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雅婷
兩千多年前,有一個“迂腐”的可愛老頭兒,他四處游說,四處碰壁,連田間地頭的農(nóng)人都敢嘲笑他。在江湖中留下傳說之時,他仍甘于沉淪俗世,盡管無人賞識。他就是孔子,他說:“德不孤,必有鄰。”
有德之人其內(nèi)心必然寧靜,因此世間萬物無不應心而動。南宋隱士林逋不慕榮華,終日與梅鶴為伴,留下了“梅妻鶴子”的傳說;心學大師王陽明崇尚“心外無物”,是故心動則萬物皆一時鮮活起來。正所謂“相由心生”,因為有德,所以“不畏浮云遮望眼”;因為有德,所以一簞食一豆羹也可與熊掌相媲美。有德之人,世間萬物皆為之友,又何患無鄰?
有德之人其交友必因志同,因此莫愁天下無知己。孔子高唱著“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走過,王勃吟誦著“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走過,范仲淹和滕子京抱著“先天下憂,后天下樂”的政見走過……古今無數(shù)有抱負的人都是懷著追逐理想的堅定信念覓到知己,成就偉業(yè)的。有人說,英雄的前路注定孤獨,實則不然,君子的孤獨只是相對于同時代庸人的叫囂。庸人因漫無目的而各處趨附,君子則不同。從明代寧死不屈的東林黨人到近代為求復興甘于流血犧牲的仁人志士,到身先士卒、刻苦探索的兩彈元勛,再到專心于一、已至臻境的大國工匠,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堪稱君子,他們中每一個群體都有共同的追求。有德之人,心中必有所向,又何患無鄰?
有德之人其治世必然仁義,因此天下大同。遠古時的賢王雖不奉霸道,然天下治矣。周武王討伐商紂,商紂軍隊皆倒戈而向。就連梟雄曹操想要“天下歸心”,也要先“周公吐哺”。若天下太平,海晏河清,則道無拾遺,夜不閉戶,天下便無人不親。所以周文王以德服人,原本頗耗時力的修宮苑之事也可甘之如飴。有德之人,四海之內(nèi)皆為兄弟,又何患無鄰?
德不孤,必有鄰。
指導老師 朱慧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