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玲,李花,穆蘭芳,馬永萍,海長娥
(青海省婦女兒童醫(yī)院,青海 西寧 810000)
宮頸癌在女性腫瘤發(fā)病率中僅次于乳腺癌。晚 期宮頸癌以放化療為主,早期多采取廣泛性子宮切除術+盆腔淋巴清掃術[1]。宮頸癌手術面積較大,宮旁組織損傷及術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emale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PFD)的發(fā)生概率也大。PFD屬于慢性疾病,治療時間相對較長,加重患者心理壓力及經(jīng)濟負擔。本文對宮頸癌和子宮良性病變患者行全子宮切除后盆底功能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并探討相關影響因素。
回顧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12月該院收治的因宮頸癌和子宮良性病變行子宮全切除的11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其分為宮頸癌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7例。宮頸癌組:年齡38~60歲,平均(45.2±8.8)歲;體重44~72 kg,平均(62.6±5.3)kg;對照組:年齡38~60歲,平均(44.8±6.9)歲;體重44~74 kg,平均(61.6±7.8)kg。宮頸癌組納入標準:年齡≤60歲,因宮頸癌行廣泛性子宮切除術+盆腔淋巴結切除術。排除標準:術前接受過放療或單純放化療。對照組納入標準:同期因子宮良性病變行子宮全切除。排除標準:年齡>60歲。本研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所有調查統(tǒng)計人員均為該院婦產(chǎn)科醫(yī)務工作者,具備相應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jīng)驗、溝通能力強,能準確使用相關盆底測量儀器,對患者的相關臨床癥狀可作出準確判斷,在參與調查前均接受統(tǒng)一培訓[2]。
對納入患者采用電話詢問,由調查人員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及相關盆底指標測量。對術后6~12個月患者資料進行統(tǒng)計整理,主要包括[患者的一般資料(年齡、體重、體重指數(shù)(BMI)、分娩方式及分娩次數(shù)等)、宮頸癌患者治療情況(手術方式、術后病理及術后放化療等)、圍術期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留置尿管時間、住院時間,手術前后有無尿失禁、尿潴留及排便困難等情況。了解患者術后盆底功能情況(排尿功能,排便功能,生活質量),采用盆底動力評估治療儀-Phenix USB8檢測盆底電生理指標變化(I類肌纖維力、Ⅰ類肌疲勞度、Ⅱ類肌纖維力、Ⅱ類肌疲勞度及肌電位)。
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比較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比較做χ2檢驗或Fisher概率法,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留置尿管、住院時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宮頸癌組手術時間、留置尿管時間、住院時間都長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多于對照組(P<0.05)。兩組肛門排氣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術后盆底電生理功能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宮頸癌組Ⅰ類肌纖維力級別及疲勞度、Ⅱ類肌纖維力級別及疲勞度絕對值均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兩組術前尿失禁、尿潴留及排便困難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發(fā)生率均有所上升,宮頸癌組尿失禁和便失禁發(fā)生率高于對照組(χ2=1.056,P=0.604;FisherP=0.162)。見表 3。
宮頸癌組中,發(fā)生PFD共計37例(64.9%)。宮頸癌組術后PFD影響因素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年齡>45歲、便秘、分娩次數(shù)≥2次、術后時間≥12個月、導管留置時間≥7 d及絕經(jīng)患者PFD發(fā)生率提高(P<0.05);BMI、是否進行術后放療與PFD的發(fā)生無相關性(P>0.05)。見表4。
表 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n =57,±s)
表 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n =57,±s)
組別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肛門排氣/d 留置尿管/d 住院時間/d宮頸癌組 191.25±6.90 231.44±13.90 3.22±1.50 9.12±5.10 14.42±5.60對照組 112.34±7.80 176.29±12.40 2.93±1.80 3.61±1.30 6.71±2.50 t值 57.207 22.353 0.934 7.904 9.492 P值 0.000 0.000 0.352 0.000 0.000
表2 兩組術后盆底電生理功能比較 (n =57,±s)
表2 兩組術后盆底電生理功能比較 (n =57,±s)
組別 I類肌纖維力(級別) I類肌疲勞度/% Ⅱ類肌纖維力(級別) Ⅱ類肌疲勞度/% 肌電位/UV宮頸癌組 2.2±1.4 -3.4±2.5 1.5±0.8 -0.7±0.14 7.8±3.2對照組 3.7±1.4 -1.2±2.2 2.8±0.9 -0.2±0.15 10.2±3.6 t值 5.645 4.92 8.276 16.926 3.761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表3 兩組手術前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情況比較 [n =52,例(%)]
表4 宮頸癌組術后PFD影響因素比較
宮頸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的一種,早期宮頸癌長采取廣泛性子宮切除術+盆腔淋巴清掃術。近年來PFD的發(fā)生率呈逐年上升態(tài)勢,越來越影響到女性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PFD的因素有許多,其中以盆腹腔手術最為常見,而宮頸癌子宮全切手術又以其手術面積大、時間長,成為導致PFD發(fā)生的重要因素[3]。由于宮頸癌患者術后PFD的發(fā)生率較高,找出相關危險因素,對該病的防治意義重大。
本實驗中,宮頸癌患者的手術時間、留置尿管時間、住院時間都高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多于對照組,兩組的肛門排氣時間無差異,說明宮頸癌較子宮良性病變手術面積更大,對手術操作者的能力要求更高。子宮切除手術主要切除子宮動脈、主韌帶、圓韌帶及相關血管等,會導致患者盆地的肌肉、結締組織及韌帶等結構發(fā)生改變,手術造成的神經(jīng)組織損傷也會進一步破壞盆腔的結構完整性,減弱盆底支持功能[4]。術后宮頸癌組Ⅰ類肌纖維力級別及疲勞度、Ⅱ類肌纖維力級別及疲勞度均高于對照組,說明宮頸癌手術對患者的盆底電生理功能影響更大。
子宮切除手術后,患者常出現(xiàn)PFD并發(fā)癥,以尿失禁、尿潴留、排便困難及便失禁最為常見,這些并發(fā)癥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產(chǎn)生不利影響[5]。子宮切除手術確實能引發(fā)PFD,宮頸癌組由于術中出血量多,留置尿管時間長等因素影響,導致宮頸癌患者PFD相關癥狀發(fā)生率上升,術前2例尿潴留患者是宮頸癌合并下尿路感染所致,術后增加2例,可能是由于宮頸癌術中子宮、陰道和鄰近組織切除范圍較大,導致膀胱失去支撐發(fā)生解剖結構改變,此外較長的手術時間也會使雙側支配膀胱和尿道的交感、副交感神經(jīng)受到損傷,排尿功能減弱,引發(fā)尿潴留[6]。術后患者的尿失禁例數(shù)增加可能是由于子宮切除后雌性激素水平較低,卵巢供血不足[7]。術前的11例宮頸癌排便困難患者多為習慣性便秘,術后增加7例,可能是由于肛門直腸功能紊亂造成大便干結。有研究表明,宮頸癌根治術后相對于單純的子宮全切術更易發(fā)生尿潴留,但本試驗中兩組術后尿潴留發(fā)生率無差異,推測可能是由于樣本數(shù)量偏少所致。
宮頸癌手術中的子宮切除會導致患者盆底器官失去來自上部的牽拉力,使PFD發(fā)病率增加[8-9]。隨著年齡的增加,人體的各項生理機能會逐漸下降,外部生存環(huán)境和一些不良生活習慣的長期影響,會導致女性的盆底支持組織隨年齡的增大由堅固到逐漸松弛。各項生理器官的衰老導致盆底組織變得薄弱,使近端尿道下降至更低、更孤立位置,更容易發(fā)生PFD[10];便秘是導致陰部神經(jīng)受損的一個重要因素。研究表明,重復處于緊張狀態(tài)的排便動作會造成陰部神經(jīng)斷裂或后期的神經(jīng)病變,而陰部神經(jīng)主要支配外尿道括約肌,神經(jīng)受損會導致尿道神經(jīng)支配和功能紊亂,尿道阻力隨之下降,容易出現(xiàn)尿失禁[11-12];分娩或產(chǎn)傷等造成的陰部損傷,會造成支托膀胱頸和尿道周圍的連接組織結構破壞,導致盆底支持能力下降、腹壓升高時肌肉的收縮能力下降、盆底不能形成吊床樣結構來支撐和關閉尿道,分娩次數(shù)越多,對盆底肌肉及子宮主韌帶造成的損傷就會更嚴重,使PFD發(fā)生概率增大[13-14];女性尿道相對較短,尿道口的細菌容易上行感染,宮頸癌患者術后,身體各項機能還未恢復,抵抗力較差,留置尿管的時間越長,各種病菌進入膀胱的概率就越大,更容易引發(fā)泌尿道感染[14];雌激素有促進陰道上皮增生,有利于傷口愈合等作用,是保持盆底的組織結構、張力、膠原含量、血供及神經(jīng)再生所必須。絕經(jīng)后女性的雌激素分泌量迅速減少、局部供血變差、神經(jīng)營養(yǎng)不良,導致局部組織無法被及時修復,盆底的支持組織變得薄弱[15],該變化再加上宮頸癌手術造成的損傷,提高了PFD的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宮頸癌患者相比于因子宮良性病變行子宮全切除的患者更容易發(fā)生PFD。患者的年齡、便秘、分娩次數(shù)、術后留置尿管時間及是否絕經(jīng)等都與PFD的發(fā)生有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