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歆(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教育學博士,T-school 教研總監(jiān))
擁有健康的職業(yè)觀,是財商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們口袋里的“財富”是通過辛苦工作交換得來的,作為家長,如何對待自己的工作,如何和孩子解釋工作的意義與價值,這都會影響孩子對于自己以后職業(yè)選擇的判斷和他們對于未來工作的態(tài)度。
有些媽媽因為產(chǎn)假結束不得不回去工作時,我們會經(jīng)常聽到她們的愧疚,她們對不在寶寶身邊的擔憂。那么,這種內(nèi)疚感,是否合理呢?媽媽對寶寶之外生活的向往必然和寶寶的健康成長矛盾嗎?
經(jīng)常會聽到很多家長上班時,對哭得梨花帶雨的孩子道別:“媽媽上班工作掙錢給你買玩具!”這種說法是否恰當?
這些問題其實既與家長的職業(yè)觀有關,也與兒童觀相關聯(lián)。如果想要給寶寶們傳達一種健康的職業(yè)觀,我們需要認真審視這兩種互相影響的價值觀。
如果認真思考,其實每個人的工作都不僅僅是為了掙錢 —— 雖然有的時候經(jīng)濟的壓力太大或者工作本身太枯燥、環(huán)境太惡劣,以至于我們自己(我們 “懶惰的大腦”—參見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歸因的時候,會簡單地說“我是為了掙錢”。人類從誕生開始就與勞動緊密相關,是勞動幫助我們創(chuàng)造工具,而工具又幫助人類進一步的演化。勞動與人類每一步發(fā)展與進步都密不可分,到今天仍然如此?,F(xiàn)代社會的工作是人類勞動的一種—這種勞動需要與家庭之外的其他人合作,并生產(chǎn)出社會所需要的產(chǎn)品。因此,這種勞動的另外一大意義就是滿足成人社會交往的需要。不論多么獨立的個體都無法否認,人是一種“社會動物”(參見戴維·布魯克斯《社會動物》),因此,無論男女,我們都有一種與其他成人交往的需求。而現(xiàn)代社會的“工作”就是起到這樣的作用。
所以,回到上面的幾個問題,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媽媽去上班的時候,并不僅僅是為了“上班掙錢給寶寶買玩具”;媽媽感到“需要回去工作”是一種非常合理的“社會人”的需求。因此,在我們跟孩子解釋“為什么要上班”這個問題時,也不要僅僅停留在“掙錢養(yǎng)家”“買玩具”上,而是要讓孩子知道工作能給父母帶來的其他社會意義,比如個人價值、社會責任、交往的需要等等,這也能減少孩子的內(nèi)疚感。因為許多孩子會將爸爸媽媽上班辛苦,歸因到“要給自己買奶粉、買玩具”上。
那為什么,媽媽,甚至爸爸,會為回到職場感到強烈的內(nèi)疚呢?這就涉及我前面提到的“兒童觀”了。
在物質(zhì)充裕、教育發(fā)達,但是社會變化快速,人際關系更加松散的現(xiàn)代社會,有兩種“迷思”影響了今天很多父母的兒童觀。第一,我們不得不借各種心理學的“術”去進行自我管理,以獲得暫時的“平衡”。因此,今天的父母尤其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且傾向認為這種心理健康是靠家庭來獲取的,至少在早期,尤其重視家庭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
第二,在成人面對外在社會感到難以獲得信任或溫暖的時候,我們把感情的需求轉化到對兒童“浪漫化”,我們愿意相信兒童對成人的強烈依賴,并認為所有天生的,沒有被成人社會影響的嬰幼兒都是近乎完美的。因此,這種完美需要被父母,尤其是媽媽守護,而對除了父母之外的其他照顧者充滿了 懷疑。
在這兩種迷思下,很多其實并不被科學所證實的心理學概念非常流行,并且深深影響了我們的兒童觀:比如依戀理論的濫用,比如過度養(yǎng)育的概念。其實,人類從出生的第一天就是社會的,心理健康從來都不僅僅能依賴于家庭內(nèi)部的力量來實現(xiàn)的,而且沒有所謂不被成人社會影響的嬰幼兒。我們從感情,到語言、性別的構建,都是從一出生,甚至出生之前就被打上了當下社會的烙印。兒童對社會性發(fā)展的需要并不低于(甚至在某個年齡段高于)成人(參見朱迪斯·哈里斯《教養(yǎng)的迷思》)。在這里提到這些迷思,是希望幫助今天的父母與當下的流行觀念拉開一些距離,以利于觀察到我們的兒童觀受到特定時代的影響,以及這種兒童觀是如何影響到我們的職業(yè)觀的。
如果父母能看到兒童與成人一樣具有社會交往的需求,兒童從一開始也被各種各樣社會關系影響的時候,媽媽們也許能更加從容地接納其他成人的照料,也能更加接納自己去工作的需求,而且更加認識到自己工作的價值遠遠超過掙錢的意義:母親的工作當然帶來了經(jīng)濟貢獻;但母親的工作更是為孩子做出了榜樣——出門,與外面社會的交往是一件積極的事情;對家庭之外的社會做出貢獻,更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對工作擁有如此積極態(tài)度的父母,尤其是媽媽,對孩子的正面影響遠遠大于媽媽們所擔心的分離焦慮。
在父母自己有了健康的職業(yè)觀,可以不內(nèi)疚、自信地邁出家門為自己和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該如何滲透給孩子健康的職業(yè)觀呢?
1 “我熱愛我的工作”
我們對自己所做事情的熱愛,對自己所做事情價值的認可,會非常直接地感染到孩子。如果父母總是抱怨“工作太辛苦”“工作沒有價值”“同事關系不好”“老板總是剝削人”等等。孩子會在無形中吸收到這些負面的暗示,認為工作是一件不快樂的事情。或者如果父母整日懶散、工作態(tài)度不積極,這也會讓孩子有樣學樣!所以,請父母盡量少在孩子面前抱怨有關工作的負面情緒,多和孩子聊聊自己工作上一些有趣的事兒和人,讓孩子從小對于自己未來的職業(yè)有一份向往。
當然,對于產(chǎn)后剛恢復工作的媽媽來說,非常需要同事以及工作環(huán)境的理解和支持。你身邊如果有一位剛剛上班的媽媽,請發(fā)自內(nèi)心地認可她的貢獻,請從現(xiàn)在做起,你在幫助一位偉大的媽媽,你也在幫助更多的孩子建立健康的職業(yè)觀以擁抱積極的未來!
2 “讓孩子了解我在做什么”
帶著孩子,我們非常容易沉浸在當下,不論是當下的幸福還是焦慮。但是,孩子既是當下的,更是未來的。所以,在感到焦慮的時候,父母要多想象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長的未來。比如,我會想到我的孩子們會為有一位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的博士媽媽而自豪;我的孩子們會為一位創(chuàng)立新興學校的媽媽而獲得更好的成長。這些信念,我也會不斷在合適的情境下與孩子溝通,讓我的孩子知道我在做什么,并創(chuàng)造一些機會讓孩子們也為媽媽“小驕傲”一下。比如,我在大學給學生做講座時,沒人看老大,我就帶著5歲的他來到自己的大學,跟著學生們一起“聽講”。當然,我的學術內(nèi)容,小小的他一點都不懂。但是,他非常驚訝于“媽媽的學校樓好大啊”“媽媽,你真的能給那么多叔叔阿姨講課啊”這些“言傳身教”的效果,也超出了我自己的預期。讓本來還很內(nèi)疚的我,非常欣慰和高興。
3 與孩子不斷暢想未來
在生活中,父母可以帶著孩子觀察現(xiàn)實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職業(yè)角色,比如超市里的收銀員、公交車上的售票員、大馬路上的交警、餐廳的服務員等,這些有著不同種類工作的叔叔阿姨們是怎么工作的呢?他們需要掌握哪些本領才能勝任自己的本職工作呢?這些都可以隨時隨地和孩子一起探討,可以問問孩子:“你有什么夢想呢?你長大以后想做什么呢?”孩子的回答一定是五花八門,很多時候也一定會讓你意想不到,但是這都沒有關系,一定記得不要輕易否定孩子的夢想,也不要將你對孩子的職業(yè)期許強加給孩子。
比如有的孩子想當售票員(理由是喜歡坐車),那父母就可以在家里和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的游戲,一起制作車票,讓孩子扮演“售票員“,家長“上車”買“票”,最后要收“車”下班了,請售票員整理清算一下一共賺了多少錢。這就是一個很簡單、有趣的職業(yè)體驗游戲,其中也涵蓋了財商啟蒙的內(nèi)容。
幸福生活的定義因人而異,但它一定少不了滿足基本需求的物質(zhì)條件、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如果父母擁有了健康的職業(yè)觀,那么他一定會通過自己的勞動創(chuàng)造物質(zhì)價值,同時為自己、為他人、為社會積極創(chuàng)造精神價值,并從這兩類價值中獲取成就感與快樂,并將這種快樂感染給孩子,無形中幫助孩子塑造健康積極的職業(yè)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