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梅, 陳淑娜, 田道靜, 雷加英, 趙 艷
(濟南軍區(qū)總醫(yī)院, 1. 胸外科; 2. 肝膽外科, 濟南 山東, 250031)
肺癌近年來發(fā)病率呈逐年遞增趨勢,而每年因肺癌死亡的人數(shù)高達130萬人,在所有惡性腫瘤中排名第1, 且非小細胞肺癌在所有肺癌類型中位居首位[1]。臨床治療肺癌的方法主要有生物治療、放療、化療、靶向治療及手術治療等,但肺癌患者5年存活率一直低于20%[2]。目前,臨床醫(yī)學仍無法明確肺癌的發(fā)病機制,但經(jīng)研究證實其飲食習慣、心理情緒及生活行為等多種不良因素與肺癌存在密切聯(lián)系,故術后給予患者有效的護理模式對改善患者心理情緒、飲食習慣及生活行為等具有重要意義[3-4]。因此,本研究為改善患者肺功能、心理情緒及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對術后健康教育模式在肺癌患者中的應用價值進行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5年3月—2017年6月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360例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符合入選標準。根據(jù)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研究組,各180例。對照組男102例,女78例; 年齡46~78歲,平均年齡(65.1±5.7)歲; 文化水平: 小學文化52例,初中文化78例,高中及以上文化50例。研究組男98例,女82例; 年齡44~81歲,平均年齡(66.4±5.4)歲; 文化水平: 小學文化54例,初中文化82例,高中及以上文化44例。納入標準: ① 所有入選患者確診為肺癌并行肺癌切除術治療[5]; ② 患者能積極配合醫(yī)護人員,具有自主、清晰意識; ③ 無神經(jīng)性疾病者; ④ 無心臟、肝、腎等嚴重器官性疾病者; ⑤ 本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⑥ 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 ① 存在語言障礙者,無法進行交流; ② 存在呼吸道感染者[6]; ③ 合并心血管疾病者; ④ 患者依從性較差,不能積極配合醫(yī)護人員; ⑤ 存在意識障礙者; ⑥ 非自愿參加者。2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模式,包括飲食指導、用藥指導、情志調理、疼痛干預、心理干預等。保證病房良好衛(wèi)生情況,維持適宜的溫濕度; 制定科學合理的飲食計劃; 指導患者科學用藥,并告知不按時服藥的嚴重后果; 及時與患者進行心靈溝通,改善患者心理健康水平; 每天于清晨、飯后1 h及睡覺前各安排20 min訓練時間。
1.2.2 研究組: 采用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組在對照組護理模式基礎上采用健康教育模式,具體如下。① 制定健康教育方案: 根據(jù)患者不同身體需求,給予患者制定針對性健康教育指導,由于健康教育指導具有預見性及計劃性,可連續(xù)不斷地對患者進行強化指導和效果評估,能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為使健康教育具有明確目標,可根據(jù)不同患者身體需求制作詳細的健康教育路線圖及表格。② 開展多種形式健康教育活動: 發(fā)放結合圖畫的健康教育手冊,播放多媒體健康教育視頻,以提高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的認知度和增加疾病的相關知識儲備。1周開展2次面對面教育,教育內容主要包括自我護理及防護并發(fā)癥等。護理教育以問答形式開展,將理論知識和臨床經(jīng)驗作為基礎,利于疾病相關性知識的鞏固。③ 呼吸功能訓練: 采用光盤教學,患者需與光盤同步進行訓練,如遇到不懂的環(huán)節(jié),應給予放慢動作或重復播放,并由專業(yè)人員對其進行詳細講解,以幫助患者學會整套訓練。④ 心理干預: 由專業(yè)心理咨詢護士對肺癌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心理護理方案主要由心理治療、認知重建及放松治療組成。叮囑出院的患者要保持樂觀心態(tài),并邀請已治愈的患者與正在治療的患者進行經(jīng)驗交談。
觀察并對比2組患者護理前后肺功能、心理健康水平及生活質量情況。① 肺功能: 采用第1秒用力肺活量(FEV1)、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等指標評估患者護理前后肺功能情況[7]。② 心理健康水平: 分別給予焦慮自評量表(SAS)及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護理前后2組患者焦慮、抑郁情況[8], 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焦慮、抑郁越嚴重。③ 生活質量: 采用美國醫(yī)學局生活質量健康調查量表(SF-36量表)評估2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9], 其中包括社會功能、生理機能、精神健康、生理職能等8項內容,每項指標均換算成100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護理干預前, 2組患者肺功能指標(FEV1、VC、FVC)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組患者護理后的肺功能指標均優(yōu)于護理前,且研究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護理前后肺功能指標對比
與護理前比較, *P<0.05; 與護理后比較, #P<0.05。
護理前, 2組患者心理健康指標(SAS、SDS)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護理后, 2組患者SAS、SDS評分均低于護理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與抑郁評分對比 分
與護理前比較, *P<0.05; 與護理后比較, #P<0.05。
實施干預前, 2組患者的SF-36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SF-36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護理前后2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 分
與護理前比較, *P<0.05; 與護理后比較, #P<0.05。
肺癌為一種具有極高發(fā)病率及病死率的惡性腫瘤,一般男性多于女性[10]。研究[11]顯示中國肺癌發(fā)病率近年來處于快速增長趨勢,其中男性的肺癌發(fā)病率及病死率在所有惡性腫瘤中排名首位。目前,臨床醫(yī)學針對肺癌的主要治療方法為肺段及肺葉切除術,但由于手術給予患者麻醉以及手術過程中擠壓患者肺葉、術后損傷患者肺功能,易造成患者出現(xiàn)肺不張及呼吸道感染等并發(fā)癥[12]。研究[13]顯示,呼吸功能鍛煉是提高患者肺功能,減少呼吸道感染概率的有效方法,故有效的呼吸功能鍛煉對肺癌患者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tǒng)的呼吸功能鍛煉是由該醫(yī)院的責任醫(yī)師完成,雖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具有多種缺陷,如由于肺癌多發(fā)于中老年人,存在一定的溝通障礙,理解能力較差,故對呼吸功能鍛煉的接受能力較差[14]。同時,因呼吸功能鍛煉相關方法較為復雜,且枯燥乏味,若長時間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極易造成患者注意力分散,從而使宣教效果降低[15]。因此,從患者實際狀況出發(fā),為強化患者呼吸功能鍛煉的記憶能力,在中老年健康教育中引用多媒體技術至關重要。多媒體是將動畫、圖形、圖像、文字和聲音進行有機結合的一種多功能形式,優(yōu)點較多: ① 多媒體由于具有圖文并茂、視聽結合,同時其趣味性較強,故患者具有較高的接受度[16]; ② 觀看影像視頻時,可由多名患者一同觀看,能減輕患者的恐懼心理[17]; ③ 多媒體視頻具有重復播放及慢速播放功能,當患者遇到重點難點時,可將視頻放慢或重復播放,以加深患者印象,提高患者記憶力; 當患者與視頻進行同步訓練時,能提高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均可有效提高呼吸功能鍛煉效果[18]。本研究顯示,護理后2組患者肺功能均優(yōu)于護理前,且研究組優(yōu)于對照組,分析原因是呼吸功能鍛煉具有多種方法,且過程復雜、枯燥乏味,給予長時間的健康宣教,可減少宣教效果[19]。但多媒體將動畫、圖形、圖像、文字和聲音有機結合在一起,將枯燥的內容轉變?yōu)樾问絻热葚S富的視頻呈現(xiàn)給患者,有利于患者順利完成一整套動作,故研究組患者肺功能恢復顯著[20]。同時,護理后2組患者SAS、SDS評分均低于護理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說明聘請專業(yè)的心理咨詢護士對肺癌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包括心理治療、認知重建及放松治療,可有效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而護理后2組患者生活質量SF-36評分均明顯高于護理前,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說明術后健康教育模式能有效恢復患者肺功能,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術后健康教育模式效果顯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及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