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笑
摘要:中國戲曲有300多個劇種,評劇是流傳于北方流行于河北東北一帶,是人民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地方戲),位列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京劇”“越劇”“評劇”“川劇”,“豫劇”。曾有觀點認為是中國第二大劇種,評劇有東路,西路之分,而以東路評劇為主。本文介紹了評劇的發(fā)展歷史概況。
關鍵詞:戲曲;評??;發(fā)展
評劇是我國戲曲百花園中的一朵靚麗奇葩,2006年5月20日,評劇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評劇是由流行于冀東唐山,灤縣,灤南縣,遷安,玉田,三河及寶坻一帶農(nóng)村的曲藝“蓮花落”發(fā)展而成。從冀東的民間說唱藝術“蓮花落”衍變發(fā)展為“評劇”(俗稱“唐山落子”,蹦蹦戲),這期間經(jīng)過了蓮花落,這折出戲,平腔梆子戲等多個階段。評劇起源于蓮花落,但在表演形式演出方式大致相同,演員的創(chuàng)造各異,受到其它劇種及民間藝術的影響也有些差別。最初蓮花落的演出形式有“單口”和“對口”兩種。單口是一個人打竹板自打自唱,一個曲調來回反復,一般是唱小段,有時也唱成故事,如《楊二舍化緣》等?!皩凇眲t是彩扮,由兩人男演員來扮演一男一女,里面所有的角色都由這兩人來演,曲調也非常簡單。這兩個人分為上,下裝(也叫上,下串),上裝為旦,包手持手帕或扇子;下裝為丑(多為主角),以舞霸王鞭為主。伴奏除竹板外,有時也用弦,笛,鑼,鼓等,或有用“一副架”的,即由一人打擊架上所有鑼,鼓,镲等。表演者同時扮演幾個角色,且說且唱,亦歌亦舞,有時有一人或幾人幫腔。演出劇目多為民間故事,如《思夫》,《十繡門簾》等,也有少量整體故事,如《小借年》,《摔鏡架》,《楊二舍化緣》。
清朝光緒7年,(1881年)前后,由于洋務運動的興起,唐山成為中國近代工業(yè)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煤炭,水泥,陶瓷,機車車輛等工業(yè)都隨之興起,經(jīng)濟的發(fā)展為評劇在唐山的立足奠定了物質基礎和相應的群眾基礎。此時蓮花落己進入鄉(xiāng)鎮(zhèn),碼頭賣藝,并建立起班社,演出也有了“出場”和“入場”之分。這一時期的知名演員有很多,清中葉,冀東一帶習武之風盛行,蓮花落亦受其影響,產(chǎn)生了戲。樂器方面則增加了河北梆子的大弦,笛子,嗩吶,鑼鼓,梆子等,但鑼鼓點未變,竹板仍然是保存著。拆出時期的劇目,主要是來自唱本和子弟曲目,并將“小姑賢”,《借女吊孝》,《藍橋會》《劉金定觀星》等拆出演唱,從而推動了對蓮花落向戲曲方面的發(fā)展。
光緒20年(1894年)二合,慶順,義順等8,9個班社首先進入天津,但不久之后,天津當局以“有傷風化,永予力禁”的禁令,將這些班社全部逐出,再加上1908年的兩次“國葬”,禁止響器和娛樂活動,致使蓮花落各班均處于癱瘓狀態(tài)。
光緒34年(1908年)秋,成兆才,任連會,張彩庭,金菊花等十多為評劇先驅,在灤縣東,對拆出戲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改造,進一步吸收河北梆子,皮黃,大鼓等藝術的唱腔,身段和程式,糅合運用,但仍保持著原有的活波,自由,生活氣息濃郁等特點。因改革后的劇種腔調比河北梆子戲低,所以人們稱之為“平腔梆子戲”但學習了河北梆子的鑼鼓及文場曲牌,并改進了伴奏樂器,豐富了新的唱腔和板式,形成了具有板腔體音樂特征的戲劇形象。同時還加強了伴奏音樂氣氛,并根據(jù)劇中人物性格需要,思想感情的發(fā)展,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尖板】【搭調】【哭么二三】等板式,借鑒了京劇,皮影,樂亭大鼓等藝術種類的板式。20年代,評劇的演出陣地從河北轉移到奉天(沈陽)為演出中心的東北地區(qū)。當時的奉天是東北三省的中心城市,而在天津等地被禁演的落子戲,到了奉天卻不禁演,所以大批藝人開始紛紛涌入。此后,落子便在東北地區(qū)找到了一塊能夠比較自由發(fā)展的天地,而演唱風格也發(fā)生了變化。特別是隨著女演員的大批進入,評劇的奉天落子時代也降臨了。這是的演唱風格追求高亢激越,奔放粗曠,唱腔節(jié)奏明快,氣勢磅礴,注重平板奪字,每個樂句都一氣合成,分句問沒有過門音樂,只做加花伴奏,人們稱為之“大口落子”。
30年代,日寇侵華,評劇又一次走向深淵。1948年底沈陽解放后,評劇藝術人才又重歸坦途,得到重新恢復和發(fā)展。大批新文藝工作者加入評劇團體,從劇本,導演,表演,音樂到舞臺舞美等各方面都進行改革,并增強配器,指揮,音樂設計專業(yè)人士。50年代,沈陽評劇舞臺上誕生的現(xiàn)代評劇《小女婿》,其唱腔及伴奏音樂方面的改革創(chuàng)新十分顯著。其中,“小河流水”是韓派千古絕唱,是由韓派創(chuàng)始人韓少云的愛人評劇作曲家王其珩和沈陽音樂學院安波共同寫作完成的作品。在傳統(tǒng)唱腔的基礎上,唱腔句式破了格,并首次在樂隊中加入大提琴伴奏,為全國戲曲改革起到了開拓的作用。而沈陽的評劇舞臺上,還相繼形成了新的三大藝術流派,各派都形成了自身的鮮明藝術特點,韓(少云)派主柔,花(淑蘭)派主剛,筱(俊亭)派主俏。
中國社會進入轉型以來,社會與文化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戲曲等舞臺表演藝術受到很大打擊,以評劇的發(fā)展狀況看其思想內容,表現(xiàn)手段藝術節(jié)奏和信息承載量都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繼上世紀80年代后再度受到冷落。但令人欣喜的是,遼寧的戲劇藝術家,已經(jīng)在實現(xiàn)評居“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對多種戲劇藝術的多樣化借鑒,在很大程度上催化的評劇這一劇種在思想內容和舞臺表現(xiàn)形式方面的現(xiàn)代化進程。
評劇的歷史與發(fā)展是經(jīng)過好幾十年的歷練,中國戲曲文化的變遷也是一代代血脈傳承,千萬不要讓這些來之不易的中國文化在我們這一代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