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平 華 龍 袁 媛 徐 艷
(皖南醫(yī)學院弋磯山醫(yī)院,安徽蕪湖 241000)
睡眠與個體的情緒、記憶等心理活動密切相關,同時,睡眠問題也會引起一系列心理及生理疾病的發(fā)生。大學生睡眠問題不容樂觀,并且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健康狀況。臺灣相關調查表明44.0%的學生經(jīng)歷了睡眠相關問題,如睡眠不足、失眠等[1];最新研究顯示大概有13.2%的學生具有一定的睡眠障礙傾向[2];有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睡眠障礙主要表現(xiàn)在日間功能障礙和入睡時間延長;失眠的大學生群體呈現(xiàn)幾個明顯的特征:睡眠質量差、睡眠不足以及缺乏失眠的心理應對和調節(jié)機制;國外學者調查的413名醫(yī)學生顯示29%的學生睡眠質量極好,40%睡眠質量好,24%睡眠質量中等,6%睡眠質量差,1%睡眠質量極差,睡眠質量與學習成績、娛樂活動、生活環(huán)境等有關[3]。醫(yī)學實習生面臨來自于實習、就業(yè)、家庭、考研等各方面的壓力,長時間的精神緊張、過大的心理負荷造成醫(yī)學實習生睡眠質量逐漸下降。
大學生是一群特殊的群體,而醫(yī)學生在實習期間的發(fā)展對以后的醫(yī)學道路影響極其深刻,其身心健康發(fā)展也對整個社會的發(fā)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已有研究證實身心和社會因素造成大學生睡眠障礙導致大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健康受到消極影響[4]。SF-36由美國波士頓健康研究所于1990年研制的,是一種多目的、簡明生命質量調查問卷[5]。它全面概括了生理、心理和社會等方面的健康概念,簡單易行,為世界同行學者普遍認同。能夠較為全面地反應個體的身心健康狀況,所以結合PSQI和SF-36綜合評價醫(yī)學實習生和大學生的睡眠與健康具有代表性和權威性。目前研究闡述醫(yī)學生在實習階段睡眠質量與健康狀況間的相關關系較少。本研究通過對在醫(yī)院實習的醫(yī)學生的睡眠質量與健康狀況進行調查,比較睡眠障礙實習生與睡眠正常實習生健康狀況之間的差異,并分析了睡眠與健康之間的關聯(lián)性,為有針對性的實施健康教育和指導提供參考依據(jù)。健康狀況各個方面計分及得分換算。得分換算的基本公式為:
本研究將身體表現(xiàn)健康、精神及社會狀態(tài)正常地實習生作為目標人群,排除患有精神、軀體或其他方面疾病的學生,以皖南醫(yī)學院弋磯山醫(yī)院、蕪湖市二院、皖南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蕪湖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黃山市人民醫(yī)院在院實習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共發(fā)放問卷600份,收回有效問卷548份,有效回收率為91.33%。
(1)基本信息調查。自行擬定自制基本信息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性別、年齡、生源地、戶籍類型、就讀院校、所學專業(yè)、學制、實習醫(yī)院、是否租房、家庭經(jīng)濟狀況、父母文化程度、是否獨生子女等。
(2)睡眠質量測量。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 量表是 1989 年由美國匹茲堡醫(yī)學中心的 Buysse等編制的主觀睡眠質量測評量表,由劉賢臣等于 1996 年譯成中文,并在中國人群中應用,已經(jīng)驗證了其具有較好的測量信度和效度[6-7]。以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量表(PSQI)調查表作為醫(yī)學實習生睡眠質量評定量表,主要用于評定受試者1個月的睡眠質量。PSQI量表由19個自評條目和5個他評條目組成,參與計分的為18 個自評條目包括主觀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一共7個維度,每個維度按0~3等級記分,累積各維度得分為PSQI總分,滿分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PSQI≤4 分為睡眠質量好,4分<PSQI<8分為睡眠質量一般,PSQI≥8分為睡眠質量差(即睡眠障礙)。
(3)健康狀況測量。SF-36 量表是一種簡明健康調查問卷,并有研究證實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以簡明健康狀況調查表[Medical Outcomes Study ,the 36 - 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MOS/SF-36)]作為醫(yī)學實習生健康狀況評定量表,共包含36個條目,它由生理功能(physical Functioning,PF)、社會功能(Social Functioning,SF)、生理職能(Role physical,RP)、軀體疼痛(Bodily pain,Bp)、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MH)、情感職能(Role-Emotional,RE)、精力(Vitality,VT)、一般健康狀況(General Health,GH)等8個維度組成,分別屬于生理內容綜合測量(PCS)和心理內容綜合測量(MCS)兩大類。SF-36計分方法:第1步,量表條目編碼;第2步,量表條目計分;第3步,量表
生理內容綜合測量(PCS)=(PF+SF+RP+BP)/4、心理內容綜合測量(MCS)=(MH+RE+VT+GH)/4。將簡明健康狀況量表的8個維度相加取平均作為SF-36量表的總分,并將總分進行分級(SF-36總分<117計為差,SF-36總分≥117計為良)。
(1)抽樣調查法。以醫(yī)院為單位整群抽樣,經(jīng)由統(tǒng)一培訓的調查人員,調查員說明研究目的及問卷填寫要求,學生按照要求填寫問卷,采取相對集中、獨立填寫、現(xiàn)場監(jiān)督、統(tǒng)一回收的方法進行調查,收回后對填寫各項進行檢查,剔除不合格和缺失較多的問卷。
(2)質量控制。調查前對調查員統(tǒng)一培訓,在調查現(xiàn)場使用統(tǒng)一指導語說明調查目的和方法。
采用EpiData3.1建立數(shù)據(jù)庫并進行數(shù)據(jù)錄入,運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庫中的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處理與分析。對服從正態(tài)分布的數(shù)據(jù),分類比較時運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或方差分析,否則用秩和檢驗。
本研究關于缺失值的處理:對應答者沒有完全回答量表中所有的問題條目,把沒有答案的問題條目視為缺失。在健康狀況的各個方面所包含的多個問題條目中,如果應答者回答了至少一半的問題條目,就計算該方面的得分。缺失條目的得分用其所屬方面的平均分代替。
匹茲堡睡眠質量量表統(tǒng)計方法:PSQI總分=主觀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
在548份有效問卷中,來自皖南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第二附屬醫(yī)院、蕪湖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黃山市人民醫(yī)院、蕪湖第一人民醫(yī)院人數(shù)分別為336(61.3%)、123(22.4%)、47(8.6%)、20(3.6%)和 20(3.6%)、缺失值 2(0.4%);男生196(35.8%)、女生352(64.2%);農(nóng)村生源307(56.0%)、城鎮(zhèn)生源 239(43.6%)、缺失值 2(0.4%);家庭經(jīng)濟狀況貧困 343(62.6%)、一般 171(31.2%)、良好33(6.0%);獨生子女164(29.9%)、非獨生子女373(68.1%);父母文化程度中父母親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分別為 345(63.0%)、409(74.6%)。
調查結果顯示:睡眠質量好的有113人(20.6%);睡眠質量一般的有285人(52.0%);睡眠質量差的有141 人(25.7%)。其中,男生睡眠質量好的有50人,占男生總人數(shù)的25.5%;睡眠質量一般的有106人,占男生總人數(shù)的54.1%;女生睡眠質量好的有63人,占女生總人數(shù)的17.9%;睡眠質量一般的有179人,占女生總人數(shù)的50.9%。其余類學生睡眠質量等級分布情況,見表1。
表1 不同類別實習生睡眠質量構成[例(%)]
SF-36 總體水平為(115.39±13.63)分,其中≥ 117 分一共233(45.16%),<117分一共283分(54.84%)。分別對8 個維度13種實習生背景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家庭住址間社會功能(SF)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是否租房對實習生的精力(VT)、社會功能(SF)、精神健康(MH)均存在影響(P<0.01);家庭經(jīng)濟狀況的不同使得生理機能(PF)、軀體疼痛(BP)、精力(VT)、以及一般健康狀況(GH)之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8個維度在是否獨生子女之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將匹茲堡睡眠質量量表總分進行分級:PSQI≤4 分為睡眠質量好,4分<PSQI<8分為睡眠質量一般,PSQI≥8分為睡眠質量差(即睡眠障礙)[8],見表2。
表2 醫(yī)學實習生睡眠質量等級與健康狀況等級的關系(例)
對兩變量進行等級關聯(lián)性分析(Kendall's tau_b),發(fā)現(xiàn)睡眠質量等級與健康狀況等級呈現(xiàn)負相關(r=-0.294,P<0.001 )。PSQI量表總分與SF-36各維度均呈負相關(P<0.001);睡眠質量與精神健康相關性不顯著,與其余7個維度呈顯著負相關(P<0.05);入睡時間與8個維度呈顯著負相關(P<0.05);睡眠時間與情感職能相關性不顯著,與其余7個維度存在顯著負相關(P<0.05);睡眠效率與軀體疼痛和情感職能相關性不顯著,與其余6個維度存在顯著性負相關(P<0.01);睡眠障礙與8個維度均呈顯著負相關;催眠藥物與情感職能相關性不顯著,與其余7個維度呈顯著負相關性(P<0.05);日間功能障礙與社會功能相關性不顯著,與其余7個維度呈顯著負相關;匹茲堡睡眠質量總分與8個維度均存在極其顯著性負相關(P<0.01),與生理、心理內容綜合測量結果呈顯著性負相關(P<0.01),見表3。
本研究對在院實習的醫(yī)學生進行調查,有26.16%學生存在睡眠問題,高于國內其他學者使用的同一工具的調查結果(17.84%)[9],可能是醫(yī)學生在實習期間學習、工作任務繁重的原因。分別對8個維度13種實習生背景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結果顯示來自農(nóng)村學生社會功能比城市學生好;是否租房對實習生的精力(VT)、社會功能(SF)、精神健康(MH)均存在影響(P<0.01),在外租房的實習生在以上方面均比不在外租房者分值低,說明在外租房對醫(yī)學實習生的健康的影響存在于各個方面,在外租房的學生可能平時與同學關系不是特別融洽、對擁擠的集體生活不能適應、個人的性格特點不同等原因造成。對學生健康造成間接影響;家庭經(jīng)濟狀況的不同使得生理機能(PF)、軀體疼痛(BP)、精力(VT)、以及一般健康狀況(GH)之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生理機能上面經(jīng)濟狀況一般與經(jīng)濟狀況貧困的實習生有統(tǒng)計學差異,貧困學生生理機能比經(jīng)濟狀況一般的學生要好,這可能與平時鍛煉有關,貧困學生在空余時間兼職,志愿活動等對生理機能具有鍛煉作用;8個維度在是否獨生子女之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研究發(fā)現(xiàn)近十多年大學生睡眠質量并無明顯改變,而男女睡眠質量由1991~2010年無明顯差異[10]至2000~2013年研究顯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11],說明男女睡眠差異逐漸增大,這可能與生理特點,性格特點和社會壓力逐漸增大有關。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睡眠質量極其顯著地影響著醫(yī)學實習生的健康狀況,睡眠質量良好與一般、較差在醫(yī)學實習生SF-36各維度的得分差異極其顯著,PSQI幾乎所有條目及總分與SF-36各維度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可以看出被調查的醫(yī)學實習生PSQI條目分及總分越高,SF-36的得分越低,即睡眠質量越差,健康狀況越差。這與童萍[12]等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欲提高醫(yī)學實習生健康狀況,主要要提高睡眠質量和睡眠效率、將入睡時間提前至22∶00,最遲不超過23∶00[13]。
表3 PSQI與SF-36兩量表各維度相關性分析
本研究可得出5個結論:(1)家庭經(jīng)濟狀況與背景條件是醫(yī)學實習生健康狀況和睡眠質量的影響因素;(2)男女實習生在睡眠上存在一定差異,女生睡眠障礙大于男生,這可能與女生生理、性格、思維、態(tài)度有關,有待進一步研究;(3)與睡眠正常醫(yī)學實習生相比,睡眠異常醫(yī)學實習生的健康狀況較差;(4)PSQI與SF-36總分與各維度之間存在負相關,即睡眠質量越低,健康狀況越差,反之亦然。(5) 實習醫(yī)院應關注實習生健康狀況,在安排工作任務之余安排一些課外活動,以提高學生體質;并合理安排值班和實習任務,避免出現(xiàn)工作過度,任務安排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