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迎超
摘要:在以文人書法為書法經(jīng)典體系的構建者的背景中,傳統(tǒng)帖學仍然在清代書法史上占據(jù)主流地位。清代書法將傳承下來的晚明傳統(tǒng)書風與“唐楷”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將柔美與骨力恰當?shù)慕Y合起來,傳承并豐富了帖學書法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而明清之際,諸多明代遺民,隱跡山林,寄情于翰墨,成就了不少風格獨特、個性鮮明的書法家。隨著清王朝的政治鞏固與社會逐漸安定,在康熙盛世時,這些有著官宦經(jīng)歷的明代遺民,則通過科舉考試,獲取功名,步入仕途,成了清朝文人書法中的重要人物,笪重光就是其中一位。他的書法取法魏晉,上至章草下至蘇米,靡所不習。雖略受董氏書風影響,而又有自家面目。其著名的書學名篇《書筏》和其書學思想也對后世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帖學;遺民;丈人畫法;書筏;笪重光
一、笪重光書法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關于清代書法,歷來論者俱多以帖學式微,碑學大興為概括,所以在很長一個時期以來,人們研究清代書法史時往往過多偏向于碑學,而作為笪重光等不太被認知的書畫家,他們將傳承下來的晚明傳統(tǒng)書風與“唐法晉韻”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將柔美與骨力恰當?shù)慕Y合起來,傳承并豐富了帖學書法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其書法取法魏晉,追述宋元,尤其是在其隱居茅山后,有了大量的時間來書寫與著述,其理論代表書作《書筏》、《畫笙》都間接影響了后世的畫家與書法家,應該說對于笪重光書法的初探是冰山一角,對其更深入的研究更會對清代帖學初期的審美風尚以及風格形成的研究產(chǎn)生重要的意義。
二、笪重光書法面貌與影響
(一)選出董書風氣,王丈治對其書法推崇備至
與笪重光同鄉(xiāng)的王文治,為老鄉(xiāng)的書法推崇不遺余力,也對笪氏的書法也頗有研究,這也對王文治早期書風有一定影響。王文治有很詳細的論述了笪重光書法作品之取徑:“江上書上至章草下至蘇米,靡所不習,恨不能確然指其得筆之淵源。然其游絲裊空、蕭然自得之處,無所秉承不能獨造也。一日偶臨嵇叔夜《絕交書》,恍然大悟日:此吾鄉(xiāng)江上先生之書之所自出也。自此以后,凡見笪書無一點一畫不了然其來處矣?!保ā犊煊晏妙}跋?笪江上尺牘》)趙鷗波云:“昔人得古刻數(shù)行,專心學之便可名世?!闭娓士嘀詺e王文治此語雖然只是一己之推測,但他對笪書如此窮索苦究,應該也是能比較接近事實的。包世臣在其所撰《藝舟雙楫?國朝書品》中將笪重光行書置“能品下”第三名(在笪重光前者為神品、妙品上一人鄧石如;妙品下二人劉墉小真書、姚鼐行草書;能品上七人釋邱山真及行書、宋玨分及榜書、傅山草書、姜宸英行書、鄧石如草書、劉墉榜書、黃乙生行榜書;能品下二十三人王鐸草書、周亮工草書……),也可謂評價極高了。
(二)擅長小楷,以唐法運魏晉超妙之致
笪重光小楷取米芾,法度尤嚴,純以唐法運魏晉超妙之致。清朝學者吳修在《昭代尺牘小傳》中稱其“書出入蘇、米,其縱逸之致”。王文治在《陜雨堂》跋評價笪重光云:“上至章草,下至蘇、米,靡所不習,小楷法度尤嚴,純以唐法運魏晉超妙之致?!崩鎏妹佬g館藏笪重光小楷《嘉州集》一冊,錄五言律二十四首。笪重光的小楷書傳世極少,所以此冊尤顯珍貴。于秀雅姿媚中顯出強健新意,運筆挺勁犀利,筆道瘦細峭硬而有膚潤灑脫的風神。
三、從《書筏》窺探笪重光的書學思想
(一)布白巧妙說
笪重光對于布白的關注有著獨特的心得,他在《書筏》中幾次提到黑白與分布的問題,如“匡廓之白,手布均齊;散亂之白,眼布勻稱”、“巧妙在于布白”、“黑圓而白方,架寬而絲緊”、“墨之度量為分,白之虛凈為布”等等。
(二)結體佳構說
笪重光在《書筏》中也提出:“體方而棱圓,棟直而綱曲,佳構也?!睆倪@句話可以看出,笪重光也反對那種一成不變,死板呆滯的結構和線條,他在強調(diào)結體的端莊感的同時,也提出了“方”與“圓”,“直”與“曲'這兩對矛盾的命題。從技法方面看,笪重光提出了“黑圓而白方,架寬而絲緊”的技巧。笪重光主張筆畫要渾圓溫厚,布白要方正挺括。筆畫的間架結構要寬展,筆畫與筆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的承接和呼應要緊密。這一說法主要是針對楷隸等結體和運筆相對來說較為寬博嚴整的字體來說的。
四、結語
在清代早期帖學的研究中,笪重光是不可逾越的一位書家。因為同鄉(xiāng)王文治的推崇而留名清史。其書法受董其昌書風影響而有出塵之逸氣,取法魏晉,而又出入蘇米,有入道之清氣。將傳承下來的晚明傳統(tǒng)書風與“唐法晉韻”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將柔美與骨力恰當?shù)慕Y合起來,傳承并豐富了帖學書法的發(fā)展。其在茅山所著書法理論《書筏》綜論筆法、墨法、布白、風韻等幾個方面,論述都較重要,文辭簡明扼要,足見作者的書法功底和修養(yǎng)之深,這些也都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了后來的學者和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