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花
課堂應當是一個“思維場”,它應當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使思維得以不斷地拓展。
1.突破教材,豐富教學內(nèi)容和體驗
在日常英語教學中,許多教師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困惑:一節(jié)課自己認為備課充分,知識講解透徹,應該有好的教學效果,而事實上,學生一個個無精打采,興趣不濃,教學效果不佳。我在充分研究的基礎上,在遵守基本教學常規(guī)的前提下,嘗試突破。比如,在教學外研版八年級上“A famous story”一課時,我沒有局限于教材,而是把外研社書蟲系列《愛麗絲漫游奇境記》引入閱讀課,使學生把握了整體故事,體味了原汁原味的語言;把原版電影引入聽力課,讓學生進行電影配音,學生課上課下練得火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這樣可以使學生在體驗中提高了思維品質(zhì)。
2.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 使課堂生活化
任務型教學以學生的興趣和生活經(jīng)驗為出發(fā)點,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景,使學生的言、形、情融于一體,其核心是利用“言”,抓住“形”,進入“境”,激起“情”。如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利用多種語言與非語言的形式和手段來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理解語言知識和內(nèi)容,并積極探索和運用語言。在教學外研版八年級上“Accidents”一課時,從聽力的導入,到學生基本句型的操練,再到最后的生成,始終圍繞一場交通事故,特別是最后的生成環(huán)節(jié),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作為教師,我們應該關注學生的情感,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努力使語言生活化,課堂生活化,讓學生的思維有抓手。
3.精心選擇教學突破口,形成教育智慧
一名優(yōu)秀教師并不是把知識講得越復雜越深奧越好,而是要能幫助學生理解并習得思維方式。在教學外研版八年級上Population閱讀課時,文章虛擬兩個地名Parkville和Arnwick來反映城市發(fā)展中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文章是一篇集思想和文字為一體的好文章。但這一問題對學生的社會知識及思維力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戰(zhàn),尤其是對這兩個虛擬的城市,學生很難理解把握。所以在設計這一課時,從文章的引入我就巧妙把這兩個虛擬的地名類比為學生熟知的兩個地點。在此過程中,學生會潛移默化地習得這種思維方式。