最好的;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是毛病。正是因為承認這種病是病,所以不患這種病。圣人之所以沒有毛病,是因為他把毛病當作毛病對待,所以他就沒有毛病了。佛教也注重“自律”,追求諸惡莫作、諸善奉行的理念。
儒、釋、道三家注重自律,為各自的健康發(fā)展打下重要的基礎(chǔ),正因為自律才能杜絕狹隘的視角,為三家的融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
二、儒、釋、道三家的不同之處
儒釋道三家具有相同之處才使三家和諧共存,三家具有不同之處才使三家各自保持自己的特點。
(一)出世與入世的不同
儒家秉持是入世的理念,既注重本身的修養(yǎng),又注重積極入世,秉持的是“內(nèi)圣外王”的理念,相比較儒家而言,道家是表面上談出世,實際上說的是有出世到入世,追求的目標是“化民”與“治國”之術(shù)。佛教追求的是一個徹底的“出世”態(tài)度,“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相非相”認為一切都是鏡花水月,對一切萬有持否定態(tài)度,希望通過否定現(xiàn)實,不斷修行到達彼岸世界,實現(xiàn)清靜無為的狀態(tài)。
(二)人生觀不同
儒家作為一種積極入世的思想流派,強調(diào)克己復(fù)禮、強調(diào)“明明德”。是積極大人生觀。與之不同的是道家強調(diào)一種貴謙處下的人生觀?!爸资睾凇?、“知雄守雌”。道家最崇尚“上善若水”的態(tài)度,像水一樣能夠隨遇而安。佛教追求的是任性逍遙,隨緣放曠的人生態(tài)度。
三、結(jié)論
儒、釋、道三家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相同點是三家能夠在中華大地上和諧共存,不同點使三家保持了各自的特點。如此才使中華文化更加燦爛和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