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在我國上古文字中,最早是以單音詞出現的。“乞”在金文字中的意思是乞求、求討?!柏ぁ庇肿鳌熬洹?,在甲骨卜辭中多作祭祀用詞,指向神靈乞求,如“崇雨,句于河”,即雨大成災,乞靈于河神?!柏ぁ币部勺鹘o予之義,如《漢書·西域傳下》載:“及載肴糧于路,丐施(施舍給)貧民。”“乞丐”二字合成一詞使用,是從漢代開始的,而且其本義仍保留了乞求和給予的意思。因此,在宋朝以前,“乞丐”二字尚未用來稱呼討取飯食的人。在宋代以前,如何稱呼討飯之人呢?據《孟子》《呂代春秋》《列子》《后漢書》等書記載,有“乞人”“丐”“丐人”“乞素兒”等稱呼。這些稱呼在宋代以后仍繼續(xù)使用,大多沿用到清末?!捌蜇ぁ币辉~用來稱呼討飯之人是從宋代開始的,如《太平廣記》中引《五氏見聞》的一句話,就將乞丐與馬醫(yī)、酒保、傭作及人販子之流相提并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