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雄
【關鍵詞】 營養(yǎng)早餐;道德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4—0030—01
生活處處顯德育,作為惠民政策之一的貧困地區(qū)學生營養(yǎng)早餐也不例外,不僅體現黨的政策關懷,讓學生感念黨恩,知恩勤學,更主要的是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教育,把德育滲透到學生的生活中,實際上就是貫穿于學校的每一個生活角落,創(chuàng)建德育陣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從生活習慣入手,培植做事起于微的理念
說學生營養(yǎng)早餐的道德教育之前,我先引入一個故事: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人們對于諾貝爾獎獲得者非常崇敬,有個記者問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里學到的呢?” 這位白發(fā)蒼蒼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平靜地回答:“是在幼兒園。” 記者感到非常驚奇,又問道:“為什么是在幼兒園呢?您認為您在幼兒園里學到了什么呢?” 諾貝爾獎獲得者微笑著回答:“在幼兒園里,我學會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后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我認為,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細思量,大師們終生所學到的最主要的東西,就是幼兒園老師教給他們的良好態(tài)度和習慣。 時至今日,中小學生的生活習慣都被父母、爺爺奶奶替代了,到學校又被大多數老師忽視了,習慣成自然,鑒于此,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就重拾記憶的故事,借學生的營養(yǎng)早餐培養(yǎng)孩子們的生活習慣。具體做法是一盆清水(冬天是熱水),一塊香皂,兩三條毛巾,學生排隊洗洗小手(先把小手浸在水中,然后搓香皂,清洗,擦干,分飯就餐)。餐桌上有餐巾紙,吃過拭嘴擦手,用擦桌布抹餐桌。自己的餐具自己洗,先用洗潔凈清洗,再用清水沖洗,最后消毒。我是從一二年級開始的,從未中斷過。小事情大教育,那是一輩子的人生。杜絕病從口入的源頭,因為農村學校大多沒有餐廳,都是在教室課桌上就餐,講衛(wèi)生只停留在口頭上,沒有落實到行動上。而良好習慣應從小養(yǎng)成,從每天到校的第一件事做起。
二、從學會做事入手,植根擔當責任的意識
學生營養(yǎng)早餐是學校必不可少的一項工作,是農村學校班主任履職的外在表現,優(yōu)劣就在于訓練學生的德育行為。我的做法是分工負責,敢于擔當。一二年級孩子小,卻有很多事要做,取餐具,打飯,分餐,指導學生洗手,清洗餐具,消毒。一開始我從個子比較高的學生入手陪老師做這些事,慢慢地讓他們獨立完成其中的幾項,再分組負責各承擔一項,周月輪流,及時在綜合素質評價表中作以體現,激發(fā)孩子們敢于擔當責任的勇氣,進而培養(yǎng)每一個孩子的服務意識。
三、從德育陣地入手,創(chuàng)建主題育人的思想
農村教育,家長、學校更關注的是孩子的成績,尤其是學生少的小學更忽視了主題活動。其實真正的教育是身臨其境的體驗,一所小學新生入校就用一支鉛筆用途的體驗,致使70%以上的人走上社會體現了人生的價值,減少了本地區(qū)的犯罪率。作為中國農村,提升孩子們的人文素養(yǎng),切不可或缺主題教育活動,只有觸動心靈深處的體驗,才會潛移默化矯正人性的弱點。于是,我規(guī)劃了“兒童須惜營養(yǎng)餐”的主題話動,學生自由組合5人小組,設計了“我與爸爸媽媽分享珍惜勞動成果的警句”、“我跟爸爸媽媽學講愛惜糧食的故事”、“我心中的營養(yǎng)餐”、“分享營養(yǎng)餐的利與弊”、“心懷祖國感念黨恩的感受”,由小組分工,孩子與家長一起準備,形式可以多樣,為期兩周,中途我及時跟蹤輔導,當活動那一刻我被震驚了,稚氣的孩子完全火爆,體驗中理解著“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的真理。
四、從學會做人入手,學會感念恩情的情懷
“吃水不忘挖井人”,不錯,社會中一些不良現象沖擊著學校教育,拷問學校的責任,是呀!我立德樹人的宗旨就是時刻利用一切生話中的育人理念,所以,每天給孩子分餐不忘讓孩子們雙手接碗,口中說一句“謝謝老師”,久了在家長會上,家長們夸孩子進步可大了,居然在吃飯前會說“謝謝媽媽或奶奶”。一個細節(jié),一句贊譽的言語,卻甜透了我的心。除此之外,我在引領誦讀《三字經》《弟子規(guī)》《中華字經》《唐宋古詩》時也不忘釋講反哺跪乳的含義。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