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豐月
科學教師要給孩子一把尺子,這把尺子就是觀察的方法、記錄的方法、數(shù)據(jù)分析的方法、比較的方法。這些精細化的思維和能力訓練,是孩子在未來的科學學習過程中最基礎的能力。
小學科學新課標——《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已經(jīng)實施一年多,從2017年9月開始,小學一年級增設科學課,并將其作為基礎性課程。2001年,依據(jù)國務院批準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我國開始進行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將沿用了半個世紀的小學“自然”課更名為“科學”,起始年級也從一年級變?yōu)槿昙?。如今科學課為什么又重回一年級?針對小學低年級的孩子,科學課要怎么教?新課程標準有哪些變化?
現(xiàn)實中,中國孩子的科學興趣狀況是令人擔憂的。由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中國科普研究所共同發(fā)布的“中小學生科學興趣狀況調(diào)查的五個主要發(fā)現(xiàn)”顯示,中小學生對科學的興趣隨年級升高而降低。
曾在小學從事多年科學課教研員的路虹劍也從兒子身上看到了這一問題,“幼兒園時,他會興致勃勃地舉起小拳頭模擬地球和太陽,給我解釋為什么太陽會每天東升西落,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提的科學問題卻越來越少,對科學興趣也越來越淡?!?/p>
在教育界人士看來,科學教育長期淪為“副科”、師資匱乏、課程標準陳舊、科學教育方式不接地氣等都是導致學生科學興趣下降、科學素養(yǎng)不高的重要原因。此次科學課重回一年級、并且被列為與語文、數(shù)學同等重要的“基礎性課程”,或?qū)⒂兄诮鉀Q上述困境。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教師龔長霞認為:“對低年級學生進行科學教育很有必要”。一方面,他們的好奇心強,對科學很感興趣,“總有學生對我說,為什么每周只有一節(jié)科學課,每天都上多好呀”;另一方面,他們雖接觸過很多科學知識,但僅從書本上獲得,而不是來自于實驗或生活經(jīng)驗,并未真正理解和掌握,也無法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問題。
“年齡越小,對事物的好奇心越濃烈,興趣越易培養(yǎng)。在孩子已具備一定知識和理解能力的基礎上,越早介入,越容易在他們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如果能在小學階段培養(yǎng)起對科學的興趣與科學素質(zhì),將會為學生以后的自主教育打下基礎,并有助于對初高中科學課程的深入學習。
從事小學科學課教學22年的王紅始終認為,科學教師要給孩子一把尺子,這把尺子就是觀察的方法、記錄的方法、數(shù)據(jù)分析的方法、比較的方法。這些精細化的思維和能力訓練,是孩子在未來的科學學習過程中最基礎的能力。
所以,為繼續(xù)深化推進小學科學課教育課程,教師應當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要深入理解科學課程的性質(zhì)與功能。教師對科學課程性質(zhì)、功能的理解直接關系到教育教學的實施,關系到教育教學質(zhì)量的優(yōu)劣,進而關系到課程目標的有效達成,甚至關系到科學課程改革的未來,關系到科學課程的發(fā)展和進步。
第二,要準確把握科學探究的內(nèi)涵與方法??茖W探究不是學習科學簡單的一個流程、一個套路,而是要學生經(jīng)歷一個融入觀點、智慧、思考的豐富科學實踐過程,是學生探索科學問題、尋求答案的一個復雜的心路歷程。我國小學科學教育的先驅(qū)劉默耕先生就大力倡導兒童要像科學家一樣“真刀真槍”搞科學!
第三,要注重學習方法指導和學生習慣培養(yǎng)。新課標明確了“小學科學課程倡導以探究式學習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小學一年級學生剛剛入學接受學校的科學教育,在科學知識的學習、科學方法的掌握、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等方面都需要教師的幫助,因此,教師一定要注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起好頭、開好路,為后面的科學學習打好基礎。
相關鏈接:
與2001年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相比,新課程標準有幾點顯著變化:
課程性質(zhì):由科學啟蒙課程改為基礎性課程,強調(diào)科學課在小學階段的重要地位。
開課年級:科學課程的開課年級變?yōu)?~6年級,按照低(1~2年級)、中(3~4年級)、高(5~6年級)三個階段設置課程目標和課程內(nèi)容。原則上按照小學一、二年級每周不少于1課時安排課程,三至六年級的課時數(shù)保持不變。
課程內(nèi)容:在物質(zhì)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三個領域知識的基礎上,增加技術與工程領域的相關內(nèi)容。
課程目標:將以前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修訂為“科學態(tài)度”,新增“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要求學生了解人類活動對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變遷的影響,在科學技術的研究應用中,考慮倫理和道德的價值取向。
學習評價:強調(diào)終結性測評與過程性測評并重,增加學生自評與互評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