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華英 劉懷樂??
摘要: 用實證的方法認識Na2S與FeCl3溶液混合與作用,從反應現(xiàn)象去認識反應過程,從而得出這樣的認識: 在反應生成的黑色沉淀中,一定有FeS和單質(zhì)硫S,但不含F(xiàn)e(OH)3。一般說來,僅在Na2S過量的情況下,黑色沉淀中才可能有Fe2S3。
關鍵詞: 雙水解反應; 平行反應; 氧化反應; 先后反應; Fe2S3
文章編號: 10056629(2018)8008803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B
20多年前我們仔細思考過Na2S與FeCl3溶液反應的問題,并有文字的敘述[1]。最近有同行朋友不約而同地也以此為題寫了一篇文章需要我們斟酌。仔細看了以后,我們覺得還有必要重新審視這個問題。
1 問題背景
在中學不少教輔資料上都出現(xiàn)了Na2S與FeCl3溶液反應的問題,無論是公開討論也好,抑或是教師在課堂上講課也好,既有相同的認識,也有不同的聲音。例如:
(1) 肯定會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
2FeCl3+Na2S2FeCl2+2NaCl+S↓
2Fe3++S2-2Fe2++S↓
(2) 可能還有黑色Fe2S3和FeS生成;
2Fe3++3S2-Fe2S3↓
Fe2++S2-FeS↓
(3) 是否還有Na2S與FeCl3之間發(fā)生所謂的雙水解反應;
2FeCl3+3Na2S+6H2O2Fe(OH)3↓+3H2S↑+6NaCl
2Fe3++3S2-+6H2O2Fe(OH)3↓+3H2S↑
(4) FeCl3溶液有氧化性,當FeCl3過量時反應生成的Fe2S3,是否還有可以進一步被FeCl3氧化生成S的可能性。
以上陳述以及反應表達式似乎都是順理成章的,但有兩個問題在教學時需要面對。一是理論假設和實驗事實是否一致,二是反應試劑的濃度、加入的先后順序是否對反應現(xiàn)象和生成物的種類產(chǎn)生影響。
2 反應過程初探
2.1 添加試劑的順序不同,現(xiàn)象不同
實驗1 在稀的Na2S溶液中逐滴加入FeCl3稀溶液,直至過量。
為了觀察方便,試管里注入不少于1/3試管體積的Na2S稀溶液,逐滴加入FeCl3稀溶液。從沿著試管壁加入的第1滴FeCl3溶液開始,靜置觀察幾秒鐘之后再振蕩,可見即刻有濃濃的黑墨色沉淀生成;當?shù)稳氲?滴,第3滴,直至FeCl3溶液過量,可見黑色沉淀在逐漸增多之后又逐漸部分溶解,呈黃褐色渾濁樣。
鑒于Na2S溶液呈強堿性反應,反應開初,F(xiàn)eCl3與Na2S溶液之間主要是以發(fā)生簡單離子反應(復分解反應)為主,生成Fe2S3沉淀:
由于FeCl3溶液的濃度很稀,氧化能力弱,以下反應很難發(fā)生,即使發(fā)生了,在數(shù)量上也是很次要的。
隨著生成黑色沉淀(Fe2S3)量的增多,Na2S溶液消耗殆盡時,溶液的pH減小,F(xiàn)eCl3的氧化性相對增強,因此反應后期滴入的FeCl3溶液可能將Fe2S3溶解(氧化),使反應混合液呈黃褐色渾濁樣。
實驗2 在稀FeCl3溶液中逐滴加入稀Na2S溶液,直至過量。
注意觀察,當?shù)?滴Na2S溶液與FeCl3溶液接觸的一瞬間,也立即生成濃墨黑樣的Fe2S3沉淀,當沉淀下沉擴散時又可以被下層的FeCl3溶解(氧化),這時的溶液因混有單質(zhì)S呈黃褐色樣(反應同前)。待后繼滴入的Na2S把FeCl3消耗殆盡時(最先滴入的S2-幾乎全部轉(zhuǎn)化成單質(zhì)S,黃褐色樣更加渾濁;溶液中的Fe3+也幾乎全部轉(zhuǎn)化為Fe2+),之后滴入的S2-則與Fe2+結(jié)合生成大量同樣呈濃墨黑樣的FeS沉淀。反應過程可大致表示于下:
2.2 所用試劑的濃度、用量不同,現(xiàn)象也不同
不同濃度的FeCl3和Na2S溶液相混合,可以有下所示的4種不同作用情況:
如果相互滴加試劑的順序、試劑的濃度不同,①②③種情況跟實驗1和實驗2的現(xiàn)象是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唯獨第④種情況的反應顯著放熱。似乎可以這樣認為,只要溶液稀了,反應熱會被稀釋,熱現(xiàn)象不明顯。
實驗5 在FeCl3的濃溶液中,逐滴加入濃的Na2S直至過量。反應主要生成大量墨黑色的Fe2S3和FeS的混合沉淀。盡管不可避免也會有Fe3+與S2-,以及Fe3+與Fe2S3間的氧化還原反應生成黃色單質(zhì)S,但是由于深黑色FeS等的掩蓋作用,黃色無法顯現(xiàn)出來。
實驗6 在Na2S的濃溶液中,逐滴加入濃的FeCl3溶液,直至過量。反應開初也生成墨黑色的硫化物沉淀,但到反應后期,由于Fe3+的氧化作用,致使S2-、 Fe2S3、 FeS中的S均被Fe3+氧化成單質(zhì)S,整個反應產(chǎn)物呈明顯的淡黃色渾濁。實驗5和實驗6一墨一黃,形成鮮明的對比。
實驗7 由實驗1~實驗6所得到的黑色沉淀,分別靜置過夜,用吸液滴管吸出(棄去)上層清液,然后在沉淀中加入適量的酒精,振蕩,靜置,然后把靜置后的上層清液吸出,輕輕注入盛有半試管水的液面上,你會發(fā)現(xiàn)液面上立即顯白色渾濁,這是溶解在酒精中的S,因改換溶劑(水)而被析出。這是墨黑色沉淀中有單質(zhì)S存在的鐵證。
3 不可忽視的兩個問題
3.1 沉淀中有沒有Fe(OH)3
根據(jù)Na2S和FeCl3溶液的酸堿性,似乎順理成章地可以寫這兩種鹽溶液之間所謂的雙水解反應:
于是,有人認為黑色沉淀中也含有Fe(OH)3。
我們認為,Na2S與FeCl3溶液之間的反應,無論是Na2S滴入FeCl3溶液中,還是FeCl3滴進Na2S溶液中,又特別是在Na2S溶液過量的情況下,黑色沉淀中幾乎不可能有Fe(OH)3存在。下面的實驗有力地支持了這種認識。
實驗8 試管里裝入新制的、經(jīng)水充分洗滌呈中性的Fe(OH)3沉淀,當?shù)稳隢a2S溶液時,可見棕色的Fe(OH)3沉淀慢慢變成了黑色。如果把這種沉淀洗滌后加入FeCl3溶液,沉淀又復溶解。
3.2 FeCl3溶液不宜酸化
習慣上都要在配制好的FeCl3溶液中加幾滴稀鹽酸以防止FeCl3水解,本實驗中若將FeCl3溶液酸化是不恰當?shù)?。原因有二?/p>
(1) Na2S容易被氧化成Na2SO3。即使是新購進的分析純Na2S也多少含有少
量被氧化生成的Na2SO3。所以,將試劑Na2S溶液酸化,會出現(xiàn)乳白色渾濁。
顯然,用鹽酸去酸化FeCl3溶液對本實驗會有干擾。
(2) 酸化的FeCl3的氧化性,比沒有酸化的FeCl3溶液有更強的氧化性,
可能會產(chǎn)生多種干擾影響對本實驗的觀察和認識。
綜上可見,Na2S與FeCl3溶液混合,無論溶液是稀是濃,也無論是Na2S滴入FeCl3溶液中,抑或是FeCl3滴入Na2S溶液中,也僅僅是反應過程稍有不同。在所生成的沉淀中,一定含有FeS和單質(zhì)S,但不含F(xiàn)e(OH)3,也僅在Na2S過量的情況下,沉淀中才可能含有Fe2S3。
4 導教導學思考
FeCl3與Na2S溶液之間的反應在教學中所要討論的問題可能遠不止這些,但它帶給我們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導學思想可能還遠不止這些。我們認為,明確以下幾點導學思想會更有益處:
第一,類似像FeCl3與Na2S溶液之間的反應,在中學化學里作定量研究意義不大,要刻意去配制有準確濃度的試劑來做實驗也沒必要;兩種溶液的濃度——濃與稀都是相對的,只要濃與稀在實驗現(xiàn)象上有明顯差別,則足以論證和說明問題。
第二,導學中應強調(diào)反應過程,特別是通過觀察化學現(xiàn)象去認識化學反應過程,進而體味化學反應的復雜性:
(1) 反應物相同,反應物的濃度、添加試劑的順序不同,反應的現(xiàn)象、反應的過程都可能不相同。
(2) 一般來說,一個化學方程式可以表達一個事實;但是反過來,一個事實很難用一個方程式來表達。
(3) 反應物相同,條件不同,生成物不相同的反應已為大家熟知;還有反應條件相同,而又同時發(fā)生多種平行反應,也要讓學生有所了解和理解。
第三,有條件的學校和班級,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讓他們感受“只有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才是能動的實踐,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盲目的實踐比什么都可怕”的道理。
參考文獻:
[1]劉懷樂著.中華化學教學實證與求索[M].重慶: 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 129~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