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嬌,王健,皮紅英
(1.解放軍總醫(yī)院 南樓心血管內科,北京 100853; 2.解放軍總醫(yī)院 研究生管理大隊;3.解放軍總醫(yī)院 護理部)
經(jīng)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自20世紀90年代引入我國以來,由于操作簡單,留置時間長,可為患者提供中期至長期的靜脈輸液和腸外營養(yǎng)治療,避免了高刺激性、高滲性藥物對血管的損傷,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但是,由于PICC在體內留置的長度較長,導管相關性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高達1%~58%[1-2],且有研究[3-4]指出,因PICC導管相關性血栓導致的肺血栓栓塞發(fā)生率由2%上升到38%。如何有效預防導管相關性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一直是研究的熱點。適宜的手部運動(如握拳、旋腕)、抗凝藥物的使用等都能一定程度降低導管相關性血栓發(fā)生率[5-6]。但是,對于高危人群(病情危重、臥床時間長、不能活動、合并多種疾病不適用抗凝藥物的老年患者)目前仍缺乏有效的血栓預防策略。國外學者[7-10]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進行了深入研究,建議對肢體進行間歇性體外加壓。該措施可以加快血流速度,同時可通過內皮刺激來增加纖溶活性[11-12],有助于抗血栓形成。美國胸科協(xié)會抗栓治療指南[13]建議,將下肢間歇加壓系統(tǒng)(抗血栓泵)應用于有高出血風險的患者或作為抗凝預防的輔助治療。因此,我們提出假說,將間歇加壓系統(tǒng)應用于上肢,可預防PICC相關性血栓。但是由于上、下肢生理、解剖結構的差異,并不能直接將下肢抗血栓壓力系統(tǒng)直接應用于上肢,而且目前也未見上肢應用抗血栓壓力系統(tǒng)的相關研究報道。因此,本研究擬對PICC置管人群進行適宜的上肢抗血栓壓力測定,探討不同壓力值對PICC置管患者腋靜脈血流動力學的影響,同時評估患者舒適度,從而確定最適宜的上肢加壓壓力值,為高危患者PICC相關性血栓預防新策略提供理論支持,現(xiàn)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2017年10-11月,便利抽樣方法選取在解放軍總醫(yī)院門診綜合治療室治療的PICC患者61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6例、女35例,年齡18~80歲,平均(50.25±16.62)歲。除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征外,均為腫瘤患者;右臂置管33例、左臂置管28例;穿刺靜脈主要為貴要靜脈,共57例,另外肘正中靜脈2例、頭靜脈1例;穿刺點距肘窩1.5~13 cm,平均(6.17±1.89)cm;PICC置入深度36~48 cm,平均(41.76±2.98)cm;肘窩上10 cm臂圍19~32 cm ,平均(25.72±2.85)cm;平均PICC留置時間10~314 d,中位留置時間99 d;收縮壓為86~155 mmHg (1 mmHg=0.133 kPa),平均(121.20±17.47)mmHg;舒張壓為51~97mmHg ,平均(71.16±9.06) mmHg。納入標準:(1)患者年齡≥18歲;(2)在解放軍總醫(yī)院門診綜合治療室留置PICC管;(3)穿刺點在肘窩上方;(4)肘窩上10 cm臂圍18~35 cm;(5)無靜脈血栓栓塞癥病史;(6)上肢無水腫;(7)B超檢查無PICC血栓。排除標準:(1)穿刺點在肘窩下方;(2)肘窩上10 cm臂圍>35 cm或<18 cm;(3)有靜脈血栓栓塞癥病史;(4)上肢水腫;(5)B超檢查有PICC血栓患者。本試驗已報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對照的方法,61例患者均依次進行20、40、60 mmHg等3個壓力值的壓力測試。具體操作方法如下:(1)超聲檢查(超聲儀Whale T9,上海)從確?;颊卟淮嬖赑ICC導管相關性血栓。(2)將手表式血壓計(魚躍,江蘇)袖帶展平(袖帶氣囊長23 cm、寬13 cm、袖帶長45 cm、寬14 cm) ,驅盡袖帶內氣體,將袖帶平整地纏繞于PICC置管側上肢,袖帶上端與肘關節(jié)平齊,松緊度以能放入一手指為宜。將脈氧儀置于患者該手臂中指,監(jiān)測動脈氧飽和度。(3)采用超聲探頭在患者腋靜脈血流豐富處測量腋靜脈血流速度。(4)觀察患者在壓力值20、40、60 mmHg時,腋靜脈血流速度變化。
1.3 質量控制 研究過程中,采用雙盲的方法,即患者及超聲檢查者對加壓壓力值并不知曉,僅操作者知曉加壓壓力值。對試驗人員進行統(tǒng)一培訓,以確保各項操作一致。所有超聲檢查由同一操作者使用同一臺儀器完成。課題組中超聲檢查者已完成至少1000例次的PICC置管患者上肢靜脈超聲檢查。而在測量血壓時使用同一血壓計,且采用一計時器計時。
1.4 觀察指標 (1)腋靜脈血流峰速度。記錄患者血流基線速度及每次加壓后腋靜脈血流峰速度。采用超聲探頭在患者腋靜脈血流豐富處停留,保持不動,以測量腋靜脈血流速度。觀察患者在壓力值20、40、60 mmHg時,腋靜脈血流速度變化。若患者平靜狀態(tài)下舒張壓低于60 mmHg,第3次壓力值為平靜狀態(tài)下舒張壓值(共6例患者舒張壓低于60 mmHg ,其中1例患者為51 mmHg、1例患者為54 mmHg、3例患者為58 mmHg、1例患者為59 mmHg)。每位患者均依次進行3次加壓?;颊呒俺暀z查者均未告知加壓壓力值,加壓速度為10 mmHg/s,到達壓力值后立即釋放,每次加壓間隔為10 min。(2)舒適度評分。在每次加壓測量結束后,患者進行舒適度評分。采用10分標尺法,難以忍受的不適為0分,沒有不適為10分。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腋靜脈血流峰速度、舒適度評分由于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四分位數(shù)表示,并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資料的非參數(shù)檢驗。以P<0.05或P<0.01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同壓力下腋靜脈血流速度的變化 患者平靜狀態(tài)及20、40、60 mmHg加壓狀態(tài)下的血流峰速度數(shù)值見表1。除40 mmHg與60 mmHg壓力狀態(tài)下,腋靜脈血流峰速度變化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外,其余各組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不同壓力下腋靜脈
a:P<0.05,與平靜狀態(tài)下比較;
b:P<0.05,與壓力為20 mmHg時比較
2.2 不同壓力下患者舒適度評分的變化 不同壓力下,患者舒適度評分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不同壓力下患者舒適度評分的變化[n=61,分,M(P25,P75)]
3.1 上肢加壓可顯著加快腋靜脈血流速度 血栓形成的三要素為血流緩慢、血液高凝狀態(tài)及血管內皮損傷。由于PICC管的置入,使血管管徑減少,進而血流量減少,血流速度減慢。Nifong等[14]曾報道,上肢靜脈血流量由于PICC管的置入會減少93%,由此可推測PICC相關性血栓形成的關鍵是血流緩慢。本研究使用血壓計包裹患者前臂肢體,突然的壓力使血管受壓、血流增速,且由于靜脈瓣的阻擋作用,使血流向近心端移動,從而使PICC所在靜脈內血流速度增加。壓力為20 mmHg時,腋靜脈血流增速67%;壓力為40mmHg時,腋靜脈血流增速113%;壓力為60 mmHg時,腋靜脈血流增速129%。學者[7-10]研究發(fā)現(xiàn),使用間歇加壓系統(tǒng),可使股靜脈血流速度增速50%~250%,通過該效應可有效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PICC置管患者雖然血管內存在PICC管,但加壓同樣可以增加血管內血流速度,且在20、40、60 mmHg的壓力下,其增幅與下肢相似。張敏[15]研究報道,自主握拳,僅使腋靜脈血流速度增加57%,遠低于加壓引起的血流速度變化,故單從血流速度上看,握拳對血栓預防的作用遠遠小于上肢加壓被動運動。
3.2 上肢加壓是患者可耐受的血栓預防方法 本研究在試驗前先為患者測量血壓,以得到該患者平靜狀態(tài)時的血壓值。收縮壓代表阻斷患者動脈血流的壓力[16],達到該壓力時動脈血流被完全阻斷;壓力在舒張壓與收縮壓之間時,動脈血流仍然受阻;而壓力低于舒張壓時,動脈血流可順暢流動。本試驗中選取的壓力值均小于舒張壓,因此患者的動脈血流并未受阻,患者僅在加壓過程中有輕度的壓迫感,并且能耐受。故患者進行自主舒適度評分時,分值均較高,中位數(shù)為9分;且不同壓力下舒適度評分差異也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我們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對患者靜脈氧飽和度進行了監(jiān)測。所有患者均未出現(xiàn)靜脈氧飽和度變化,也未出現(xiàn)穿刺點出血、肢體麻木或患者要求暫停等情況。因此,若使用上肢加壓預防PICC相關性血栓,患者舒適度較高。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患者腋靜脈血流速度在加壓波峰出現(xiàn)后幾秒內恢復至基線水平,加壓僅引起脈沖式血流變化,不存在對整體血流速度造成影響,也不存在加壓部位長期缺血,安全隱患少。
3.3 上肢加壓預防PICC相關性血栓最適宜的壓力值為40 mmHg 本研究結果顯示,從腋靜脈血流速度變化程度上看,加壓至40 mmHg與60 mmHg效果相同,高于加壓至20 mmHg??紤]可能與受壓部位為前臂,存儲血流量較少,加壓至40 mmHg即可將存儲血液全部加速釋放有關。如果使用上肢加壓預防PICC相關性血栓,從醫(yī)學倫理學不傷害原則考慮,40 mmHg為較適宜的壓力值。
綜上所述,上肢加壓可大幅度增加患者腋靜脈血流速度,并不引起患者不適及出現(xiàn)不良反應,為患者可耐受的預防PICC相關性血栓的物理方法。40 mmHg為該方法實施最適宜的壓力值,加壓至40 mmHg可使患者血流增速113%,下一步我們將會進行臨床試驗,驗證其臨床預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