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釗
9月8日下午,2018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在京揭曉,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fā)獲得生命科學獎,馬大為、周其林、馮小明共同獲得物質科學獎,林本堅獲得數(shù)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除了袁隆平先生,其他獲獎人公眾相對都不太熟悉,尤其是來自臺灣的林本堅教授,他在電話連線時獲得掌聲的熱烈程度僅次于袁隆平先生。這不僅僅因為他是首位獲獎的臺灣同胞,更因為他的工作領域正是近期為民眾所熱切關注的芯片領域。
今年大獎最為出人意料的就是,生命科學獎與物質科學獎都產生了三位獲獎人,這于未來科學大獎,尚屬首次,而就諾獎而言,已是常態(tài)。中國的未來科學大獎除了在獎金總額上已經追平諾獎,在獲獎者名額上也快速迫近??梢姟爸袊闹Z貝爾獎”已是神形皆備、實至名歸。
今年的生命科學獎頒給了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fā)三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系統(tǒng)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的分子機制和采用新技術選育高產優(yōu)質水稻新品種中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
袁隆平先生已是名滿天下,而李家洋、張啟發(fā)兩位教授,大家知道的并不多,這次生命科學獎的頒發(fā),恰好回應了前段時間關于雜交水稻的熱議。是啊,包括雜交水稻在內的農作物品種改良優(yōu)化,飽含了無數(shù)科學家的辛勞和汗水,我們除了記住袁隆平,也應該記住和袁先生一樣為了中國人民能吃飽飯而做出重大貢獻的這些民族英雄。
李家洋是安徽肥西人,植物分子遺傳學家,他長期從事高等植物生長發(fā)育與代謝途徑調控的分子網絡研究和水稻品種設計育種,著重于闡明高等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機理,并致力于水稻的分子品種設計,培育高產、優(yōu)質、高抗、高效新品種,具有重大國際影響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引領了該領域的國際科學前沿。李家洋領銜的團隊經過十余年的艱辛攻關,通過分子設計育種技術,精準選出高產與優(yōu)質的控制基因“組裝”在一起,破解水稻了“高產不優(yōu)質、優(yōu)質不高產”的難題。該研究成果“水稻高產優(yōu)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也榮獲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張啟發(fā)是湖北公安人,作物遺傳育種和植物分子生物學家,他一直致力于水稻基因組研究,并在此基礎上開發(fā)抗蟲、抗旱、少化的“綠色超級稻”,其領銜開發(fā)的“抗蟲轉基因水稻”就是綠色超級稻研究中的一部分。
正是有了千千萬萬像袁隆平先生一樣優(yōu)秀杰出、任勞任怨的農業(yè)科學家,我們國家才能牢牢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確保國家的種業(yè)安全、糧食安全。此次未來科學大獎把生命科學獎頒給袁隆平先生和他的同行們,可謂是眾望所歸。
最讓人忍俊不禁的是,在電話連線獲獎人時,袁先生第一時間并未接到電話,而是他家里的一位女士先拿起話筒,連聲說“你找袁隆平噢,等一哈”。結果沒有聽清的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項委員會主席駱利群教授把獲獎信息連說兩遍,引起了現(xiàn)場觀眾的哄堂大笑。昨天剛好是袁先生88歲的生日,今天的未來科學大獎應該是袁先生今年收到最好的生日禮物。
今年的物質科學獎由馬大為、周其林和馮小明三位科學家分享,以表彰他們在發(fā)明新催化劑和新反應方面的創(chuàng)造性貢獻,為合成有機分子,特別是藥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徑??梢?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這一說法并不為過,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得者們的工作,其實也對人類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有著重要意義和突出貢獻。這次頒獎結果也表明,交叉學科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未來科研主流方向。
馬大為是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是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復雜天然產物全合成、有機合成方法學、化學生物學等。
周其林是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不對稱催化,包括設計合成新型手性配體和手性催化劑,開發(fā)新的不對稱催化反應;生物活性的手性天然和非天然化合物合成;手性藥物合成等。
馮小明是四川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他主要從事不對稱合成方法學及手性醫(yī)藥、農藥和具有生理活性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對不對稱合成中發(fā)展新型優(yōu)勢手性催化劑、新反應和新策略等核心和挑戰(zhàn)性問題,開展了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
電話聯(lián)系南開大學的周其林教授時,顯示他的電話已關機,主持人解釋說,周教授正在開組會,要求不能帶手機,所以他就關機了。一個兢兢業(yè)業(yè)、勤勤懇懇的科學家形象躍然出現(xiàn)在大家眼前,即使是獲得“中國諾獎”的巨大殊榮和高額獎金,也不能讓周老師中斷組會而等組委會的電話。反而,科學家的科研工作要讓其他一切事物讓路。有了這樣一批認真、較真、專業(yè)、專注并且淡泊名利的科學家,中國的基礎科研何愁不能趕超世界一流水平。
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項主席余金權教授在連線四川大學馮小明教授時,特別叮囑他,“聽說你平時只愿意在實驗室里做實驗,根本不愿意參加頒獎啊,會議呀這些事兒,今年11月的頒獎典禮你來不來呀?”馮教授的回答總算讓大家吃下了一顆定心丸,“來,未來科學大獎我一定來”。
生命科學和物質科學獎公布之后,大家都在期待,今年的數(shù)學與計算機獎項會不會也花落多人呢。結果一個陌生的名字解答了這個疑問,與前兩個獎項不同,今年的數(shù)學與計算機獎獲獎者只有一人,他就是來自寶島臺灣的林本堅教授,獨享百萬美元獎金。
林本堅教授的代表性工作是發(fā)明并推廣浸潤式微影技術,從而成為半導體領域的世界領先者,并改變了全球半導體產業(yè)技術路徑。正是因為他的發(fā)明,包括英特爾等在內的一大批國際巨頭由此舍棄耗資巨大的研究積累,轉而追隨其技術標準,從此造就了臺灣半導體的輝煌成就,林教授一人對臺灣科技業(yè)發(fā)展貢獻巨大。
2002年,林本堅發(fā)明了“浸潤式微影技術”,徹底改變了集成電路的生產。這項技術是在透鏡和硅片表面的間隙中,用水代替空氣以提高分辨率。當時全世界的半導體研發(fā)團隊都在專注于157納米波長技術,林本堅創(chuàng)造性的以193納米波長的光,通過水作為介質,將其縮短至134納米,震驚世界。他孜孜不倦地通過各種國際研討會說服同行使用該技術,由此繼續(xù)將原本難以為繼的摩爾定律延續(xù)下去。從臺積電退休后,林教授被聘為臺灣清華大學教授,為培養(yǎng)半導體研究的人才繼續(xù)貢獻其力量。
在電話連線中,林教授表示,“獲得未來科學大獎是非常榮幸的事情,這是大家對我所做工作的肯定。我本來以為,大陸同行不清楚我做的貢獻,現(xiàn)在看來大家都知道我做的貢獻”。他欣然答應今年11月18日來北京參加頒獎典禮。
其實孔子早就說過,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林教授在半導體、芯片和集成電路領域所做出的杰出貢獻早就得到了世界范圍的認可,數(shù)學與計算機獎項的再次肯定除了表彰林教授在專業(yè)領域的成就,更是將未來科學大獎的影響力更加強勁的擴散到海峽兩岸。
江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大中華地區(qū)和海外的十五億中華兒女都在為祖國及全人類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和進步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2018未來科學大獎已經揭曉,而中國科學發(fā)展的車輪還在滾滾向前,我們期待著11月18日頒獎典禮的星光熠熠,更期待著越來越多杰出科學家的獲獎感言!
未來,向科學進軍!未來,從這里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