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本刊特約記者 李剛 曹帥
本刊記者 齊彬彬
學員參觀全國文明單位——尚志市公路管理站
八月的哈爾濱微風習習,帶來絲絲的涼爽。8月14日至17日,交通運輸行業(yè)新聞宣傳培訓班暨《中國公路》雜志社第二十八期特約記者培訓班在哈爾濱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160多名公路行業(yè)同仁參加了本次培訓活動。黑龍江省公路局黨委委員、副局長林曉海,《中國公路》雜志社常務副社長劉傳雷,《中國公路》雜志社總編輯張儉,《中國公路》雜志社公路與監(jiān)理發(fā)展中心主任、《中國公路》雜志主編張波出席培訓班系列活動,開幕式由劉傳雷主持。會上,還授予了鮑穎等76名同志“《中國公路》雜志2018年度優(yōu)秀特約記者”的稱號。
《中國公路》雜志社特約記者培訓班至今已舉辦了28期,總計培訓了4500余名交通行業(yè)學員。本次培訓班還特別邀請了3位多年從事新聞宣傳工作的優(yōu)秀特約記者——廣東省韶贛高速公路管理中心工會副主席曾憲洪、安徽省銅陵市公路管理局樅陽分局副局長黃言為和貴州省安順公路管理局宣教科負責人王遠峰,分享了如何做好新聞宣傳工作、如何寫好新聞稿件、如何提高《中國公路》投稿的“命中率”等方面的經驗。
曾憲洪針對如何提高《中國公路》投稿命中率問題,提出對雜志的每個欄目進行定位研究,建議根據各自單位的工作內容和特點,有針對性地寫稿、投稿,同時提高對交通行業(yè)重大政策、重大事件的敏感性,寫出“時令”的稿子,這樣的稿件也是編輯和雜志歡迎的稿件。黃言為與《中國公路》“結緣”已有24年,他用4個故事,生動說明了《中國公路》伴隨自己和行業(yè)共同成長的故事。王遠峰分析了特約記者的優(yōu)勢,認為只要積極把握住人脈優(yōu)勢、利用好區(qū)域優(yōu)勢、發(fā)揮機動靈活的優(yōu)勢,避免寫作誤區(qū),多寫多練,就能寫出好稿件。三位優(yōu)秀特約記者不僅是雜志社的老朋友,也是雜志優(yōu)秀的通訊員,他們用樸實的語言和生動的事例,分享了行業(yè)新聞宣傳工作的經驗,引發(fā)了大家的共鳴。
隨著形勢發(fā)展,黨的新聞工作必須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yè)態(tài)、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本次培訓班邀請了多位老師針對行業(yè)輿情研判與宣傳形勢、行業(yè)公眾號運維實戰(zhàn)、當前交通發(fā)展的若干問題、無人機等行業(yè)熱點話題,展開培訓與探討。
培訓期間,學員們還調研采訪了全國文明單位黑龍江省尚志市公路管理站。
劉傳雷
伏桂明
聞達
樊連貴
《中國公路》雜志社常務副社長 劉傳雷
當前形勢下,公路行業(yè)新聞從業(yè)者應該如何應對行業(yè)輿情?
堅持政治正確。利用政治立場上“正確”或“中立”的字句描述事物,以避免因為使用具有褒貶意義的語句,而侵犯他人合理的權益、傷害弱勢群體的利益或尊嚴。
完善機制體制。建好善用新聞發(fā)言人制度,健全完善新聞輿情研判、處置、發(fā)現機制,妥善應對各類突發(fā)輿情事件。
增強新聞輿情意識。習慣于“刪除封堵”“捂蓋子”,把輿情當“敵情”,不愿說、不敢說,往往延誤輿情處置的最佳時機;有的主動放棄話語權,回應不及時、不準確、不對路,促使輿情事件不斷發(fā)酵升溫;還有的面對媒體“本領恐慌”,排斥躲避媒體,把媒體當“霉體”,站到了解決問題的對立面。
增強新聞輿情應對能力。記者要從輿情處置的理念、內在規(guī)律、科學方法等各個方面進行提升完善,既要掌握好應急處置的時度效,又要有具體的真功夫,在輿情處置中把握先機、掌握主動,敢于以真誠換取民心,以民意贏取口碑。
沈陽日報社編委兼重大選題策劃部主任 伏桂明
從會議或公文里捕捉新聞。會議是十分豐富的新聞源,會議上精神最集中,議論最集中,信息最集中。如果記者留心捕捉,細心研究,幾乎每個會議都可以寫出好作品來。那種認為會議新聞必然呆板、枯燥的看法是不全面的。
正確理解官話、套話,不要一味地排斥。一段時間內或者幾年內,文件報告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官話、套話,背后往往對應的是一段時間內或者幾年內最突出、最亟需解決的問題,也是媒體從業(yè)者最應該關注的方向和內容。
重在回答公眾需要答案的一些問題,關注新精神與新情況的結合點,新政策與新需求的結合點,新要求與新愿景的結合點。
選擇鮮活的形式,選擇鮮活的內容。當你開會聽得昏昏欲睡時,能讓你振奮精神,精力集中起來的東西,可能就是你想要的。領導脫稿自由發(fā)揮的內容,是他(她)關注的內容,也可能是你關注的內容。有預發(fā)材料,要提前找到自己的關注點,留下相關人聯系電話(最好直接責任人的)。
觀察現場。觀察與分析是現場的一部分。記者身處現場,所以寫出的新聞才有所不同。堅守在現場,不要在開會中途就離開,還要去其他記者沒到過的地方,在犄角旮旯、隱蔽的地方。一切皆靠一問一答得來,提問要有技巧等。思考與策劃讓現場無限延伸,如市民熱議:沈陽街路“最不科學的交通設置”。準確判斷力決定了采訪投入程度,抓住現場機會。
見證與記錄。歷而有思,思而有獲,獲而有錄,錄而有用,不能不錄,不錄則失。很多內容只有自己積累了,才能隨時為己所用,見證意識和記錄習慣
借力借智。記者不可能事事專、樣樣懂,包打天下。怎么辦?充分借助行業(yè)領域專家及其他外部力量,為我所用。
沈陽網新媒體總監(jiān)、副總經理 聞達
如何通過排版提高閱讀率?
可掃描性。讀者習慣通過掃描符合直覺的區(qū)域去判斷文章是否值得繼續(xù)深讀。這時,不妨把文章最核心的、最能吸引讀者的內容,放在最容易閱覽到的地方。
精華前置。最核心的、最精彩的、最能吸引讀者的內容,要放在前兩段和靠前的部分。
預估閱讀時間。讀者很忙,讓他知道需要多少時間才能讀完。讓讀者對閱讀時間有預期,如果他看了文章的重點區(qū)域,覺得不錯,他會考慮自己能否騰出預估的時間,如果能,就把文章讀完。
板塊化。傳播者必須接受,部分或者大部分讀者不會把文章讀完,可能跳躍速讀,也可能只閱讀自己感興趣的部分。這是我為什么提供速讀預估時間的原因。
讓讀者的視線跳到你預期的地方。既然每個人閱讀時都會跳著讀,且更容易關注到熟悉的、簡單的、外觀不一樣的詞語,排版人員可以利用這一習慣,讓讀者的視線達到預期的地方。
提供呼吸感的排版。讀者在手機閱讀時,處于煩躁的碎片化場景里,如果一篇文章的排版是優(yōu)雅的,將有助于緩解閱讀時的煩躁,間接提高閱讀率。
多年的“網友”在培訓班現場見面合影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攝影家協會理事 樊連貴
隨著無人機的普及,交通運輸系統多家單位開始使用無人機,結束了租用飛機和爬山頭拍攝空中角度的時代。但是,利用無人機拍攝與照相機有所不同,照相機是可以根據拍攝需要更換鏡頭的,飛行器只有一個廣角鏡頭。
了解自己的飛行器。目前,除了專業(yè)無人機,常用的航拍無人機都是多旋翼的,多旋翼主要由機架、動力系統、飛控系統、遙控系統及云臺系統組成。在接觸無人機初期先進行低空飛行,一定要熟悉飛行器的各種功能、作用,經過一段時間的地面飛行,熟練掌握各種操作之后,再逐漸操作高空飛行。
選擇拍攝角度。到達拍攝地點,首先觀察周圍是否有高壓線和信號塔等影響飛行傳輸的構造物體。例如:拍攝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時要選擇離拍攝主體最近的角度,升空之后選擇最佳的角度拍攝,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圍繞互通立交橋進行多角度拍攝。注意,不要飛行太遠。
拍攝時的構圖。無人機攝影構圖與照相機構圖基本沒有區(qū)別。根據無人機鏡頭的特點,它比較適合拍攝較大的場景(全景)。在拍攝時頭腦需要清楚哪些畫面適合無人機拍攝的場景,例如:(圖1)鏡頭的垂直拍攝對稱式構圖。(圖2)對角線構圖等。
圖1 2018年7月9日黃石高速與 新元高速南高營互通立交
圖2 正在建設的太行山高速石門特大橋
短短3天的培訓,內容豐富,涵蓋時代熱點,直擊行業(yè)痛點,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專業(yè)性、指導性,特別是《中國公路》雜志社社長劉文杰的講座,透徹到位,醍醐灌頂,為做好今年和今后交通行業(yè)新聞宣傳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啟迪了思路,增強了信心。正所謂:
八月冰城共聚首,松花江畔秋點兵。
特約名記榮登臺,撰稿經驗一點通。
輿情研判傳驚雷,心系發(fā)展社長情。
公號運維聞而達,新聞故事聽桂明。
航拍利器添新翼,尚志坦途特色濃。
各路豪杰龍歸海,交通強國立新功。
參加培訓班認識了許多行業(yè)宣傳戰(zhàn)線上的新朋友,學習、提高、分享、友誼,是我在此次培訓中的最大收獲!3天的學習,可謂短小精悍、意猶未盡,更新了知識、提升了自我、結識了朋友。不僅對無人機航拍、新聞采訪寫作、微信公眾號營運及行業(yè)內刊的編輯等知識有了新提升,還更新了自己“井底之蛙”的思想,對今后提升自我新聞宣傳工作有較大裨益。同時,在全國公路行業(yè)的專家領導面前,分享了航拍和視頻制作經驗。
筆者從事公路宣傳工作有二十余年,總體感覺這次培訓課程設計比較合理,無論重大主題宣傳策劃,還是給雜志社投稿的實際操作,令人有“溫故而知新”的感覺。自己還要不斷保持學習的心態(tài),與時俱進,為講好公路好故事、唱響公路好聲音發(fā)揮積極作用。
此番學習最大收獲就是“公路行業(yè)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參觀“全國文明單位”黑龍江省尚志市公路管理站的感受。通過看視頻、聽介紹,筆者為該站率先大力改革、立足實際、突出特色、抓好亮點,扎實推進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的成果所震憾?!八街梢怨ビ瘛保覀儗⒉粩嗌钊胄麄餍袠I(yè)精神文明建設的意義,不斷抓好創(chuàng)建載體的建設和宣傳,提升職工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為行業(yè)文明建設,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出努力和貢獻。
3天時間里,聆聽了專家們理論結合實際的對交通運輸發(fā)展狀況宣傳、新聞寫作方面等講解,學習全國同行業(yè)卓越者匠心獨運的無人機等示范。補齊筆者在新聞宣傳、無人機航拍等方面的短板,培養(yǎng)今后發(fā)現新聞的能力。
如何發(fā)現公路新聞,寫好公路故事,伏桂明等專家非常接地氣的講解,使人茅塞頓開,為今后拿起筆寫好呼蘭養(yǎng)路總段公路故事打下基礎,用好手中的筆,弘揚“兩路”精神和養(yǎng)路工人身在苦中不怕苦、身在苦中敢吃苦沉淀出“鋪路石”精神。行業(yè)內優(yōu)秀無人機駕駛航拍經驗分享,以及樊連貴老師的無人機演示,又一次讓這項新技術走近了我們的工作。
行業(yè)輿情分析、無人機攝影、公眾號運維實戰(zhàn)等新聞宣傳培訓內容,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既有專家授課、現場互動,又有理論解讀、實例分析,讓人深受啟發(fā),收獲頗多,開拓了宣傳思路,提高了思維能力。其中,有三個方面的感受讓筆者印象深刻,一是宣傳工作應更加重視高新技術應用,要在原有宣傳手段的基礎上,將航拍技術應用納入日常宣傳手段,不斷提升宣傳效果。二是宣傳工作應積極引導全員參與,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動員每個崗位、每個單位的人員積極參與新聞輿論,有利于深度挖掘不同崗位背后的艱辛、奉獻和成就,展示崗位風采,展現行業(yè)形象,更好地讓社會了解行業(yè)、理解行業(yè)。三是行業(yè)宣傳工作應更加重視宣傳深度和廣度。
筆者參加了多期培訓班,還得到許多編輯老師的指導和幫助,就如同“開了掛”,業(yè)務水平不斷提高,稿件相繼刊登發(fā)表,既提升了自己,又促進了本單位的宣傳工作。
劉文杰社長、張儉總編輯、張波主編每次培訓班均要到現場講課、與我們面對面交流,引領我們走向行業(yè)新聞宣傳的時代前沿,每一位授課老師的精彩講授都讓人受益匪淺。這次還組織學員們參觀了全國文明單位尚志公路管理站,既開闊了眼界,又發(fā)現自身存在的短板和差距。
唯有不斷的學習才是進步的唯一法門,短短的三天學習時間很快結束,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樊連貴老師詳細講解了無人飛行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遭遇突發(fā)情況時如何應對。同時也讓我們明白了其中的艱辛與不易。前期策劃,拍攝時考慮周全,為了一個鏡頭爬上爬下也在所不惜,后期寫稿再三斟酌修改,制作過程精益求精,為了一部好片子,往往需要來回重復很多次,或者為了一瞬間的鏡頭而靜心等待。
通過這次培訓,筆者認識到了自身的不足,也要開始進行一系列的學習,多聽他人的意見與建議。拍攝時多想多看,認真揣摩成片后每一個鏡頭的安排與思想表達。
每一堂課都是由資深專家授課,結合新聞寫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講解,讓學員在較短的時間內有效提高新聞寫作知識本領。特別是劉文杰社長、劉傳雷常務副社長,分別講授了“當前交通發(fā)展的若干問題”和“行業(yè)輿情研判與宣傳形勢分析”,讓學員們了解掌握到我國當前的宣傳工作面臨的新問題,通過輿情研判和宣傳形式分析,增強了學員們新聞輿情的應對能力。培訓班還特意安排優(yōu)秀特約記者上講臺分享從事新聞工作的經歷,以及在新聞宣傳工作中取得的一些經驗,更是讓學員們學習到在普通培訓班無法學習到的實踐知識。
“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保恳淮螌W習,只要用心學習,就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學習不僅是一個過程,更是一種知識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