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
近年,精準醫(yī)療與基因科技發(fā)展突飛猛進,尤其在治療癌癥和遺傳性疾病方面的研究,已取得幾項革命性的突破。從標靶治療到最新的免疫療法,針對多種常見癌癥的治療皆有新成果,而在基因科研方面更加振奮人心,先后成功研發(fā)抑制罕見疾病“亨特綜合癥”癥狀的CART-T基因療法以及遺傳性視網(wǎng)膜疾病“萊伯氏先天性黑蒙癥”的基因藥物,讓先天失明者重見曙光。
協(xié)助脫離黑暗世界過去,遺傳性眼疾既無法預防,也被認定為束手無策。然而,隨著醫(yī)療科研的精進,不斷取得重大突破,最新的突破就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于2017年正式核準首個遺傳性疾病的基因治療藥物“Luxturna”。此藥是由Spark Therapeutics研發(fā),主要是透過修復患者等位基因RPE65突變,以達到治療效果。
萊伯氏先天性黑蒙癥是一種新生兒出生一年內(nèi)就發(fā)病的罕見遺傳性視網(wǎng)膜遺傳病,每10萬人中有2~3人不幸遺傳發(fā)病,會造成嚴重視力損傷。在美國、歐洲和其他地區(qū),LCA患者約有6000人。
觀察及偵測LCA癥狀通常出現(xiàn)在嬰兒的目光不會追隨懸掛晃動著的玩偶,對刺眼的光源毫不避讓等異常表現(xiàn)。隨著年歲增長,患者的視野會越來越模糊,到中年時徹底失明,無藥可治。
科研發(fā)現(xiàn),此眼疾是因RPE65基因有缺陷,導致患者的維生素A無法回收,不能和蛋白結(jié)合,從而導致視紫紅質(zhì)缺失,視覺訊號無法傳導至大腦,因而影響視力。RPE65也是至今發(fā)現(xiàn)的22個致病基因中最常見的類型之一,約占總患者的6%。Luxturna則是通過單鏈DNA缺陷性病毒——腺相關病毒(AAV),為視網(wǎng)膜補上正常的RPE65基因。
產(chǎn)生正常RPE65蛋白這項革命性的新突破基因療法,是通過一根極細的針,將載有數(shù)以億計的RPE65基因的AAV病毒,注射在視網(wǎng)膜下腔,注射的精確位置在視網(wǎng)膜色素上皮細胞和脈絡膜之間,即視網(wǎng)膜細胞的入口,繼而產(chǎn)生正常的RPE65蛋白,然后把視網(wǎng)膜修復好。
不過,Luxturna的治療績效并未達到100%,患者在注射后不一定就能安全恢復清晰視力,與健康視力相比仍有差距,而且可能伴隨眼震之類的副作用。
無論如何,能讓失明者脫離黑暗世界,對光線有了敏感度,突破遺傳疾病這道障礙,對于其他遺傳性疾病的未來發(fā)展無疑是一大鼓舞。
亨特氏綜合癥是一種罕見遺傳病,主要發(fā)生在男性,每10萬~17萬名新生男嬰當中,就有1人不幸遺傳。這種因艾杜糖醛酸鹽-2-硫酸酯酶基因突變所導致的病癥,IDS基因并非可有可無,其職責是生成一種可分解有毒碳水化合物的酶,一旦IDS基因缺失,扮演“清潔工”角色的酶缺位,導致細胞累積過多的有毒物質(zhì)(黏多糖),會對各器官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大部分患者在20歲前就病逝,過去醫(yī)學界對此束手無策,唯一緩解病情的方案是每個星期為患者體內(nèi)輸入所缺失的酶,作為替代療法,但是醫(yī)療成本高昂,每年開銷約10萬~40萬美元。
亨特氏綜合癥是一種黏多糖儲積癥,過去完全沒有任何治療的希望。隨著基因醫(yī)療科研的日益精進,近一兩年終于取得突破——能夠抑制亨特氏綜合癥癥狀的SB913基因藥物,用于抑制亨特氏綜合癥癥狀的人體活體內(nèi)基因編輯治療。
據(jù)了解,SB913是繼Luxturna之后,2017年第二款獲美國FDA核準面世的CAR-T基因療法。SB913含有作為載體的腺相關病毒、鋅指核酸酶(zinc finger nucleases,簡稱ZFN)、正常IDS基因,主要是采用靜脈注射方式,將藥物直接注射入體內(nèi),腺相關病毒攜帶兩個ZFN和一個正常IDS基因直達人體干細胞,再透過DNA自然修復機制,將編碼正常的IDS基因插入位點,即可有效治療。簡而言之,就是“缺啥補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