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楠
(鞍山師范學院 國際交流學院,遼寧 鞍山 114007)
自2009年11月新HSK正式實施以來,2010年考生的數(shù)量為117 294人,2011年為179 592人,增幅達50%[1]。據(jù)2014年漢語考試海外考點工作會議統(tǒng)計,截至2014年3月,全球漢語學習者已超過1億人。2013年,全球共有500萬人次參加各類漢語考試,其中HSK、HSKK、YCT和BCT考生達到創(chuàng)紀錄的37.2萬人。全球漢語考試考點達875個,遍布114個國家和地區(qū)。其中HSK已成為留學中國的通行證、申請來華留學獎學金的必備條件和學校教學評估的重要手段,并被越來越多國家的政府部門和跨國企業(yè)作為員工招聘、提薪和晉升的重要依據(jù)。通過這些數(shù)據(jù)可看出,參加HSK考試并希望獲得相應級別證書的學生越來越多。然而能夠自如閱讀漢語材料的學生不多,再加上閱讀部分是影響留學生取得證書的主要因素,廣大HSK閱讀輔導教師對教學方法和策略的探索也越來越重視。因此,本文以鞍山師范學院從2014年開始的對新HSK閱讀教學進行的嘗試性改革為例,通過對2014—2017年鞍山師范學院留學生新HSK閱讀成績進行分析,深入探究HSK閱讀教學改革。
新HSK一級到六級閱讀部分總分為100分,60分合格。2014年到2017年間,鞍山師范學院共計217人次的留學生參加了新HSK考試,大部分留學生在開始前接受過學校安排的閱讀課程考前輔導。按照鞍山師范學院教學管理規(guī)定:報考HSK(一級)的留學生在輔導前必須完成《漢語教程(修訂版)》第一冊(上、下)的學習,掌握150個最常用詞語和相關語法知識;報考HSK(二級)的留學生在輔導前必須完成《漢語教程(修訂版)》第二冊(上、下)的學習,掌握300個最常用詞語和相關語法知識;報考HSK(三級)的留學生在輔導前必須完成《漢語教程(修訂版)》第三冊(上、下)的學習,掌握600個最常用詞語和相關語法知識;報考HSK(四級)的留學生在輔導前必須完成《成功之路提高篇》的學習,能夠掌握1 200個常用詞語;報考HSK(五級)的留學生在輔導前必須完成《成功之路跨越篇》的學習,掌握2 500個常用詞語;報考HSK(六級)的留學生在輔導前必須完成《成功之路成功篇》的學習,掌握5 000個及以上的常用詞語。
從留學生的新HSK閱讀成績看,2014年到2017年獲得合格分數(shù)的人數(shù)比例呈遞升的趨勢,獲得2、3、4級閱讀合格分數(shù)的人數(shù)相對較多,獲得1、5、6級閱讀合格的人數(shù)相對較少,而獲得1-6級閱讀合格分數(shù)的人數(shù)也從2014年的10%升到2016年的30%,同比增長20%。雖然不能排除參加考試的漢語言本科生高年級人數(shù)增多的因素,但與這部分學生增加的比例相比較,仍然能看出留學生的HSK閱讀單元成績呈現(xiàn)均勻上升的趨勢,這意味留學生對中文閱讀的技能技巧掌握程度不斷提高??梢?,于2014年起鞍山師范學院實施的新HSK閱讀輔導課的改革嘗試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
通過對鞍山師范學院2014年至2017年期間的新HSK閱讀教學進行考察,可以看出鞍山師范學院對留學生進行的新HSK閱讀輔導教學安排日趨完善,學生在考試中取得的成績也有相對幅度的提高,但是成績的背后還存在很多不足。為此,筆者選取了四年中參加HSK考試的100名學生進行了關于“考生認為閱讀失分的主要原因”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其中34%的學生認為詞匯量不夠,28%的學生認為欠缺文章背景知識,20%的學生認為平時練習少,18%的學生認為平時練習與HSK沒關系。面對這樣的結果,筆者進行了反思。
詞匯是閱讀的基礎,詞匯量的大小及熟練程度與閱讀理解有著最直接、最重要的關系。通過上面的調查,可知,詞匯量不足是學生提高漢語閱讀水平的最大障礙。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是教師在課上詳盡給出詞匯的語音,解釋生詞在教材文章中的意思,然后擴展。這實際上是一種“解碼”式的教學,強調的是學生對詞匯的記憶能力,這樣做的結果會導致課堂時間多被詞語釋義占用,學生的注意力也浪費在詞上面,最終對意義的理解幫助并不大;而且這樣的教學模式還會使學生養(yǎng)成一種依賴性,學生會總是寄希望于教師的講解,在得不到教師的講解時,轉而求助于字典,長此以往,其結果只能是使學生養(yǎng)成緩慢閱讀的習慣,并缺乏獨立閱讀的能力。
筆者認為應改變這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們在閱讀時把注意力集中在對內容的整體理解上,將詞匯作為閱讀學習的副產(chǎn)品,在閱讀過程中自然地、漸進地、間接地學習詞匯。為了能讓學生們擺脫對個別詞匯的依賴而理解整體,教師應教授學生一些猜詞的技巧。例如根據(jù)偏旁分析、語素猜測、詞語互譯、縮略語、上下文語境猜測等方法釋義。詞匯的積累和擴充是閱讀的一個重要任務,而猜詞就是留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學習新詞語、擴大詞匯量的主要方法[2]。講授猜詞方法后,教師還可以嘗試讓學生們閱讀一篇文章,先標出所有不認識的詞語,試著完成有關理解性聯(lián)系;接著讓學生從不認識的詞中選出幾個,猜測詞義并說明猜測的依據(jù)。這樣既能加強學生對猜詞方法的掌握,同時也能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增加學生們學習詞匯的興趣。
閱讀課是一門重要的專項技能訓練課,其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技巧,提高閱讀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根據(jù)閱讀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和新HSK的題型分析,閱讀部分主要考查學生閱讀技能技巧和理解能力,主要包括:掌握閱讀材料的主要用意和大意的能力;了解所讀材料主要事實和信息的能力;跳躍障礙,捕捉所需的某些細節(jié)的能力;根據(jù)所讀材料進行引申和推斷的能力;領會作者態(tài)度和情緒的能力。可以看出,新HSK閱讀輔導應更多注重閱讀技巧的形成、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只有掌握了這兩種能力,才能在萬變的考試中從容應對。此外,只有閱讀技巧和理解能力還是不夠的,還要有自我評析能力,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和復述閱讀材料,從而檢驗自己的理解水平。對困難的文章,教師要作示范,通過說出當時思維的內容和過程來說明自己是如何檢驗自己的理解的。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就學習經(jīng)驗、閱讀方法進行介紹、交流、討論,回顧自己用哪些方法閱讀,取得了哪些經(jīng)驗,有哪些不足[3]。通過評價反思的過程,留學生才能更好地牢記閱讀方法,形成準確的閱讀行為、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理解能力。
不同民族由于歷史背景、地理氣候、生活習慣等的不同會形成各自的文化心理,影響著本民族語言的表達。因此,外國學生想提高自己的漢語閱讀能力,在閱讀考試中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需要對漢民族心理和文化背景知識有一定的掌握。比如:當夸獎某人很漂亮的時候,外國人都會說“謝謝”,有表示同意、贊成此觀點的意思;可在中國,由于謙虛、禮讓的思想幾乎貫穿了整個漢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所以中國人會說“哪里哪里”。這表面是中國人在客氣地說“不是這樣的啊”,但實際上與肯定或者否定沒有任何關系。像這樣的例子,如果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背景以及由這種文化背景產(chǎn)生的民族心理不了解,單從字面上理解起來就很困難了。當然,還有其他類似的不同文化背景知識??梢哉f,如果對中國的文化沒有一定認識,也很難理解閱讀材料,甚至會曲解閱讀材料的意思。因此,教師在課上要加強對漢民族心理和文化背景知識的滲透,適當介紹與閱讀內容有關的社會、歷史、人文、自然背景,特別是與學生母語環(huán)境不同風俗習慣的資料,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學習中國的文化,這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有很大幫助。
一般來說,針對HSK考試的閱讀輔導時間相對比較短,這就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將平時的漢語閱讀課教學與HSK考試輔導有效配合。有很多漢語閱讀課的教師教學觀念有偏差,把閱讀課上成精讀課,忽視了閱讀技巧的形成與理解閱讀材料能力的培養(yǎng),更沒有閱讀速度的訓練,導致平時的漢語閱讀課與HSK閱讀輔導難以有效配合。因此,必須強化閱讀師資隊伍的培訓,糾正閱讀課的觀念偏差,重視平時上課對留學生閱讀技能、閱讀理解能力以及閱讀速度的培養(yǎng)。在選用教材方面,漢語閱讀課與HSK閱讀輔導課的教師要及時溝通聯(lián)系,選擇有助于HSK閱讀考級的教材;在課程安排方面,除了常規(guī)的閱讀課以外,還要開設報刊閱讀、新聞閱讀、文學作品選讀等選修課,豐富學生的詞匯量,打破閱讀障礙。在課上,最好還要培養(yǎng)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閱讀報刊雜志上一般性報導的能力。當養(yǎng)成這些閱讀技巧時,學生就可以在課下自主地閱讀大量的中文報刊。此外,課上還要訓練學生養(yǎng)成朗讀材料的習慣,經(jīng)常練習朗讀并背誦中文材料,有助于中文語感的形成。只要漢語閱讀課和HSK閱讀輔導課腳步一致,團結協(xié)作,從課上延伸到課外,從平時延伸到假日,讓閱讀成為一種興趣和習慣,新HSK閱讀成績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一旦閱讀語感形成,相信新HSK中的聽力和寫作部分成績也會相應提高。
留學生新HSK閱讀水平的提高與學校組織的考前輔導有著密切的關系。鞍山師范學院新HSK輔導課是一種選修性質的課程,通常在考前五周開始,每周輔導3~4小時,合計15~20小時。
表1 2014—2017年鞍山師范學院新HSK閱讀教學方案
2014年,鞍山師范學院新HSK閱讀輔導只是簡單地講解各級別的常見題型以及一些應對技巧,并進行專項練習;采用講練結合的形式,讓學生在考前有預熱的過程,增加對題型的熟悉度,以便真正在考試時能夠更好地投入。由于教學時間比較少,只有15小時,并且教學內容多而雜,加上留學生聽力上會出現(xiàn)誤差,操練的形式較單一,以致于學生在課堂上真正理解掌握的閱讀知識和技能不多,所以留學生的新HSK的閱讀成績并不理想。面對這些問題和不足,學院主要從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三方面提出針對新HSK閱讀教學的改革方案,旨在更加有效地提高留學生的新HSK閱讀成績(表1)。
首先,在教學模式方面,采取先模擬后分析和講練結合的形式。要求教師在輔導之前先用歷年真題進行模擬測試,從中找出報考學生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針對普遍存在的問題有選擇地重點講解和練習,而且課上每次練習都規(guī)定學生的閱讀時間,以更好地訓練學生的閱讀速度。2015年開始,鞍山師范學院的留學生經(jīng)過這樣的訓練,考試前閱讀速度能夠提高到120~150字/分鐘,這對學生的成績提高幫助很大。
其次,在教學內容方面,針對考試題型和學生普遍存在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確定教學內容的重點。這其中包括講解高頻詞(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等)的詞義、用法和相近、相關詞語的替換,以及一些常見的語法,尤其是常見復句的關聯(lián)詞語(在閱讀材料中起提示信息的作用),常見的結果補語、趨向補語、可能補語、程度補語、被動意義的表達方式,反問句等等。通過這樣有針對性地培訓,可以讓學生了解考什么,以便更好地抓住復習的重點。同時,適當增加一些常見背景知識介紹的教學內容,包括飲食文化、服裝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傳統(tǒng)禮儀、歷史故事、地理知識、寓言成語故事、名家作品等,這樣可以使留學生更多地了解目的語的文化背景,更快更準地了解出題者的思維和意圖,當相應閱讀材料出現(xiàn)時能夠激活曾經(jīng)輸入的信息,從而取得更好的成績。
再次,在教學方法方面,采用精講活練的教學手段使學生更好的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針對不同的級別選取不同的教學內容和練習題,盡量做到因材施教,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練習機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消化輔導的內容。2015年,鞍山師范學院在閱讀教學安排上的調整和完善使當年留學生的HSK成績平均提高10%到20%,而且獲得漢語6級閱讀合格分數(shù)的留學生人數(shù)也有了大的突破。
此外,可以適當?shù)卦黾涌记拜o導時間。2016年,鞍山師范學院在2015年教學安排基礎上,延長了一個小時應試技巧的訓練時間。應試技巧主要針對學生主題句的尋找和判斷、作者態(tài)度和觀點的推斷、事實的歸納、語篇鏈接手段的分析、根據(jù)上下文推斷詞義和長句縮略理解等能力進行強化訓練,使留學生的新HSK各級別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這說明應試技巧的講解和訓練對成績的提高意義重大,有利于留學生建立漢語學習的信心。2017年鞍山師范學院將新HSK的輔導時間調整為20個小時,且在教學模式上又增加了幾套真題練習,并且規(guī)定閱讀速度和時間,使學生能真正把握考試的節(jié)奏,并對自己這一階段的輔導效果有更客觀的認識,便于考試前更加有針對性地復習。雖然這短短五周輔導課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留學生知識儲備不足和對知識掌握不準確的問題,但是經(jīng)過這些調整,留學生在新HSK閱讀考試中至少做到了知道考什么和怎么考的問題,閱讀的應試技巧得到了加強,閱讀的背景知識也得到了適當?shù)难a充,學生的閱讀考試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與此同時,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則,除了精講活練的方法,更多從留學生的國籍出發(fā),漢字圈國家(韓、日)對漢語比較熟悉,掌握比較快,容易出高分,課下發(fā)給他們更多的真題,強化訓練;非漢字圈留學生(歐美)不太喜歡死板的講授和訓練方法,課下可以給他們發(fā)一些圖文并茂的閱讀材料,以及讓他們通過網(wǎng)絡查閱自己感興趣的中國文化知識,增強對漢民族的了解,引發(fā)其對漢語的興趣,進而培養(yǎng)語感。
總之,本文以2014年到2017年鞍山師范學院對新HSK閱讀教學進行的教學改革為例,通過對四年期間留學生新HSK閱讀成績分析,指出現(xiàn)階段的新HSK閱讀教學在詞匯教學、能力培養(yǎng)、背景知識滲透、課程間的有機結合上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從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時間等四方面提出了相應的教學改革方案。事實證明,盡管在新HSK閱讀教學上仍存在一些問題,但總體來說,鞍山師范學院的新HSK閱讀教學改革是一次比較成功的嘗試,在一定程度上為今后的漢語國際教育教學改革嘗試提供了參考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