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彩燕
[摘要] 目的 觀察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對糖尿病患者康復的效果。 方法 選取該院2014年8月—2017年9月間收治的的糖尿病患者154例,行數(shù)字隨機法分成兩組,對照組(n=77)采取常規(guī)健康教育模式,觀察組(n=77)則采取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比較兩組患者康復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干預后三酰甘油、膽固醇、空腹血糖水平低于干預前及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干預后血糖監(jiān)測能力、認知評分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干預后血糖監(jiān)測能力、認知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可明顯提高糖尿病患者康復的效果,是一種科學而有效的教育模式。
[關鍵詞] 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糖尿??;康復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05(a)-0127-03
糖尿病是常見慢性疾病,缺乏特效治療方法,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除了和治療有關外,還與患者自身的行為有密切關系,探討糖尿病的有效健康教育對提高患者康復效果有利[1]。常規(guī)健康教育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全面性和針對性方面有所欠缺,改善目前健康教育模式是提高糖尿病康復效果的重要途徑。該研究對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對糖尿病患者康復的效果進行觀察,現(xiàn)分析2014年8月—2017年9月間該院收治的154例糖尿病患者臨床資料,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的糖尿病患者154例,納入標準:簽署同意書配合實驗者,年齡≥50歲者;排除標準:嚴重糖尿病者,無法配合實驗者,嚴重心、腦、腎、肝損害者,精神疾病者,腫瘤者;行數(shù)字隨機法分成兩組,觀察組77例,其中男43例,女34例,年齡在50~76歲,平均年齡(58.3±3.1)歲;學歷:文盲6例,小學16例,初中20例,高中及以上學歷35例;對照組77例,其中男45例,女32例,年齡在50~74歲,平均年齡(57.9±3.0)歲;學歷:文盲8例,小學15例,初中21例,高中及以上學歷3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觀察組 采取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①知識:一對一為患者介紹糖尿病相關知識、正確飲食、運動方案等,使用血糖自我監(jiān)測知識調查問卷對患者進行考核,了解患者掌握情況,并對錯誤的知識,給予有針對性的講解。指導患者嘗試血糖監(jiān)測方式,反復指導,指導患者可獨立完成為止。對患者的疑問及時給予解答,避免進入盲區(qū)。②信念:根據(jù)對患者的了解,發(fā)放糖尿病健康手冊后,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同時鼓勵患者,協(xié)助患者建立抵抗疾病的信心。利用書刊、專家講座、PPT、科教電視、病危案例等方式,進行更生動的講解,為患者建立自信,讓患者有信心長期與病魔作斗爭。密切跟蹤患者血糖水平,待患者出院后,由患者進行自我血糖監(jiān)測,監(jiān)測有錯誤時,要及時進行糾正,避免出院后,重復錯誤。③行為:指導患者遵義服藥、正確飲食、規(guī)律休息、健康運動、血糖監(jiān)測,并講解每項的目的和利害。鼓勵患者進行血糖日記,每天監(jiān)測血糖水平后,進行記錄,若有異常,可及時告知醫(yī)生,進行藥物調整或者重新檢查。制定運動方案、飲食方案,指導患者遵從正確的飲食及運動方式調養(yǎng)身體。待患者出院后,要定期隨訪,隨訪6個月,通過電話隨訪、微信隨訪等方式,及時了解患者的血糖水平,對于自我監(jiān)測能力較差的患者,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
1.2.2 對照組 采取常規(guī)健康教育模式,為患者及家屬介紹糖尿病相關知識、自我血糖監(jiān)測方法等,每周進行3次糖尿病相關知識健康講座,出院后隨訪6個月,對患者進行口試考核,提出糖尿病相關知識,由患者解答,判斷患者認知能力,并進行自我血糖監(jiān)測,考核行為能力。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干預前、后6個月三酰甘油、膽固醇、空腹血糖水平,對患者血糖監(jiān)測的能力及認知進行評分[2],滿分30分,分數(shù)越高代表血糖監(jiān)測能力及認知水平越好。
1.4 統(tǒng)計方法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干預前、后血脂及空腹血糖水平
兩組患者干預前三酰甘油、膽固醇、空腹血糖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干預后三酰甘油、膽固醇、空腹血糖水平低于干預前及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干預前、后血糖監(jiān)測的能力、認知評分
兩組患者干預前血糖監(jiān)測能力、認知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干預后血糖監(jiān)測能力、認知評分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干預后血糖監(jiān)測能力、認知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隨著工作生活節(jié)奏加快,飲食結構改變,糖尿病的發(fā)病率一直居高不下,是威脅我國人民健康的一大殺手[3-4]。作為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糖尿病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較大,并且可能誘發(fā)各類糖尿病并發(fā)癥。雖然醫(yī)學不斷進步,但目前仍未完全攻克糖尿病,血糖控制仍然是最主要的治療目的,而血糖控制除了適宜的治療外,與患者的遵醫(yī)行為以及生活習慣密不可分,而常規(guī)的健康教育模式雖然可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依從性,改善糖尿病康復效果,但仍然不令人滿意,改進目前健康教育方式,使患者掌握正確的血糖控制方法,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重要的研究課題[5]。
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是較為先進的健康教育理念,主要從患者認知、信念以及行為3個方面入手,以達到健康教育目的[6-7]。①患者對自身疾病的了解程度關系到患者的自我護理、自我血糖監(jiān)測以及飲食調控,而大部分患者對糖尿病相關知識一知半解,因此知識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境,也是整個健康教育能否順利進行的先決條件。②患者的信念也十分重要,患者的治療積極性也關系到糖尿病控制效果。行為健康教育是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的最終環(huán)節(jié),患者在對糖尿病的知識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并且樹立了治療信心后,還需指導患者確立健康的飲食計劃,督促患者遵從醫(yī)囑用藥,根據(jù)每一位患者的健康檔案,協(xié)助患者制定有效的健康教育計劃,并且糾正患者的生活習慣以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同時指定合理的運動計劃,可明顯提高糖尿病的康復效果,對患者有利[8-9]。該研究結果中顯示,觀察組患者干預后三酰甘油、膽固醇、空腹血糖水平低于干預前及對照組,說明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起到了確切的干預效果,并且該研究還觀察了兩組干預后認知評分以及血糖監(jiān)測能力,結果中顯示,觀察組能力評分以及認知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知信行健康教育更為全面,可起到多方面的正面作用,對患者有利。
綜上所述,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是醫(yī)學界研究的熱點話題,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和患者日常行為密不可分,常規(guī)的健康教育難以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而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可提高患者對糖尿病的認知,改善治療信心,糾正不良行為,對糖尿病患者的整體康復有利。
[參考文獻]
[1] 黃麗亞,符興南.知信行健康教育聯(lián)合辨證施膳對糖尿病患者血糖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5,30(9):85-87.
[2] Prezio EA,Cheng D,Balasubramanian BA,et al.Community Diabetes Education (CoDE) for uninsured Mexican American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 culturally tailored diabetes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program led by a community health worker[J].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2013,100(1):19-28.
[3] 孫君珍,符杏清,蔡媛媛,等.知信行理論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4,20(28):3557-3560.
[4] 馮佳佳,蘭潔.住院糖尿病患者知信行模式及健康教育需求的調查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15(5):508-510.
[5] 郁晞,黃耀峰,彭麗霞,等.某農村社區(qū)糖尿病患者知信行調查和健康干預效果評價[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3, 21(1):9-11.
[6] 朱潔萍,朱玉妹.知信行模式在精神分裂癥伴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8):39-40.
[7] 戴冉,羅崴,張知光,等.不同干預模式對糖尿病患者知信行影響的評價[J].中國社會醫(yī)學雜志,2014(4):259-262.
[8] 孫金姍,李健,孔祥靜,等.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在糖尿病足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17,33(9):848-851.
[9] 顧靜意.運用知信行模式對社區(qū)糖尿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2):79-80.
(收稿日期:2018-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