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文剛 ,王 濤,劉志民
20世紀下半葉至今,肥胖問題一直是制約美國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更日益凸顯,國家兒童肥胖研究聯(lián)盟(NCCOR)表明,“近三分之一的青少年超重或肥胖”。針對于此,2008年由美國運動與體育教育協(xié)會(NASPE)倡導成立了《綜合性學校體育計劃》(Comprehensive 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s,以下簡稱CSPAP),該計劃由美國運動與體育教育協(xié)會領導實施,旨在關注青少年體質健康,整合學校、家庭和社區(qū)體育資源,將學校體育運動延伸到上學前和放學后,加強與鼓勵教職工體育參與等一系列干預措施。CSPAP突破了學校體育課堂教學,調動了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并且得到聯(lián)邦政府、交通部門、城市規(guī)劃部門、部分社會團體等的支持,引起美國體育教育界的高度重視。
新世紀以來,我國青少年面臨著與美國青少年相似的問題,社會各界對中小學學生體質健康問題空前重視。針對于青少年體力活動不足,肥胖率、近視率攀升等問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措施。2007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指出要高度重視青少年體育工作,認真落實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各項措施。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意見》指出“深化教育改革,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加強評價監(jiān)測,促進學校體育健康發(fā)展等措施”并在學校體育保障和加強組織實施方面做了具體規(guī)定。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明確指出將健康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并且以中小學為重點,建立學校健康教育推進機制。關注青少年健康,學校體育也將承擔著更大的責任。青少年是建設健康中國,實現體育強國目標的重要主體,如何解決我國青少年學生體質下降的問題已然成為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的問題。雖然2012年國民體質監(jiān)測數據顯示已基本遏制青少年體質下降的趨勢,但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仍是學生綜合素質的短板,本研究通過介紹CSPAP的出臺背景、組成部分、實施評價和具體干預手段,以期對我國青少年體育政策研制及落實,利用多方資源關注青少年健康提供參考。
2004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通過《飲食、身體活動與健康全球戰(zhàn)略》,旨在通過合理飲食、增加身體活動來促進各國人民健康,并敦促各會員國制定相關的政策方針。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要求,美國衛(wèi)生與公共福利部建議6-17歲的青少年兒童每天至少要進行60分鐘中到大強度的身體活動,但是僅有29%的學生能達到此標準[1];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生活方式的改變,1977-1978年和2000-2001年比較,美國青少年兒童牛奶消耗量降低了39%,而碳酸類飲料的消耗量則增長了137%。且2008年的調查顯示,9-12年級的學生中,達到每天水果和蔬菜攝入標準的男生占總數的 21.4%、女生為18.7%[2]。“高攝入,低消耗”的生活方式使近三分之一的美國青少年的超重或肥胖;此外,由于美國對學校體育課沒有統(tǒng)一要求,多數州都對中小學體育課沒有學時規(guī)定,由各學區(qū)或各校自行安排,導致體育課學時不多。2002年美國出臺“不落下一個孩子”(No Child Left Behind)法案,該法案是針對美國中小學學生文化成績相比其它國家較差而設的,意在加強重點學科的教學,此法案使中小學學校的體育更加邊緣化。而美國超過95%的青少年都在學校接受教育,青少年每天在校時間有8-9個小時[3],2011年的數據表明只有31%的中學生每天參加體育課程[1],體育活動參與不足已經對美國青少年產生嚴重的影響;基于此,美國運動與體育教育學會提出了CSPAP,CSPAP要求全校的(領導、教師、職工)合作與支持,也要求學生家長及全社區(qū)的參與和支持,共同來提高青少年體育參與,達到美國衛(wèi)生與公共福利部建議的青少年兒童每天至少要進行60分鐘中到大強度的身體活動。
CSPAP要求學校利用各種機會,整合多種資源,使學生積極地參與體育活動,以達到國家要求的每日至少進行60分鐘中到大強度的身體活動,主張?zhí)嵘龑W生的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促進青少年終身體育運動生活方式的養(yǎng)成。CSPAP主要由5部分組成,包括體育教育、校內體育活動、校外體育活動、學校教職工參與以及家庭和社區(qū)參與,如圖1所示。此外,CSPAP對5個部分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4]。
圖1 CSPAP的組成部分
計劃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制定了詳細的實施策略。宏觀方面實施策略主要有:(1)爭取政府支持,與“美國疾病預防中心”(CDC)合作共同推動青少年體育參與,并已取得32個州政府撥款支持;(2)與其他組織合作共同推動青少年體育參與。如與“總統(tǒng)青少年健身計劃”(Presidential Youth Fitness Program),“健康與體育教育協(xié)會”(SHAPE America),“體力活動領袖訓練”(Physical Activity Leader Training),“讓我們運動,活力學?!?Let's Move! Active Schools)等多個全國團體合作;(3)爭取公司與基金會的資金資助,擴大影響力;(4)計劃整合全社會資源,將中小學生校內、校外體育活動都納入到計劃范圍內,有力的促進全社會的體育參與;(5)特別設立計劃研究項目,資助廣大教育工作者對計劃進行研究,并對已實施項目進行宣傳,以及后期項目的評估,引導更多學校與學區(qū)參與。
在微觀方面計劃為各?;蚋鲗W區(qū)實施進行了詳細的分解,制定了實施步驟圖如表2所示,重點解釋了CSPAP的5個方面以及對應的干預措施,以此來幫助各校或各學區(qū)實施計劃提供具體實施細則。
表2 實施步驟
CSPAP是當前美國學校體育領域關注的重點之一。近年來,關于CSPAP的研究不斷涌現,并且逐漸由理論研究過渡到實證研究,這些研究通過數據證明CSPAP項目能有力的促進青少年體力活動的增加。如:Jones等通過對美國東部阿巴拉契亞郊區(qū)的11所學校實地調查與訪談等發(fā)現表明,項目實施能有效提升學校體育場地數量、體育領導力水平、體育資源數量、與社區(qū)聯(lián)系等[5];Goh 等采用計步器進行測試表明,項目實施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身體活動水平[6];Centeio 等則通過對20 所城市小學實施8個月CSPAP項目的研究指出,學生中到大強度的練習時間由7.37增加到11.67分鐘,效果顯著[7]。
隨著CSPAP的不斷普及,CSPAP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學校所認同。美國眾多高校積極將CSPAP理念融入到教學課程,因為CSPAP的發(fā)展是需要體育教師的認同與推動。例如,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佐治亞州立大學等校的體育教師教育(PETE)計劃都設立有關CSPAP課程,這為CSPAP理念推廣與普及奠定了基礎[8]。除此之外,越來越多的中小學也開始主動在學校實施CSPAP。如:通過教室原有空間的改造,增加在教室內的活動空間,使學生能夠在課余有更多的空間活動;另外通過在合適的課余時間安排體育活動,特別是在早晨到校、午餐等之后安排體育活動。
實際上,CSPAP實施的效果也并非完美的,在CSPAP實施過程中,體育教師的缺乏以及精力的有限是影響計劃實施效果的重要因素。此外,CSPAP的實施涉及到多個主體,多主體之間的協(xié)調也給計劃更好的實施帶來一定的阻力。
體育教育是CSPAP的基礎與核心。CSPAP對體育教育的干預包括體育課程干預,體育行為和體育生活方式的干預等。體育教師在此環(huán)節(jié)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體育教師負責高質量的教學,為兒童和青少年提供所需的知識、技能和信心,以引導他們積極的生活方式。CSPAP一方面通過教育主管部門以及學校聘用高素質的體育教師,并且對體育教師進行培訓,提供專業(yè)發(fā)展的機會;另一方面通過增加每周體育課學時,確保學生每周參與體育活動的必要時間。例如,在西維吉尼亞州的小學,學校每周至少提供每周3次90分鐘的體育課程。在華盛頓的高中,2年的體育教育是畢業(yè)的要求,每天都有50分鐘的時間;此外,還提供多種可供學生選擇的精品體育課程,小學階段包括舞蹈、壘球、足球等,中學階段包括舉重訓練、馬拉松、高爾夫和網球等,這些課程是為了提高學生參加體育課的積極性[9]。體育教育還重視對青少年兒童行為的教育性干預和社會性干預,為學生提供參與體育活動的知識和技能,在體育鍛煉行為和認知方面進行健康教育,逐步培養(yǎng)他們體育鍛煉的生活方式,最終培養(yǎng)成具有終身體育生活方式的人。
CSPAP認為多類型的校內體育活動應該成為增進青少年身體活動的重要因素。校內體育活動干預形式有課間休息、課程間融合的體育活動、非體育課程中的體育活動、校內體育運動隊等,此類活動為中小學生提供多種鍛煉機會。具體而言,在小學由老師組織進行課間活動,活動包括:舞蹈、以行動為基礎的學習活動、1英里的散步等。在中學可供選擇的校內體育活動較多,有排球、網球、慢跑等,優(yōu)秀的學生還可以加入學校運動隊訓練。此外,學校還組織“健康展覽會”“運動接力生活”等豐富多彩的體育主題活動[9];CSPAP還強調體育與文化課的融合,研究表明,融入體育活動的文化課程能培養(yǎng)積極的學習氛圍,可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增強學生互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如體育課程與地理課程所融合的教學;除此之外,文化課程中短暫的體育活動也可增加學生身體活動的總量。這種短的體育活動可以發(fā)生在課堂的任何時間,課堂中的短暫休息包括課堂中短時間的伸展運動、列隊練習、模仿跳繩、提膝、下蹲練習以及圍繞教室的走步運動等。
CSPAP提出校外體育活動可提高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校外體育活動干預形式主要為傳統(tǒng)的校外體育項目,校外競技體育參與,步行或騎車上學等。一是鼓勵參加傳統(tǒng)的校外體育項目,參與校外競技體育。美國傳統(tǒng)的校外體育項目包括棒球、籃球、橄欖球和高爾夫球等,此類項目在促進青少年體育參與方面的作用日益顯著,這些項目因為沒有受到標準測試分數的影響和制約,成為提升青少年校外體育活動參與時間的最佳途徑之一。研究發(fā)現,經學校工作人員指導學生參加傳統(tǒng)校外體育項目以后,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時間和運動負荷強度都明顯增加[9];二是鼓勵學生步行或騎車上學。2005年,美國成立國家安全通學中心,它以此倡導學生步行或騎車上學為核心,由此,許多聯(lián)邦政府或本地政府資助的通勤項目應運而生,如“步行去學校周(Walk to School Week)”和“步行巴士”(Walking School Bus)等。很多研究已證明,步行或騎車上學的學生比以其他方式上學的學生活躍[10]。
在CSPAP中教職工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負責監(jiān)督CSPAP各環(huán)節(jié)的開展,同時自身也要參與到體育活動中。CSPAP主張?zhí)岣邔W校教職工的體育活動水平以及增加參與的體育項目,目的是一方面提高教職工自身的健康水平,另一方面間接的增加學生的體育活動水平。例如,學校場地設施為教職工提供步行計劃,個人訓練課程,團體健身課程,瑜伽,以及其他類型的體育活動。此外,員工可以發(fā)起或監(jiān)督校內體育活動項目,創(chuàng)造與學生共同參加體育活動的機會,包括利用課間休息步行,師生體育活動俱樂部,體育健康教育日等。研究表明,教職工積極地參與體育活動,能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為學生參與體育活動提供更多的動力,從而有力促進青少年體育活動的參與。
家庭對青少年體育習慣的培養(yǎng)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尤其是父母的影響。CSPAP認為基于家庭環(huán)境的干預策略有助于提升青少年體育活動參與水平,家庭環(huán)境的干預主要體現在教育性和行為性干預,并且通過改變青少年的興趣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進而影響他們的體育活動參與行為。研究證明,父母經常參加運動對青少年兒童終身體育習慣的養(yǎng)成密切相關[11-12]。通過社區(qū)組織“家庭游戲之夜”,和家庭成員一起活動。此外,觀看體育比賽,進行親子夏令營活動等。通過與孩子比賽的方式,提高孩子的運動興趣,有利于孩子養(yǎng)成鍛煉身體的習慣,同時根據孩子的身體狀況和年齡特點合理安排鍛煉,循序漸進的培養(yǎng)孩子終身體育習慣。
社區(qū)是促進青少年體育運動參與的寶貴資源。社區(qū)包括大型組織、大學、公司、基金會、宗教部門、健康部門、公園和游憩場所等,通過提供大量的資源,諸如專業(yè)技術、資金、志愿者、運動設施和培訓等進行干預。社區(qū)體育活動開展需要CSPAP委員會成員的積極推進,例如,社區(qū)代表可以提供物質資源,協(xié)助開展相關的體育活動,并且可以為學生社區(qū)活動提供志愿服務。地方商會代表可以為社區(qū)活動提供資金,捐贈相關設備和用品等。這些資源對青少年參與體育項目大有裨益。相關研究證明,青少年兒童在家附近的體育設施參與體育活動則表現得更加積極主動[13]。為吸引家庭和社區(qū)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有很多策略,例如加強溝通、主辦體育活動以及與社區(qū)組織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等??傊鐓^(qū)的參與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學校和社區(qū)的體育資源,成為連接學校和社區(qū)體育活動的紐帶[14]。
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的關于學校體育,提高青少年體質的政策。毫無疑問,在政策的引導下,我國學校體育發(fā)展也取得了歷史性的進步。但是在青少年體育實踐過程中政策實施效率低下仍然是一個突出問題,青少年體質狀況仍舊不容樂觀。其一,政策大都在宏觀層面提出的建議,缺少相應的細化措施。其二,政策大都僅僅局限于學校體育的框架下提高學生體質,并沒有走出學校這個狹小空間,也沒有整合多種資源來調動社會的積極性。美國CSPAP建立了詳細的干預手段,同時對每個學?;驅W區(qū)開展計劃進行了細致的步驟引導,所有的參與計劃的學?;驅W區(qū)都是根據他們現有的設施、青少年體育參與現狀為基礎,在此基礎上制定具體實施策略,這樣的操作過程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CSPAP為我國青少年體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鏡鑒。因此,我國青少年體育的發(fā)展應該結合《“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要求,細化政策使之具有操作性,同時強化對政策的實施。一方面,轉變當前基于學校體育單方面制定青少年體育政策的局面,需要政府站在整體性、多元性的治理角度出發(fā),制定增強青少年體質健康的政策。另一方面,根據政策,制定青少年體質提升具體的實施方案,突出實施方案的針對性,并且加強落實與監(jiān)測形成多維監(jiān)管機制。
CSPAP注重文化基因的植入,通過學校提供豐富的校內體育活動項目,營造濃厚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以期增強青少年體育意識,從而進一步提升青少年的身體活動能力,并最終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CSPAP干預手段與實施過程中,有三點值得學習借鑒。一是從運動項目出發(fā),豐富校內體育活動項目,讓更多的青少年兒童在該環(huán)境系統(tǒng)中不僅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同時在系統(tǒng)內能夠保持持續(xù)的體育參與,為學生運動技能的掌握和終身體育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條件[15];二是CSPAP重視利用課間休息時間鼓勵學生走出教室,利用課間進行體育活動,這一舉措值得我國中小學校借鑒。而在我國中小學,由于過重的學業(yè)負擔以及出于安全性等的考量,尤其是中學尚未形成利用課間休息時間進行體育活動的整體氛圍。因此,學校要積極利用課間休息時間,打破僵硬統(tǒng)一的時間制度,有序地組織簡單易行、豐富多樣的校內體育活動;三是在CSPAP中,網絡媒體參與其中,并且起到宣傳體育文化作用。所以,在營造校園體育文化氛圍時,利用媒體、網絡宣傳體育文化不失為一個好舉措。
青少年學生體質下降,是一個多因素的社會問題,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責任重大,但所有問題均由教育部門或體育部門解決,顯然有失公允。目前我國對青少年身體活動干預主要是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其它部門參與較少。美國青少年身體活動干預涉及多個部門和多個主體的共同參與,從上到下涉及聯(lián)邦政府,各個部門,以及社會團體組織的積極參與等。例如,美國國家安全通學中心倡導學生步行或騎自行車上學,在CSPAP中交通部門參與其中,提供安全通道,維護交通秩序。除相關部門參與其中外,家庭、大學、基金會、宗教等都為青少年兒童體質增強提供人力、物力資源?;诖耍谕苿游覈嗌倌牦w育治理的過程中,有必要從多元共治的角度出發(fā),借鑒美國CSPAP的有益之處。一方面,建議成立青少年體育健康促進委員會,由教育體育主管部門代表、學校行政代表、體育教師代表,家庭社區(qū)代表、相關企事業(yè)單位代表等組成。由體育健康促進委員會負責統(tǒng)籌、協(xié)調、推動青少年體質的提升。另一方面,鼓勵全國性社會團體參與青少年體育治理,發(fā)揮青少年體育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形成社會重視青少年體質健康的趨勢。在青少年體質提升的道路上需要強化政府職能,相關部門通力合作,多個主體共同參與,充分調動家庭和社會的積極性,共同推進青少年體質提升。
肖煥禹認為:21 世紀我國學校體育改革中,家庭和社會對學生的健康教育應承擔更多的責任[16]。青少年體質的增強也并非學校體育所能一肩獨扛,綜合家庭和社會的力量構建三位一體的協(xié)同促進機制已勢在必行。學生體質健康的促進必須依托家庭和社區(qū),構建以學校為中心,家庭為基礎,社區(qū)為輔助的協(xié)同促進機制。三位一體的協(xié)同促進機制不僅包括體育鍛煉行動方面還包括體育行為認知方面,為確保每天一小時的體育鍛煉活動,還應在青少年的心理認知、興趣態(tài)度等方面進行體育健康教育。
建設良好的體育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是我國加強青少年體育建設,提升青少年體質健康的關鍵內容,同時也是實施健康中國戰(zhàn)略的必然所需。學校、家庭、社區(qū)作為青少年成長的重要場域,應該把三者看作一個整體性的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而不應割裂單獨的去看待。CSPAP將學校體育作為主要干預手段,增加學校、家庭、社會之間的互動。學校為青少年體育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在校外,社區(qū)和家庭是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主要空間,對于推動青少年參與體育運動、增強青少年身心健康起到重要作用。實際上,在我國學生參加體育的運動空間時間主要集中于學校,家庭和社區(qū)缺乏對學生的體育健康教育。青少年體質增強應置身于學校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中去協(xié)調統(tǒng)一,需要各方面要素共同促進才能實現。為此,首先要發(fā)揮家庭、社區(qū)和學校的各自優(yōu)勢,以學校體育為“主戰(zhàn)場”,結合家庭的積極參與配合,發(fā)揮家長榜樣示范作用,提高社區(qū)組織管理能力,加強三者之間的溝通與合作,整合一切資源,努力促進青少年體育參與,形成學校、家庭和社區(qū)聯(lián)動機制。其次,鼓勵家長與子女一起參加運動,倡導每個家庭進行30分鐘體育鍛煉,讓體育鍛煉成為家庭的生活方式。最后,還應完善社區(qū)體育管理體制,健全社區(qū)體育的組織體系,促進社區(qū)體育工作的常態(tài)化、系統(tǒng)化。營造鼓勵青少年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社會氛圍,促進社區(qū)和家庭對于青少年體育運動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