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秋月
一、引語
現下,越來越多的日本年輕人選擇晚婚或者不婚,日本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超單身社會”“單身大國”。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調查顯示,2015年,日本50歲還未結婚的男性高達23.37%,女性也達到了14.6%,創(chuàng)下了史上新高。而且據日本著名廣告與調查公司博報堂最近的解讀,到2035年日本的終身未婚男性比例將上升至30%,女性比例將上升至20%,意味著到時日本約有一半人會過單身生活。
如果任由這些現象發(fā)展,將會引起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本研究主要從社會因素、家庭因素以及個人因素三方面調查日本“結婚難”的原因,并分析探討解決這一現狀的措施。
二、原因
(一)社會因素
(1)日本經濟停滯不前
日本從泡沫經濟至今,經濟增長一直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tài),雖然在二十一世紀初期稍有回升,但失業(yè)率并沒有明顯降低。而且由于經濟的萎靡不振,人們的經濟水平也處于一種不安定的環(huán)境之下,人們焦慮不安,對自己未來的不確定使他們對婚姻的期望值降低。而且由于現代物價的飆升、消費水平的提高,使想要結婚的男女不得不考慮經濟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年輕人結婚的難度。
(2)“終身雇傭制”的瓦解及非正式員工的增多
日本經濟的巨變使日本的“終身雇傭制”受到了極大的沖擊,企業(yè)為了提高競爭力、減輕負擔以應對經濟的低迷,而減少正式職員的錄取,轉而更多的招收一些非正式員工。這也就導致了許多年輕人為了生計不得不從事打工、派遣工之類的臨時工作,因而收入低下、生活得不到保障。據NHK的調查研究表明,有七成女性希望和年收入400萬日元以上的男性結婚,而日本達到這個要求的男性還不要四分之一,由此導致“結婚難”現狀的加劇。
(3)職場婚姻的減少
在日本經濟高速發(fā)展時期,人民的工資高、生活水平高,而且日本實行的是“終身雇傭制”,員工不用擔心失業(yè)問題,對公司的歸屬感也很高,因此結婚對象一般在公司內部找。但隨著現在正式員工的減少、派遣臨時員工的大幅度增多,這些人往往還沒有與公司內的人熟悉就要奔往下個被派遣公司,所以職員之間的接觸機會減少。而且自從泡沫經濟破滅以來,公司為了削減開支取消了員工旅行、聯誼等一系列促進公司內部員工了解的活動。
(4)社會輿論的改變
近年來,日本的晚婚不婚現象已越來越普遍,人們對于婚姻的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過去人們極易受長輩以及身邊朋友的影響,如果自己沒結婚會受到來自多方面的壓力,受社會輿論的影響很大。而近來日本的年輕人普遍的不愿意早結婚、甚至不愿意結婚,比起結婚更愿意享受現在的獨身生活,再加上越來越多的父母更加注重孩子的幸福,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因此對于單身者而言,來自社會、家庭、朋友各方面的壓力都減少了。
(5)女性社會地位的提升
自日本政府1986頒布《男女雇傭機會平等法》以來,女性開始活躍于社會的各個領域之中,在職場上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這使得更多的女性獲得了經濟獨立,不必在經濟上完全依附于男性。并且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女性的“高學歷化”現象也越來越普遍。文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經濟的獨立極大的改變了日本女性對于婚姻的態(tài)度,她們不再把自己的人生追求投入婚姻,而開始轉入職場或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品質。
(二)家庭因素
(1)父母對子女的影響
現代年輕人的父母大多都是“男主外,女主內”傳統(tǒng)的實行者,而且由于日本職場的嚴峻、加班現象的嚴重,父親通常在孩子還沒起之前就去上班,睡著之后才回來,因此父親在子女的成長中幾乎沒發(fā)揮多大的作用,孩子對于父親的印象非常模糊。加之日本早期“大男子主義”風氣的盛行導致了很多“暴力婚姻”產生,這在子女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甚至是陰影。在之前一項調查中明治大學的一位女大學生說:“看到父母的生活,我總感到婚姻對女性來說只有吃虧,結婚就意味著自我犧牲”。
(2)家庭制度的改變
日本的家庭制度發(fā)生了改變,戰(zhàn)前的日本家族較龐大,所以子女成年后就會立即搬出去,只有長子才可以和父母同住,而且由于子女多,生活水平相應就會降低,對每個子女的關注以及教育也會分散。戰(zhàn)后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觀念的轉變,“三人小家族”越來越多,父母對孩子傾注極大的心血,讓他們享受更好的教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聯系也更密切。由此在子女成年后,父母并不希望子女搬出去,他們會繼續(xù)照料孩子的生活直至結婚,這也給他們的子女減輕了生活負擔,因此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急于尋找結婚對象,而更想追求自己的自由。
(3)家庭觀念的轉變
此前,日本社會一直保持著“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tǒng)思想觀念,男性負責賺錢養(yǎng)家,而女性則主要負責各種家務事以及培養(yǎng)教育孩子,分工明確。后來由于日本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女性社會地位提高等一系列原因,年輕人的家庭觀念發(fā)生了極大的改變,女性不再安于做家庭主婦,開始追求“職場與家庭”同時兼顧的生活。
(三)個人因素
(1)性的自由化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隨之改變,對于性的看法也越來越開放。之前人們對于性比較保守,觀念也比較傳統(tǒng),在結婚之前不敢越矩,結婚時才有性的初體驗,這就使年輕人對結婚抱有極大的渴望。而隨著人們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以及西方文化的沖擊,人們特別是年輕人開始打破傳統(tǒng),婚前性行為也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年輕人對于性不再抱有神秘感,因此由性而“促成”的婚姻也越來越少。
(2)擇偶觀的改變
在日本經濟高速發(fā)展時期,日本女性找結婚對象追求“三高”(即高學歷、高收入、高身材),男性則看中外貌和性格,雖然女性的條件看似苛刻,但是由于日本當時經濟發(fā)展迅速,人們工作生活穩(wěn)定,而且這些都屬于外部條件,因此結婚的比率一直很高。后來日本泡沫經濟破滅、雇傭制改變,男性的擇偶觀沒有什么改變,而日本女性對于結婚對象的要求變?yōu)榱恕叭汀保吹妥藨B(tài)、低風險、低依存)。看似從“三高”變?yōu)榱恕叭汀?,但由于此時經濟不景氣,男性收入減少,而且女性也更注重結婚對象的內在性格,這更加大了結婚難度。
(3)個人主義盛行
日本現代年輕人更注重自己的想法與自由,他們不再把結婚當成一種必須的事情,而認為如果自己現在足夠幸福是不需要婚姻的。他們不愿意被婚姻束縛,因為在他們看來婚姻就意味著責任,意味著繁瑣,意味著受束縛,因此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不結婚,他們更愿意將工資都花在自己身上,享受人生。加之有一些人沉迷于“宅文化”,他們更愿意把資金和精力花費在偶像以及虛擬的動漫人物身上。
“結婚難”現狀使得日本的人口、政治經濟等方面都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問題,給日本帶來了無法磨滅的損失,因此為了日本國更長遠的發(fā)展,政府、公司和個人方面應該采取哪些措施來應對哪?
三、應采取的措施
(一)政府方面
日本政府應極力改善非正式員工大量增加的問題,增加工作崗位,使更多的派遣員工找到穩(wěn)定的工作、生活水平得到保障。同時政府也應投入大量的資金建設育兒等一系列社會保障設施,減輕人們婚后的經濟負擔,讓人們對于婚后的生活不再有后顧之憂。
(二)公司方面
公司也應為非正式員工提供更多的福利,將他們與正式員工的差距縮小,讓人們不再為派遣員工的身份擔憂,同時公司之間應積極溝通交流,聯合成立更多的婚姻支援中心,為員工們特別是異性員工提供更多的交流機會,并且盡可能的為職員提供夫妻可以一起工作的職位,即夫妻雙職位,為想要結婚卻感覺“結婚難”的人創(chuàng)造更便利的條件。
(三)個人方面
由于個人主義盛行,日本進入了可怕的“低欲望社會”或者說是“無欲望社會”,他們不結婚、不生孩子、不買房、不買車,對于物質方面沒有很高的追求,日本年輕人應該改變“結不結婚是自己的自由”的態(tài)度,而應把它當做一個社會問題、國家問題來看待,如果每個人都不結婚、不生孩子,那么國家遲早會滅亡。而且年輕人應該改變他們“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tǒng)觀念,促使他們確立“夫妻雙職工”即夫妻雙方共同工作的觀念,只有這樣才能保障他們婚后的生活水平。
四、結語
社會的發(fā)展、家庭觀念的改變、個人意識水平的提高等都促進了“單身主義”的盛行,在預見的未來,第一個步入“超高齡社會”的日本這種危機將會更加突顯。雖然結不結婚、什么時候結婚要看個人的意愿,屬于個人的自由,但不結婚或晚婚的后果卻需要由社會來擔負,因此要解決“結婚難”的問題不僅需要社會、家庭的幫助,最重要的是社會里每個個體思想意識的轉變。
【參考文獻】
[1] 何躍清.中國婚俗文化[M].外文出版社,2013.
[2]《無法阻止的未婚化》, NHK2011年特別節(jié)目.
[3]《日本人結婚難:沉迷幻想的男性VS充滿野性的女性》 NHK2011特別節(ji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